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瓯路古道之拔仕官路

据《福建史稿》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进攻闽越,东越王余善在闽西北筑六城拒汉,但在汉军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六城陷落,退回冶都,其败退线路正是福瓯路(当时福州连接闽北的唯一陆上交通线)。拔仕官路是福瓯古驿道中的一段(位于今闽侯县荆溪镇关西村拔仕自然村),为汉唐时用兵之道。

这条官路始建于汉代,唐代福延路修成后,逐渐冷落,但仍是著名用兵之道。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农民起义军从仙霞岭入闽后,就沿此路攻入福州。宋时,曾一度废福延路用福瓯路。现在拔仕官路尚存的遗迹可以佐证。在这条古道上,有三处摩崖题刻,都与官路有关,一是《修沙溪路记》碑,二是“拔仕”榜书,三是《募修官路记》碑。

这条官路修通以后,曾一度喧嚣和繁华。它不仅方便了百姓自由出入,往来的商旅也是络绎不绝。同时,它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驿站。拔仕(别仕)旧隶属侯官,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至明万历八年(1580年)置怀安县,这里又隶属怀安,为古时关源里三十六墩之一,为宋代福州西门外出省官路的首站驿铺,其地位不可小觑。

在这条古道上,还有一块碑石——《募修官路记》碑,也一定不能忽视。它南距《修沙溪路记》碑约30米。碑中写道:“都劝首林慈,发心起首铺境内官路,每丈管钱一贯四百文,并募缘舍钱姓名于右……宣和元年岁次己亥(1119年)劝首林简立碑。”此碑主要记录林慈发动村民修建“首铺”“官路”的捐资情况,乐善好施、同心协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闽侯县   古道   怀安县   怀安   碑石   交通线   驿道   太平   乐善好施   起义军   节节败退   自然村   摩崖   汉武帝   福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