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是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铜川的自媒体素质不可恭维!】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4年 李生才

堆集在铜川车站上的煤,正准备装上火车运往西安、咸阳等地供应工业生产和民用的需要。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9月7日 安克仁

铜川市一座现代化大型水泥厂--耀县水泥厂已经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这座水泥厂从矿山开采、原料运输、烧成、制成,以至包装等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图为烧成车间。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6月9日 和坪

1960年,陕西省小麦,从去冬播种后,不断地遭到干旱和病虫害的侵袭,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各种自然灾害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实现了“无雨保丰收”的豪迈誓言。
在铜川市流曲公社大面积丰产方内,陕西省支援夏收机械收割队的联合收割机正在割麦。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7月15日

陕西省铜川煤矿新建的三里洞竖井正在紧张施工。这对竖井建成后,它的全部生产过程都是机械化的,年产能力将比铜川煤矿现在的年产量增加50%。图为工人正在检查副井绞车的安装质量。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12月11日 吕厚民

1957年12月11日,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代表小组举行小组会酝酿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届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名单。图为陕西代表小组进行讨论的情形。自左至右:严政(工程师)、张金聚铜川煤矿工人)、马汉山(西安市工会联合会主席)、唐桂芳(西北国棉一厂女工)、刘各扬(宝鸡石油机械厂技师)。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8月10日 张毓秀

陕西铜川矿务局第一煤矿,从1958年以来,有100多名青年矿工,在党的教育和老矿工的培养下,迅速地掌握了井下生产技术,热爱煤炭事业。其中有不少工人被评为“五好青年”和“六好工人”。
“五好青年”耿振田(右),1959年高小毕业后,来到井下当矿工。他在生产中精力充沛,刻苦钻研技术。进矿以来,从未缺过勤。这是一同上班的父子俩。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刘海珠自1960年担任井下电车司机以来,月月满勤,从未出过事故,被评为“六好工人”和安全标兵。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2月3日 安克仁

铜川矿务局新建的金华山竖井已经在最近正式投入生产。这个新矿井年产工业用煤45万吨。这是金华山竖井外景。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11月9日 陈皇忠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陕西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矿陈家河斜井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提前85天完成今年原煤生产计划。这个矿井从1969年以来,年年提前完成国家计划。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10月20日 陈皇中

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正式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98年4月27日

新近评选出的’98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显著成绩,成为中国工人的杰出代表。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东坡煤矿采煤工张彦生。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8月13日 张喆锋

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铜川南郊黄堡镇的耀州窑遗址上,发掘出我国最早的唐三彩作坊和唐、宋瓷坯作坊多处,出土唐三彩和低温单釉标本上千片。这一重大发现表明,耀州青瓷的产地——耀州窑,历史上曾是唐三彩的故乡。图为耀州窑考古队队长朱振西(右一)向来客介绍情况。


铜川市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94年5月24日 安克仁

在耀州古窑遗址上建成的耀州窑博物馆1994年5月正式开馆接待游人。新落成的耀州窑博物馆展出多座窑炉,作坊遗址及1000多件珍贵文物,再现了耀州窑辉煌艺术与科技成就。耀州窑址位于铜川市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创烧于唐,是中国古代六大陶瓷名窑之一。图为耀州窑博物馆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述古代烧瓷生产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铜川市   铜川   竖井   陕西省   生产过程   井下   陕西   矿务局   矿工   水泥厂   作坊   遗址   煤矿   工人   正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