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发布时间:2013-03-27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发掘领队:朱岩石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198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工作。自2001年开始,邺城考古队重点工作的区域之一就是在已知的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外围,寻找东魏北齐邺城之外郭城及相关遗迹。一方面为深入研究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积累考古资料;另一方面为邺城遗址总体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02年,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南郭城区发现了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遗迹,随后在佛寺周边进行了持续近十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理清佛寺范围和平面布局。在2011~2012年度的考古工作中,邺城考古队发现与发掘了中轴线北端大型建筑基址、东南院大型建筑基址(详见《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24日第4版“2011年度河北临漳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发掘”),对该寺院遗迹的深入认识取得了重要突破。2012年1月,赵彭城北朝佛寺东南院落发掘工作甫一结束,邺城考古队就在邺南城东郭城区、北吴庄村北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埋藏坑(详见《考古》2012年4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与发掘”)。这两项工作极大推动了邺城遗址外郭城的探寻工作和邺城佛教考古研究。下面仅就未曾报道过的赵彭城北朝佛寺中轴线北端大型建筑基址发掘情况进行介绍。


赵彭城北朝佛寺遗迹考古工作起始于2002年,先后发现和发掘了佛寺塔基、寺院四周围壕遗迹、东南院和西南院建筑遗迹等。在赵彭城寺院遗迹的北半部破坏较严重,在以往的勘探发掘中未能全面准确了解这一区域遗迹保存和分布情况。2012年度对这一区域进行复探时,在围壕北部通道南侧约20米处勘探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为明确该大型建筑基址的规模、结构和建筑技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邺城考古队于2012年4~5月对该建筑基址进行了试掘,揭露了该建筑基址的西端,占整个建筑基址的四分之一,发掘面积总计约300平方米。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建筑基址与北围壕关系



发掘区地层堆积共分五层:第①层,厚20~32厘米,黑褐色土,土质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少量砖瓦碎片和陶瓷片等,为现代耕土层。第②层,距地表深20~32厘米,厚0~40厘米,黄褐色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大量白灰渣、少量砖瓦碎片和白瓷片等,为唐宋及以后扰土层。第③层,距地表深20~30厘米,厚0~25厘米,分布于夯土建筑台基周边,红褐色土,主要以砖瓦堆积为主,含土较少,包含大量筒瓦、板瓦、瓦当、鸱尾等建筑构件,有少量白灰墙皮,墙皮上可见红彩残留,为北朝废弃堆积层。第④层,地上夯土台基和地下夯土基础遗存。通过局部解剖沟的工作,大致了解了早于该建筑遗迹的地层堆积情况。第⑤层,厚45—50厘米,红色胶泥土,土质较致密,包含少量陶片。第⑥层,厚40厘米。红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零星炭屑、红烧土粒等。第⑦层,黄细沙性生土,土质疏松。

发掘部分的夯土台基东西8.5~8.8、南北22.2米。该台基的夯土基槽略宽于台基,东西8.5~9.2米、南北24.2米。通过发掘部分台基、地层解剖和整体勘探,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地面以上的夯土台基仅存一层,厚5—8厘米,暗黄略灰,结构紧密。台基北侧偏东发现一块青砖、西侧北部发现三至四块两排青砖、南侧东部发现两处碎砖,虽然残留砖块均较破碎,但对于台基边界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地面以下夯土基础部分共有7层夯土,夯土质量一般,夯层厚薄不一,局部可见椭圆形夯窝,夯土中包含零星带细绳纹泥质灰陶片、陶豆残块等。结合钻探可以概括,赵彭城北朝寺院北端大型建筑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原地上夯土台基部分东西约38米、南北22.2米,原地下夯土基础部分南北24.2米。


出土遗物以青砖、板瓦、筒瓦、瓦当和鸱尾等建筑材料为主,有少量陶、瓷器碎片。其中出土青砖、板瓦、筒瓦均较厚重,制作精细规整,发现部分带戳记的筒瓦和板瓦;房檐筒瓦有制作精美的莲花瓦当,分八瓣和十一瓣两种,莲瓣装饰厚重大气、造型独特,另发现少量的联珠纹莲花瓦当。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东魏天平四年智徽造观世音像(1708)


积累以往考古发掘成果,可知赵彭城北朝佛寺是以塔为中心,呈现多院落式的建筑格局。2012年度发现的这一大型建筑基址,位于佛寺中轴线北端,其位置特殊、规模宏大、特级较高,对深度研究北朝佛寺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年度发掘仅揭露了建筑整体的西部四分之一,且建筑台基保存状况不佳,因此并未发现与踏步、柱础等相关的遗存。因此对于该建筑的柱网结构、建筑特征等信息,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古工作。


2012年度邺城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其中邺城佛寺遗迹、遗物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成为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学术收获之一。这里的北朝寺院布局、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三个方面的收获:

其一、位于南郭城区的赵彭城北朝佛寺大型建筑遗迹、位于东郭城区的北吴庄埋藏坑,其地层关系明确,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瘗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二、赵彭城北朝佛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佛寺遗址之一,其以佛塔为中心、重要轴线上建造大型殿堂式建筑、多院落式布局的大型佛寺,为以往北朝佛寺遗址中所未见,丰富了对于北朝晚期寺院平面布局的认识,特别是中大型建筑条形夯土基础建筑技术值得关注,建筑遗址出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遗物制作精细规整,这样的技术和建筑构件的使用,在隋唐时期、日本奈良时期大型建筑中均得到印证,为其技术、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三、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造像数量达到2895件(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层位关系记载科学,是建国以来迄今所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中原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赵彭城北朝佛寺考古发掘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邺城作为六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邺城考古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佛教   北朝   造像   佛寺   遗址   南城   筒瓦   东魏   夯土   基址   台基   河北   遗迹   发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