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独特的寺院教育


唐朝教育大致分为官学和私学,私学又可分为家学教育、私塾教育和寺院教育等。寺院教育是唐代教育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由于和佛教的结合,使得寺院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大量的士人学子在寺院学习后,出山应试考取功名,为唐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士人在寺院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作,也为寺院文化增添新色彩。

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看,寺院教育对中国书院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书院兴盛的宋代,尤为突出。

书院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

中国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公元907年唐朝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出现一批私人创办的书院,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并陆续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东林、徂徕、武夷、鹅湖、洙泗、万松、豫章、莲池、东坡、茅山、泰山、明文、鳌峰、松州、建阳考亭 等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或寺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中国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书院的另外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搜集收藏图书。书院与佛教的寺院文化或者是禅林讲学制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宁波天一阁(原名东明草堂),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藏有全国最多的族谱资料。

南宋时期,寺院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比如岳麓书院的今生是湖南大学。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寺院教育发展到宋代,呈现出儒学和佛学不断相融合的趋势,佛教寺院文化对宋代书院教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又潜移默化的,使得书院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比如历史上,永泰潼关村教忠寺就是佛学与儒学和道学的有机结合,祖道法师、晓瑜法师、远悟法师、宽净法师等曾经在此禅修佛学,宰相黄中庸、状元郑侨等曾经在此光大儒学,闾山派道教宗师张圣君为民除害留下足迹。

在这种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是三种文化――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这种碰撞让宋代书院具有五个教学特点――研究型教学、开放型教学、自由型教学、美感型教学和融洽型教学。多元文化的融合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世界最大的佛学院:色达佛学院

古代少数民族的寺院教育跟现代的佛学院比较接近。中原汉族的寺院教育与现代佛学院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寺院教育是借用寺院的资源或名义搞教育,培养各种人才,会受到寺院各种思想的影响,成才后可以考取功名或者皈依佛门,而现代佛学院是专门培养佛学方面的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封建社会形态的寺院教育逐步被正规学校教育取代,宗教传承由专门的佛学院培养人才,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温昌凯)

中国古代独特的寺院教育


中国古代独特的寺院教育


中国古代独特的寺院教育


中国古代独特的寺院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豫章   寺院   道教   禅林   佛教   士人   儒学   佛学   功名   宋代   中国古代   中国   书院   法师   独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