《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中为李文儒,左为原汉中博物馆馆长冯岁平

日前,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来到陕西留坝,做客由“隐居乡里楼房沟”和“万邦书城”举办的“走读秦岭”第一期活动,他开门见山地说,“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故宫1420年建成,去年刚刚过了600岁生日,但是李文儒说,其实今年才是真正的600岁,故宫是1420年建成,但正式迁都是永乐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所以到2021年,才是故宫真正的600岁。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在1911年之前,故宫是紫禁城,在1911至1925年之间是故宫,1925年之后又成了故宫博物院。李文儒说:“在故宫里有一条青白巨石铺成的御道,有资格走这条御道的只有皇帝、皇后和‘科举学霸’,算算看500年来只有几百人走过此道。

那些御道上的石头,多么坚硬还是多么坚硬,多么冰冷还是多么冰冷,多么粗糙还是多么粗糙,但是当紫禁城变成‘故宫博物院’时,一年会有几亿双脚印踏上去,仅2019年,故宫的年接待量就突破1900万,石头被踩得光溜溜的,特别是夏天,把鞋一甩,光着脚在上面走走,可以触摸历史的深度……”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我对故宫既恨又爱,恨的是它的帝王文化,中国的皇权和帝制,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皇帝的宫殿越来越规范、严密和集中……对于我们来说,故宫第一重要的价值是可以让人直接走进去,直观认识中国几千年来的帝制、皇权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紫禁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完全不能同意,既然那么优秀,那为什么还要进行辛亥革命、建立新中国?不能被皇权和帝制的文化所俘虏,故宫就是认识皇权帝制的' 标本‘,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天安门旧影

“那么,爱是什么?首先是故宫的建筑。天安门之前是承天门,清朝改称天安门,取义‘受命于天,安邦治国’。现在,天安门还是天安门,但本质发生了改变:过去是皇帝的,现在是老百姓的。”

《紫禁城600年》作者李文儒:我对故宫既恨又爱

李文儒说,传统文化不全是优秀的,以史为鉴,鉴就是镜子,好的要坚持,而且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转化、发展、创新。但是不好的东西,要保持警惕,走过的弯路要反思,一个会反思的民族才是聪明的民族,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紫禁城   故宫   辛亥革命   秦岭   安邦治国   汉中   天安门   帝制   皇权   坚硬   传统文化   中国   粗糙   皇帝   优秀   作者   旅游   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