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说到中国人对食物的味觉体验,一定会说到“五味”。各种的菜肴,都是在酸甜苦辣咸的基础上调和而成,我们从小对于食物的记忆就来源于五味的感受。

“这个梅子好酸。”

“这个冰棒好甜。”

之所以总结起来只有五味,而不是十味,是因为过去,古人的调味品种类十分贫瘠。盐和梅在古代的调味之中,显得格外重要,盐对应咸味,梅子则对应着天然的酸味。相传,商王武丁命傅说为相时,诏词中就用到了“五味”。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尚书·说命下》中写道:

“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这就是武丁用盐梅来比喻贤臣的重要性。这也是“五味”最早的文字记载。

没有人会专门告诉我们“五味”的这些历史故事,但对味觉的记忆似乎就是存档在我们身体里的。家人潜移默化,在日常烹饪中,把这些味觉感受代代相传。不论行走多远,家乡留给我们的味觉的体验,都是不易忘记的。

一个熟悉的味道,就能唤醒记忆。这可能就是水土和人之间的奇妙联系。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而各个地域,城市,因为风土、气候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味道偏好。比如四川,江西就偏好吃辣;而江沪浙,菜的口味就偏甜;山西,贵州,广西,就诠释了花式的酸法;唯独这苦味,很少有人选,毕竟,没人希望生活是苦味的。


1.酸,不止是醋

说到“酸”的体验,大部分人本能的反应是会想到醋。

醋这个调味料,我身边的人有的人一点也碰不了,但也有人爱得不行,每次吃小笼包子,都要满满一叠醋才能吃下去。在江浙一带,嘉兴人算是会吃醋的,嘉兴的亲戚,每次来我家做客,都会带着一些煮好的汤包。

然后,一定会给我带上一瓶他们家乡特有的米醋。江南人对醋的接受度,停留在米醋,有一点酸有一点甜,味道不会过于浓郁,蘸虾蘸包子,都刚刚好。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而说到吃醋大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山西。

中国的四大名醋名扬天下,分别是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永春醋。而中间就以山西的陈醋味最重。吃过的人就能感受到那劲道。和杭州人日常的米醋相比,就好比白酒之于啤酒。

汪曾祺曾经描述过他所见到的山西人吃醋的场景: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山西人的日常饮食场景中,吃醋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比如吃煮鸡蛋,一些山西人会先在鸡蛋上方咬开一个小口,把醋顺着小口倒进去,直到蛋黄吸饱了醋,才心满意足地一口吞下。

比如吃包子,也先在包子身上咬下一个缺口,醋汨汨地流进去,直看得旁人目瞪狗呆才罢休,然后摇上一摇,让醋和馅料充分融合,这样的一只包子,才算酸香够味。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至于其他的菜肴,包括炖肉,炒青菜,煲汤等等,醋都是默认添加的一味元素。

但事实上,吃醋并不是唯一吃酸的方式,在醋诞生前,人们就找到了能产生酸的很多方式。比如,当时熬的汤无味且不解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找原料代替,最早有用梅子炖汤调味的、或梅子捣碎发酵后调味食用,日本的梅子醋就接近这种做法。

像酸菜、酸饭、浆水,这些酸物,都诞生在醋之前。

而醋的诞生,其实也蛮奇怪的,不知道为什么,古人会从肉汁中想到醋。人们使用肉酱作为调料,肉酱的酱汁是带酸味的,这种酱汁有一个专门的词叫酢,而酢演变成了后来的醋。

汉代,制醋的原料才从肉类转成了谷物,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而且还记载了详细的制作方法。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所以,也许比吃醋别省都吃不过山西,但在吃酸这件事上,西北板块,云贵板块,都更有地域和历史的基因。

俗话说:“东北咸、西北酸、西南辣、东南甜”

西北人,在吃酸这件事上不会认输。

虽然全国都有吃酸的习惯,比如四川有著名的酸菜鱼,东北有酸白菜,杭州有糖醋鱼……但吃酸也有鄙视链。西北人吃酸的特别,在于他们不只是吃酸菜,而是吃浆水。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浆水是一种特殊风味,人与微生物携手成功的一次尝试,称这一过程为“发酵”。做法是将蔬菜在沸水中焯烫过,加入煮好的面汤,冷却后加“酸引子”,盖上盖子避免杂菌,这样放置几天就可以得到浆水和泡在其中的浆水菜了。

相传在西北地界儿,汉王刘邦和丞相萧何就吃了天底下“第一碗浆水面”。

在大西北,浆水是很百搭的,在陕西安康有句俗语:“一缸浆水菜,啥客都能待。一碗浆水汤、能治五劳伤。”仅是各类主食,有了浆水就立刻换了副面孔,成了另一份吃食:浆水面、浆水搅团、浆水烩饺子……还有浆水鱼鱼。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困难的年岁里,一口浆水缸是养家活命的依靠。其实,你能想到浆水的味道里,蔬菜本身的味道已经变得不再浓郁,而酸就成了最重要的味道。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2.对酸有执念的贵州人

虽然山西人吃醋出名,西北的浆水也很出名。但如果评选最会吃酸的地方,很多人会把票投给贵州。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之前在写江西吃辣的文章里,我有写过贵州。过去这里是边陲之地,食盐匮乏,运输困难,于是地人便发明了酸,以酸调味,以辣进食,这样更能下饭,来度过那段艰难贫穷的岁月。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说的就是贵州人。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苗族就是其中一支。多民族杂居与融合让这里的文化很多元。不论是手艺,还是食物,都会是民族融合的缩影。

贵州各个地域和民族之间,人们创造出了酸汤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种类,才有今天的素酸、淡酸、清酸等等酸汤系列。在酸汤的制作和种类上有好几十种,在贵州普通的老百姓家,家家都会有好几个酸菜缸或者酸菜坛子,在酸食的保存方法上讲究也不尽相同。

凡是能调酸的食物,都能被贵州人尝试,做成了酸汤。比如虾酸、香酸、臭酸、米汤酸、毛辣酸、糟辣酸等等。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在黔南,有“独山三酸”:臭酸、盐酸和虾酸。三酸皆如其名,臭酸气色浓烈且悠长持久,好这口的,光闻味道口水就要淌出来,当然,很多外地人对于臭酸还是完全无力招架,把这当成黑暗料理,传说那味道是比鲱鱼罐头还臭的。

要吃懂贵州的酸,其实很简单,来一锅酸汤即可。在贵州的各类酸汤中,以番茄、米汤等发酵制作的红酸、白酸作为贵州味道的代表。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红酸汤,以本土野生小西红柿“毛辣角”为主料,加上少许盐和酒糟,封坛发酵,果肉浸出的馥郁果汁,酸味醇厚、色淡红而清香。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而白酸,则可分为米制的和面制的。用米汤和淘米水混合发酵的,一冰镇,简单爽口又解渴;由发好的老面和糯米粉、玉米面、黄豆面等和水调匀,煮沸后封藏起来发酵的,更适合用来烹煮蔬菜、豆类或是做汤。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苗族有“做菜放把米”的说法,其实也就是用淘米水和米汤用来发酵制作酸汤,里面加入白菜、豆芽等蔬菜,既可做饭前开胃菜,也可以做饭后帮助消食的汤。

通过酸汤延伸出来的酸食系列美食更是不尽其数,比如说酸汤鱼、酸青菜、酸豆米、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汤酸、酸萝卜、酸辣椒、酸竹笋、酸汤粉。

这些都是不同比例的酸汤进行调配,而得到的结果。而酸汤中最出名的一道,就是酸汤鱼。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酸汤鱼,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家的一道名菜。

制作酸汤鱼,首先要做酸汤。苗寨的女子会取当地山间外形酷似圣女,果酸度却较其高出好几倍数的野生毛辣角封坛发酵,偏取其酸口。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接下来,取自高山上的泉水酿制,等到要正式烧鱼时,需要去苗寨的男人到稻田里,提一个竹篼,现场抓最新鲜的稻花鱼。

开锅起灶,低料煸炒加水后才成为真正的酸汤,将野生鲜美的稻花鱼入锅与酸汤同煮,高温下,红汤酸爽的味道逐渐充斥着鱼肉的每一寸肌理。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接下来,放入苗人们采摘木姜子,这令蚊虫闻风丧胆的味道融入酸汤,却能有效中和酸辣刺激,对人体还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炖煮至彻底熟透,就可以夹起来吃了。现抓现杀的方式,保证了鱼肉的鲜美。鱼鲜肉嫩,入口即化,开胃又不挫牙。对了,在吃鱼之前,一定要先喝口汤。自然发酵而成的米汤,加入野生小番茄熬制成汤底,酸爽开胃。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而且在贵州,酸和辣是会同时存在的,爱吃酸的贵州人,把辣椒都做酸了。当酸和辣同时出现在菜肴里,生活才是对味的。贵州家家户户必备的糟辣椒,就是将姜仔、蒜和辣椒放进坛子里发酵。至此酸辣合体,灵魂酱料就此诞生。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最后说回为什么贵州人,对酸是有执念的。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地理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最缓慢的结构性的真实事物,并且帮助人们根据最长时段的流逝路线展望未来。

贵州人之所以选择酸食,将生食腐化,做进了汤里,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这里过去并不是富庶之地,食物来之不易。同时,这里的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长时间在森林、高山、峡谷、河畔等地生活,容易引发关节炎、风湿病等问题,所以食酸辣,能驱寒,能让人们吃下更多的饭,能帮助这里的人更好地生活下去。

食物的起源说到底,是一种生存的选择。但往后发展,就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化的融合。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在贵州,苗族大哥抓到“柴鱼”,会在岸边直接用侗族人的做法鲜食。水族擅长做红酸汤,布依族则将酸坛的保鲜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彼此之间互相磨合学习,让酸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贵州人对酸,向来都有执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贵州   小口   梅子   苗族   贵州人   米醋   山西人   米汤   酸味   山西   酸菜   味觉   包子   味道   食物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