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陕北插队


时光已过去半个世纪。

五十年前的今天,那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一个刚满17岁的人,一个走出学校大门的人,一个走向人生迷茫的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有人把这一天当作文革后知青下乡的起始点,其实不对,在这之前北京已有多批知青下到云南,东北等地,我哥哥就是在当年的9月9日去东北插队的。

当年12月22日之后,轮到我们这界去插队了。说是自愿报名,你不去哪行啊!学校动员,街道及父亲单位上门催问,加上当时有传言:上次是山西,这次是陕西,以后就是甘肃,宁夏和青海!回到家,父母亲都不在家,父亲被关押,母亲在怀柔上班周末才能回来,我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只好等待。母亲回来得知我要去陕西插队,立即着手准备工作,先去弹棉花社去打做棉被,买布给我做被褥,我的动手能力不差,也一同帮妈妈缝制被褥。

去陕北插队


记得那时学校说下乡的同学可以申请补助,补助的内容是布票,棉花票等,我回到家里跟妈妈说了,我妈很高兴,说那你就申请些布票棉花票吧,并说道:你跟学校说,你哥一走,再加上你也要走,你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被褥,过去你们是合着用,现在就紧张了。第二天来到学校,我来到教务处,把意思跟教务处的老师讲了,教务处的老师很痛快地拿出表格问道,你打算申请多少布票,棉花票?这下把我问住了,我妈也没有告诉我要多少,老师说了一个数,我忙点头道:够了,我觉得这个数在我心目中已经不少了!但我看到老师在表格上填写时笔停顿了一下,后来她填写的数目要比刚才说得要多。最后又问道:钱呢,需要吗?我没有指令只好说不需要,老师又重复了二遍,钱不需要?我说不要。现在回想那时的人都是多么老实啊!

去陕北插队


1969年1月13日,是我插队的日子,那一天,我告别了父母,告别学校,告别了北京,朝着“革命圣地” 延安出发。

这趟列车都是我们到延安的知青,所以也是一趟知青“专列” ,我们这趟知青专列是个逢站便停遇车便让得这么一趟专列。车票很有意思,它不是当时普通的火车票,那是硬纸板的,而我们的车票很像现在那种有小孩手掌那么大,粉红色的,很像现在的火车票,我一直保留着,在调回北京时丢失了,真可惜!

我有晕车的毛病,火车开出不久我就开始晕车,还没出北京地界就在车上吐了起来,没晕过车的人可能体会不到,晕车是我一生中遇到过的最难受的病痛,就这样我一路晕到了陕北,一路吐到了陕北。至此我是第二次出门远行,头一次是父亲奉调进京,全家举迁北上。这次是我第一次孤身一人离家远行,一早来到学校,等候集中出发,老爸从单位请假赶来送我,他已被限制自由多半年了!车经天安门来到北京站,那里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学生喊着家长,家长呼唤儿女,我知道这人群里面有我的母亲,我的刚从东北插队回来探亲的哥哥,还有我上小学的妹妹。列车开动的一瞬间车上车下暴发出一片哭喊声,只见哥哥一边挥着手一边哭喊着追着列车,直到看不见了。后来听说我哥哥是不同意我去插队的,毕竟他刚从东北插队回来,知道插队是怎么回事,而且我还是去的陕北,比起东北条件要差得多,可那会儿哪能由得了你啊!

去陕北插队


经过一夜的行车,第二天天一亮,已是豫西山地,开始出现窑洞,

了,列车经过一个小站,站上锣鼓喧天,有群学生在扭着秧歌,不知在喊着什么,因距离太近站上的标语也没看清,车到潼关,停车的功夫有人送上开水,我问这是哪里,递开水的师傅答道,这是潼关,也就意味你们进入陕西了,车过华山,西安,咸阳,列车朝着铜川进发,临近中午列车行驶在黄土高原上,望着窗外荒凉的黄土高坡,有的同学哭了,骂道:这就是黄土高原哪,真他妈穷。我心里很平静,我知道,这还算是好的,穷苦的景像还在后面哪,我父亲是搞地理的,也亲自走过不少地方,临行前他给我讲述了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那里的气候,人文,地貌及经济状况,也给我看过一些相关的学术文章,那里面有很多的图片,使我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插队我是有思想准备的。

去陕北插队


铜川是那时的铁路终点,夜宿铜川,我们住在一个学校里,正值寒假期间,接待方将课桌拼成大通铺,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难为地方了,每天都要接待一个专列的北京知青,第二天一早,去食堂打饭,有粥,有馒头还有榨菜,后面有个同学多了一句嘴:这里还有榨菜哪,打饭的大师傅道:我们这个地方哪有榨菜啊,都是你们火车带来的!我听后心里往下一沉。大师傅接着说道:昨天有个学生吃剩下半个馒头就给扔了,等到了那儿你们连这都吃不上! 谁也没有在意。

早饭后我们爬上了专为我们准备的军用大卡车,陕北不通火车,余下的路程全靠这解放牌大卡车了。上车后有个大概是来接我们的地方干部简短地讲了几句话,记得其中有这么一句,你们今天坐的这些大卡车,是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时用过的,都是新车,后来这批卡车为支援延安地区建设,中央无偿拨给延安地区50辆,今天都开来了,是头一回用。

离开铜川一路北上,那时陕北柏油公路并不多,汽车沿着碎石筑就的公路一路暴土扬尘的颠簸前行。有几个同车的同学不顾寒风刺骨站在车厢前部向外瞭望,还不时地拍着驾驶楼子高喊:超过去!追追追!原来我们的车在车队的中部,前方车辆扬起的尘土都漂进我们的车厢,虽然我们的车追上超赶了好几辆,但始终没能走到车队的前列,往后看去,一条由车队掀起的尘土黄龙浩浩荡荡的行走在黄土高原上,越往北走山梁越显荒凉,山坡上覆盖着残雪。不知走了多远,山野开始出现断续的树木了,我挺高兴,因为我知道陕北的穷是跟水土流失有关。车继续行走,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多,开始成片成林了,我感觉很奇怪,这不是我想象中的陕北,这哪是黄土高原啊。停车了,下车休息,我在车下望着漫山遍野的森林,黑压压的,但我认得这都是栢树,想找个当地人问问,举目望去,满街都是知青,司机也不知去哪了。上车后,继续朝着延安进发,很快,跟刚来时一样,山上茂密的森林逐渐退去,直至完全消失!周围的山岗恢复黄土高原的本质。怪了,这一幕就像是幻觉留在我的脑海里,插队四年我常想,陕北黄土高原是可以植树绿化的,只是人要吃饭,才不得不向山地索要那么一点点可怜的粮食,可那片山林是怎么回事,不得而知。

去陕北插队


四年后,我被招工进厂,沿着原路离开陕北,再次路过那里,再次见到黑压压的漫山森林,看来这不是幻觉,奇怪了。

很快,我来到宝鸡培训,那里也有个培训队,是来自黄陵县的,他们在班上给我们讲述黄陵的故事,尤其在提到黄帝陵时总是津津乐道。他们告诉我黄帝陵是国务院文保单位第1号,那里有个下马碑,任何人到此都要下马,以示敬畏,皇帝也不例外,一次郭沫若乘小汽车来到此地,工作人员要把车开上去,被郭制止,下车步行而上,并道:任何人不能例外。那里还有千年古柏,黄帝手植柏,其中最大的一株古柏,当地人形容叫什么“七搂八扎半,疙里疙瘩都不算”等等,我这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黄帝陵所在地。说远了,这都是后话。

去陕北插队


继续暴土扬尘,继续吃进高原黄土。车到延安,革命圣地啊,下了车他们都跑去看宝塔山,我因为晕车严重消耗体力和精神,在住处散步,我们住在凤凰山下的一个大院里,都是窑洞,是当时的延安师范,院里面有块碑石,上刻文保单位:原中央党校,哦,是这样的。当晚夜宿延安,一宿无话。第二天继续上路,我有个习惯,走到哪里首先辨认方向,即便是在车上也知道车是在朝什么方向开,这次离家远行也不例外,一路思维不乱,可不知是在哪里出错,把方向弄反了,具体就是延安到公社的这段路上,使得我在插队四年里始终把方向搞错,把南意识为北,把东意识为西,怎么也纠正不过来,车到公社所在地冯家坪不走了,剩下的路程还有30里,需要我们步行前往,各村派来接我们的老乡早已等候多时,全公社的知青都在这里集中,分流,老乡呼喊着本村的知青,知青也在寻找自己的村民,乱作一团,很快,各归各队,平静下来。此时已是中午,地方上早有准备,每人发了二个烧饼,有人搬来几坛酸菜,随便吃,酸菜,陕北人的当家菜,是用白菜丝,白萝卜丝,胡萝卜丝等激成的,口感酸酸的,吃到嘴里还有股怪怪味儿,很多人都吃不惯,我到感觉还可以。吃完饭稍适休息,行李已经装上车(农用架子车),开始我们此次插队行程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去陕北插队


我们插队的村子距公社有30里路,是最远的一个村子,还好,有公路直达,但那时都是沙石土路。我们当时去了58名北京知青,加上前来迎接我们的老乡,还有许多装运行李的架子车,漓漓拉拉队伍很长,也很壮观。大概走了有一半的路程,前方叫停休息,这时老乡们拿出白毛巾给我们每个同学系在头上,我想这就是所谓“白羊肚手巾”了吧,在中学课文里学过,“白羊肚手巾,红腰带”那是贺近之的“回延安”。老乡们跟我们聊着似懂非懂的话,还不时地冒出一句“嗨哈嗨不哈”?我们的回答都很一致:“啥叫嗨哈嗨不哈”?老乡们听后哈哈大笑。继续前行,老乡一路上给我们讲述陕北的风土习俗,气候饮食,该进村了。

去陕北插队


进村不远,我们来到一个由窑洞形式组成的院子,只听院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原来村里组织了一个欢迎仪式。首先由村支书致欢迎词,并简单介绍了一下寺村的情况,我只记得这么几句:四新村,因村中有几座寺庙,原来叫寺村,文革中破四旧立四新,改名叫四新村。咱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寺庙,现在改成小学校,我们村文化教育抓得紧,适龄儿童都上学,下面请我村宣传队给你们演出几个节目,(这个村还有宣传队,了不起)一群女孩子边唱边跳,有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什么的,她们操着陕北浓浓的地方口音,唱到某个词句后有个小拐弯,听着很是滑唧。这时我看到我身边的同班同学李建国与其它几个同学耳语了几句,没有在意,演出结束,村支书道:北京知青们提出要给我们表演几个节目,大家欢迎,只见我们的同学有男有女个个手持乐器走向场地中央,具体演的是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轰动全村,院子里早已站满,窑顶上也已人满为患,就连小脚老太也爬上窑顶,同学指着说:看,树上都是人!原来我们学校的宣传队成员来了不少,从此村知青宣传队名扬延川,后来县里成立宣传队,这些人多被调去,成了骨干,这是后话。

去陕北插队


欢迎仪式结束,各归各队,各队将人领走,我随老乡来到村中一处老窑洞住下,晚饭开始了我们近一个月的派饭,(这在我的“在陕北过年”一文中有所表述)。我的邻居是村办小学校的老师,他姓刘,这在村里是个大姓,人最多,刘老师算是村中的知识分子,村子的历史知道得挺多,没事我就跟刘老师聊上两句。他说听老一辈子说,这个村子早在唐代就有了,小学校所在的是个石窟寺,年代也很久远了。是的,我们来后村里为取石料,开山炸石,还从石崖上剥离出石佛造像,有近一人高,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现在想起来挺可惜的,在陕北那个地方,一个小山村居然还有个石窟寺,肯定有历史说头。村里还有其它几个寺庙,什么关帝庙拉,什么土地庙拉我都见过,只是破败不堪,在路旁河边还有个旧戏台,看来还有点文化氛围,要么说寺村是延川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

去陕北插队


我们是寒冬腊月来的,快过年了,农活不忙。刚来看啥都新鲜,没过几天,我与同队的同学马喳子一同登上对面的山,到了山顶举目望去,黄土高原的山几乎一样高,千沟万壑一眼望不到头,却几乎看不到一棵树木,夕阳照射在山坡的残雪上有些刺眼,我的插队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徐大益

2018年6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陕北   黄帝陵   黄土高原   铜川   延安   宣传队   窑洞   专列   知青   北京   老乡   列车   同学   地方   学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