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刚到农村,国家给我们供应了10个月的商品粮,这段时间我做管理员,来管理我们小队的吃粮,其实就是采买,那时国家给我们的标准是每人每月10块钱的生活费,粮食定量好像是每人每月41斤粮。我在大队会计那领来粮本,那是个集体户的粮本,每个月再领我们的生活费。提起当管理员就不能不说到永坪,永坪是延川的一个镇,它是个交通要道,分别有通往延安,延川,子长的公路,再加上这里是陕北油田:延长油矿指挥部设在这里。我每个月都要到30里外的永坪镇去买粮买煤,以及油盐类的东西,对于永坪是再熟悉不过了,去永坪来回60里路,那时只有架子车,靠手推肩拉。

公路是沙石路面,一路多上下坡,上坡时一个在前面使劲儿拉一个在后面用力推,下坡虽然省点力,学着当地人把车把高高抬起来,让后辕蹭地,起到一个刹车作用,如果遇到陡坡或是重载,那一定要将车把使劲举高让后辕尽力擦地,尤其是那种又长又陡的大坡是很危险的。装车也很有讲究,重心一定要掌握好,否则累死你 ! 还会出危险,这都是靠长时间的实践摸索。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初到永坪很是新鲜,这里居然有个油田,还有一个炼油厂,晚上在30里外的我们这个小山村都可以看到炼油厂排放尾气点燃的火炬。后来查阅资料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陕北油矿,早在唐代就有发现油苗露头。

路过一个油井,有个解放牌汽车在工作,我停下来观看。只见解放牌卡车实际上是个吊车,吊起一根钢管放到路边的一个井口里,井口有大碗口那么粗,不一会儿就提上一桶水,我问操作的工人师傅,这是做什么,工人师傅说先把井里的水提上来,然后再提油,一般提上几桶水,只有一桶油,大概一周来提一次,陕北油矿是潜层油,油储量不大。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这里也有抽油机(俗称磕头机)但是不多,我指着不远处的山顶问道,那也是油井吗?能看到,山顶也耸立着一个井架,工人师傅说:是的。

在这期间还接触到了一些以往不懂或不知道的东西。一天我去买小米,小米堆在一个窑洞里的石板地面上,在装小米的时候我看到旁边有一小堆灰黑色的小米,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我对粮站管理人员说,怎么这么多小米给发霉了?那人说那是黑小米,不是发霉的。我很奇怪,谁还有黑小米?他说是啊,你没见过?你们北京没有吗?我说我这还是头一次听说,更没吃过。管理员说要么你也快点回去试试?我说好吃吗?他说比普通小米要香,价格一样,我说那要5斤吃个试,就这样称了5斤黑小米,回来试吃,果然,不论是熬粥还是做小米饭都要比普通小米要香一些,以后去买粮再也没有看到过黑小米,就这一次,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第二天上山干活时我把这事跟老乡说了,老乡说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我们这里杂粮的品种很多,俗话说“八十种糜子七十种谷”,后来时间一长接触多了,才知道陕北因干旱杂粮种植品种很多,光豆类就有几十种。

买完粮我来到永坪供销社,准备顺便买点盐或其它什么回去,这时刚好赶上村代销店也来这里上货,我们一起走进后院的仓库,只见库房一边堆放着许多结晶体,有浅蓝色的也有浅绿色的,还有白色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的,有些是半透明挺好看的,大的有农村萝筐那么大,小的有拳头大,也有更小的,我问这是什么?供销社的人说这就是你刚买的盐,只不过这是原盐,你买的那盐是经过粉碎加工,我问这是哪里出的盐?他说是榆林那边出的,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上学时从地理课上我知道中国内地尤其是西北地区有盐池,出产池盐,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过,没想到来陕北还真接触到了。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在另外一个库房的地上堆放着一些收购来的废铜,墙角里有几个物件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走过去,蹲下一看,是几件古董,供销社的人说: 这些东西你可不要动,是我们初选出来的文物,等专家过来确认。哦,我站起身来,随同他们走出这给我带来见识的仓库。

离开供销社来到永坪煤矿,这是延川县最大的国营煤矿,就在公路边上,很方便,我是头一次接触煤矿,很是好奇,在窗口开票,记得好像是七厘二一公斤,反正一公斤还不到一分钱。过磅的人不在,我就在这里闲转,煤矿不大,整个院子也就几亩地那么大,院子里堆放着挖出来的大煤块儿,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有个工人在井边工作,他跟我说,过磅的一会儿就来,你等会,我走到井边,看到这是一个煤矿的竖井,井旁有栏杆,我扶着井栏望下看,能看到井底,我问井口工人这井有多深?他说十来丈,只见他操纵电葫芦在往井上提什么,一会儿只见葫芦下面提上来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牛皮口袋,然后将牛皮口袋移到一旁,哗的一声,倒出一口袋水,原来这个煤矿出水是这样啊,看来水也不会多,陕北本身就旱,师傅说一天也就提上几口袋水。

说话间突然停电了,我想这下坏了,井下的人咋办?只见又过来一个工人,二个人从一旁推来一个大辘轳,哦,这井口还有一条轨道,要么这么大的辘轳可抬不动,二个人把辘轳固定好后,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共同摇这个大辘轳,一边摇还一边喊着口号,嗨呦嗨呦,很快从井下摇上来一块煤炭,煤炭上还站着一个人,可能是有什么事,上来后与井口师傅说了句什么就走了,只见这个师傅露肉的地方没有一处是白的,他的耳朵上还挂着一个小泥壶,工人师傅说那是油灯,起照明作用。

插队往事—不能不说的永坪

出来的工人师傅都身着单衣,原来井下不冷,有个三十来度,我一边比划一边问道矿井有多高?工人师傅说哪有那么高,要弯腰才能进去,采煤的地方更矮要坐着挖,先把煤下面的土石方挖出来,等煤悬空了,再把煤翘下来。

正说着,过磅的人来了,他把我领到煤堆旁,看着票单上面的数量,指着一块个大的煤说就这快吧!一上磅果然差不多,又加了几个小块的,眼力真好。这里的煤层并不厚,一般都是三五十公分,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这里的煤矿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在中国还有这样落后的工业。

干管理员是义务的,既没好处又耽误工分,还要出力,但做事不能太计较,做点贡献没什么,只要理解就好。

到了年底,商品粮吃完了,我这个管理员也该交差了,这时候同学都回家探亲去了,我一个人安下心来开始结账,我的账目很清楚,支出每一笔都有很详细的记录,收入简单,每个人每个月都是10元。二天下来账目结算完了,亏损二毛钱,这是怎么回事,又重新算了几遍,就是找不到原因。心想算了,不就是二毛钱吗,我自己掏二毛钱给补上就是了。

可是又一想不行,六十年代初,我妈妈去单位搞社教,那时也叫“四清”,其中之一就是清“账目”,回来后在饭桌上说到四清,会计的账目一分不能少,一分不能多,少了你自己拿钱补上也不行,必须查清楚是少在什么地方了,就这样,受我妈妈这句话的影响,我也没有补上这二毛钱,当然也就没有公布这些账目,不知会不会给同学们一些误会吧!

徐大益

2021年8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陕北   油矿   辘轳   延川   商品粮   账目   井口   井下   供销社   小米   煤矿   师傅   口袋   工人   往事   管理员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