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如同前面榆林市六十年代老照片一样,榆林八十年代依然是与自然搏斗的场景,虽然背景相同,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希望!榆林的希望来自于每个时代每个人不懈的努力!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是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

特此警告“陕西法治网”,转载请打声招呼!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7年12月9日 陈宝生

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县瑶镇公社窝兔采当大队的干部、社员,向毛乌素沙漠进军,抓紧时机大搞植树造林。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7月17日 安克仁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榆林县长城姑娘治沙连的指导员席永翠,带领伙伴植树造林,改造沙荒,做出了成绩,她还善于言传身教,做思想工作,治沙连的姑娘们称她是“我们姐妹的贴心人”。这是席永翠(右一)在向新来的姐妹们讲述杨树育苗技术。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8月20日 安克仁

榆林县补浪河公社的女青年治沙专业队,6年来,在毛乌素沙漠顶酷暑,冒严寒,斗风沙,植树种草,开渠打井,推沙造田,对3000多亩沙滩和1000多个沙丘,进行综合治理,使昔日茫茫沙漠,变成新的绿洲,为建设万里“绿色长城”作出了贡献。这个队多次受到各级团委和妇联组织的表彰,去年被授予“新长征突击队”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
图为朝气蓬勃的治沙队的姑娘们。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姑娘治沙队管区外围还有许多大小沙丘待改造,她们仍像过去一样,从早到晚战斗在毛乌素沙漠里。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3月2日 杨礼门

榆林县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在毛乌色素沙漠中治沙造林,七年来,整治沙地4200亩,营造林带34条,总长53里,植树17万株,使这块不毛之地变成了沙漠绿洲,被团中央、林业部命名为“绿化祖国突击队”。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12月23日 杨武敏

出席共青团十一大的榆林县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的代表潘生清(前右)在小组会上发言,这个连的姑娘们,九年如一日,坚持治沙造林,开渠造田,到1982年已营造林带30条,植树17万株,营造沙柳环滩林2500亩,1981年她们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红旗”称号。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8月15日 段文华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县,经多年造林治沙,基本上控制了黄沙南移,有效地保护了农田、牧场,成为全国沙区造林的先进县。图为榆林县芹河公社固沙护田林网。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沙漠占全县总面积60%的陕西省榆林县,已有86%的沙区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178万亩,林木覆盖率已由解放前夕的1%上升到28%。榆林县成为全国沙区造林的先进县。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县芹河公社蟒坑大队营造的6400多亩防风固沙林,已变成为牧场。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县1974年建的沙漠水库——中营盘水库,水面1000亩,蓄水580立方米,可灌溉1万亩农田。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县榆西渠,全长30华里,像这样的渠道,全县已有1000多华里。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引水拉沙高处开沟,低处筑坝,引水左右冲刷,变高大沙丘为平缓沙地,然后再按照田、渠、路、林四配套的标准,营造护田林网,这是榆林县治沙站的职工在西沙渠畔拉沙,已搞了200多亩。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图为科技人员在沙漠中勘察、规划。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图为治沙所的科技人员正在实验室里工作。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12月2日 杨礼门

榆林县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上风调雨顺,今年农业获得好收成,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广大农民笑逐颜开,真心感谢党的政策。这是女社员在鱼河堡镇赶集归来。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1年12月7日 杨礼门

榆林县新农村公社郭家庙大队社员许长祥,在房前屋后栽树200多株,有的已长成材,开始受益,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10月11日留资 徐士杰

榆林近些年来种树种草,治水造田,出现了连片丰产稻田,昔日的“沙窝窝”今日变成了“米窝窝”。图为榆林县鱼河镇农民在学习良种水稻育秧技术。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12月11日 景杰敏

香港同胞胡星元先生捐款为家乡榆林镇修建的图书大楼--星元图书楼不久前建成使用。这座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图书楼,设有书库、各种阅览室和展览厅,可藏书29万册,同时接待读者500余人。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7月28日 张居琏

陕西省榆林县文化局组织“文化大篷车”,走乡串户,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图为榆林县文化“大篷车”进村了孩子们高兴地跟着大篷车跑。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图为文化大篷车在村头举办图片展览,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观看。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10月25日 和坪

治沙使榆林地区农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是榆林县沙漠深处的一户农家。这家农民已有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播种机,新盖了五孔窑洞。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昔日只能种杂粮的陕西榆林沙区,现在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这是县农科所的农艺师和农民一起观察水稻灌浆情况。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5月7日 和坪

榆林地区大面积营造沙柳防风固沙。并发展柳编创汇。1986年,这个地区北部风沙区有一万多户农民从事柳编生产,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210多万美元。有了资金。全区沙柳种植面积也得到了扩大。这是农村供销社柳编产品收购点。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6月12日 和坪

地处沙漠腹地的榆林县王家楼村出现了成片水稻田。田边的水渠成了这些生长在干旱沙区的小学生们休息的好地方。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子洲县新貌 同上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10月18日 吴文彪

榆林县岔河则乡农民王登华(右一)一家三口人经过两年奋战,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沙柳、花棒等灌木600多亩,成为全县有名的治沙大户。这是他在向县委书记赵秉正(左二)谈开发沙丘的情况。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9年1月12日 晨亮

从内蒙古包头通往陕西神木的包神铁路正在严冬季节里加紧铺轨,目前铁路已建到陕西榆林地区。在陕西神木一带有储量丰富的露天煤田。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9年10月18日 和坪

 榆林市孟家湾乡四道河则村的农民,背着麦草到沙漠腹地去搭设沙障。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孟家湾乡村民 同上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地区大面积营造沙柳防风固沙,又为发展柳编业创造了条件。全区柳编年创汇200多万美元。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榆林城一瞥 1989年10月28日 和坪

榆林地区改造沙漠取得显著成效。全区57万多公顷流沙,已有36万多公顷流沙被固定,并改造成35000多公顷良田,林木覆盖率也由四十年代末的2%上升到38.2%。在千里风沙线上,出现了许多新农村、新绿洲,呈现出林网纵横、农田连片、牛羊成群的景象。
榆林市采用引水坠沙的办法,把城郊的沙丘冲拉成平地后扩建的新城。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治沙研究所副研究员漆建忠(右)和助手观察飞机播种的固沙植物生长情况。漆建忠从事治沙研究工作已近30年。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榆林地区群众在农贸市场上选购新鲜蔬菜。过去,这个地区的群众很难吃到新鲜蔬菜。


榆林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沙漠中出现的小绿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榆林市   护田林   神木   榆林   陕西省   大篷车   突击队   陕西   沙丘   农田   全县   公社   沙漠   农民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