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是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礼泉县县城 1997年4月16日 范德元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6年4月17日 姜国宪

创造玉米亩产1500斤高额丰产经验的陕西省礼泉县烽火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王保京(右一),在最近召开的陕西省青年玉米丰产经验交流大会上,向来自甘肃、河南等地的农村青年积极分子介绍丰产经验。【王保京老先生照片很多,略。】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5月12日 姜国宪

礼泉县烽火农业社,几年来粮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连续创造了玉米、棉花高额丰产纪录。
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社主任王保京(右)和技术股长马书秀(中)、住社技术干部任凤祥在小麦田里观测小麦生长情况。这种新品种的小麦,具有不倒伏、穗子大、产量高的优点。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6月4日 姜国宪

礼泉县烽火农业社打破对科学技术的神秘观点,于1958年5月17日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由农业社举办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烽火农业社科学研究室。
烽火农业社几年来对小麦、玉米、棉花选种、丰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今年全社广泛开展了多种试验,社员们学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在研究室的统一领导下,社员们正在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耕作方法、丰产等20多个课题的试验。
烽火农业社科学研究室主任王保京(右)和副主任王保学(左)在研究玉米发芽情况。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烽火社正在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社员,他们各个都在研究试验。图为负责蕃茄丰产(亩产20000斤)试验的王金寿正在给蕃茄花点24D药水。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6月15日 和坪

西北农学院副教授苏献忠(中)在夏收期间,来到礼泉县烽火公社烽火大队帮助总结小麦增产经验。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8月7日 和坪

现在烽火人民公社除了由王保京领导的公社科学试验站外,每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都有研究小组。干部和农民、青年和老农一起动手搞试验田,再把取得的经验运用到大田里。
去年烽火公社棉花产量比1957年提高了三分之一,玉米每公顷产量由1957年的一吨半增加到三吨。
图为礼泉县烽火公社一个科学研究实验室。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礼泉县烽火公社的农业技术员进行各种不同小麦良种的考察研究。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1月17日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喜看公社好年景》纪录了我国各地实现人民公社五年来生产、生活面貌的巨大变化。这是影片的一个镜头:礼泉县烽火公社烽火大队的棉田。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5月 姚宗仪

获得第二届“金鸡奖”荣誉奖和第五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的“喜盈门”剧组参加1982年5月在西安举行授奖大会后到礼泉县烽火大队访问,受到社员的热烈欢迎。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8月12日 安克仁

十年前“耕田找不到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穷队——礼泉县烟霞公社袁家大队,如今变成全省有名的冒尖富队。
袁家大队由穷变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十年前,这里粮食亩产只有160多斤,七年未交过公粮,未给社员分配过一元钱,全队还欠上万元的账,干部年年换。1970年,25岁的农中毕业生、回乡合同工郭裕禄,开始任大队长,后又任党支部书记。他和一批有为的青年人组成领导核心,团结全大队社员,从实际出发,下功夫改造农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搞副业生产,艰苦创业,治穷致富。经过9年奋斗,粮食亩产增长了9倍,去年,全大队平均每人向国家交售粮食1145斤,平均每人口粮达到743斤,过去每人一年只分4两油,现在每人11斤,去年农副业总产值达234000多元,社员平均分配达到305元,每个劳动力每月收入达70元,大队公共积累达到45万元。
袁家大队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发展社员集体福利事业。全大队45户社员都住进了新居。平均每户住房150多平方米。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这是社员王育洲家的卧室。袁家大队除四户社员外,家家都有电视机,绝大多数家庭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沙发。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随着集体生产发展,社员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现在除四户社员外,家家都有电视机,绝大多数家庭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沙发。这是党支部书记郭裕禄一家。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袁家大队由穷变富,主要由于有一个年轻、团结、能干的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左三)和其他四位大队干部,平均年龄27岁,都是中学生,有文化,思想活跃,能吃苦,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社员夸他们“既敢干,又会干”。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91年9月30日 张喆锋

第一个国际老人节前夕,5位花甲之年的女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礼泉县井泉乡,探望她们46年前别离的老校长——84岁的李耀六老人。李耀六自1940年起在礼泉县女子小学执教,解放后任教于礼泉第一中学,从事教育工作40年,桃李满天下。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97年4月16日 范德元

礼泉县北部山区与县城被一条河流阻隔,在村镇建设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自愿捐款160万元,修建了一座宽14米、长305米、高28米的泥河大桥,使天堑变为通途。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1999年7月6日 焦卫平

在盛产苹果的礼泉县,广大果农近年来利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秋后先将鲜果储藏在冬暖夏冷的地道,待来年春天再拿到市场上出售,既调节了市场供需,又增加了种果的收益。
靠经营苹果致富的礼泉县西社村陈勇(左四)一家,每年收入约7万元人民币,家里已拥有小汽车、收割机和摩托车等。


咸阳礼泉县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西洼村果农王志文正在自家的地道里搬运苹果,准备销往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礼泉县   农业社   陕西省   亩产   社员   研究室   烽火   小麦   大队   公社   玉米   平均   干部   青年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