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的牡丹亭原为明清时期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一,是一个极负盛名的园林建筑。1929年在战乱中遭焚毁,现辟为牡丹亭公园,移址县城之东的章江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公园内建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梅花观、蕉轩、玉池、玉池精舍、梳妆台、丽娘冢、吟风弄月台等一组建筑精巧、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群,是大余县一处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

牡丹亭亭基由花岗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一如旧时,但规模更大,亭高8.2米。牡丹亭建筑精巧,八角形,双重檐,内外各立八柱,“亚”字形花格窗棂“万”字纹栏杆,立柱红色油漆,绿色琉璃瓦覆顶,葫芦瓶顶。正南面亭楣悬挂曹禺书写的“牡丹亭”题匾,正北面亭眉悬挂沙盂海的“牡丹亭”题匾。内外柱有钱塘许庚身题写的“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和镇洋杨镦题写的“辟径又栽花,想见瑶台月下;新亭仍旧址,非关玉茗风流”等楹联。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大余的牡丹亭(1591年)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出身,在南京任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而遭贬谪,从南京被贬到广东徐闻县任典史小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陷害他的首辅申时行下台后,汤显祖升任浙江遂昌县知县。当时,从南京到徐闻及从徐闻到浙江的遂昌,都要走赣江——章江航道,都要翻越赣粤交界的大梅关,因而汤显祖两次经过南安(今大余县)。第一次经过时,因遭受打击迫害,心态是无奈的,心情是悲切的,从汤湿祖在翻越梅岭时所作的《秋发庾岭》一诗就可窥其一斑,其中“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则是他当时孤独无助心情的真实写照。后来,他升任为七品知县时,则一扫南贬时的阴霾,以一种“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舒畅、愉悦的心情来到南安。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既要有作者的灵感发挥,又要有广泛的素材来源。明时的南安府就为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汤显祖是个很有才华的进士,还是个京城的官员,他贬官经过南安时受到过南安府县官员的接待,对府衙后花园的园林胜景有过游览,但他那时心情怨愤,心怜自身而无暇顾及其他。后来他北返时,心情愉悦,特别是他到南安时章江“水涸待舟”,老天爷留汤显祖在南安逗留了一个多月。他就在南安结交官员,拜访好友(谭一召),更是对南安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传说作了一番“采风”,除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外,南安地方流传的“宝积寺的传说”、“梅花观的传说”、“蕉龙精的传说”等“女魂恋人”的故事在汤显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从《牡丹亭》剧本有20多处提及的“江右南安府”、“岭南才子”、“梅关”、“大庾岭”等词句中可以佐证。因此,当汤显祖从遂昌知县任上退下后,仅用半年时间就创作完成了《牡丹亭》这篇中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不朽作品。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汤显祖的《牡丹亭》讲述的是一个官宦小姐杜丽娘与岭南才子柳梦梅“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历经生死离合,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故事始终贯穿一个“情”字,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此剧一出,则“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而大余人也把《牡丹亭》看作是故乡盛事,代代相传,引以为荣,所谓“文因景起,景因文传”即在于此。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据史料记载,明时南安府衙后花园就有舒啸阁、绿荫亭、玉池、玉池精舍、吟风弄月台、蕉轩等建筑,《牡丹亭》问世后,又在园内增建了牡丹亭、芍药栏、丽娘冢、梅花观等,遂成后花园十大景观。清顺治、康熙年间,府衙园林进行过三次整修扩建。同治年间又重修牡丹亭,知府杨椁作《重修牡丹亭记》,称“园内树木离奇,台池掩映,实为南郡名胜之巨。宜乎汤氏之借景生情也……非因汤氏之寓言而为之,实其事也”,并题联:“辟径又栽花,想见瑶台月下;新亭仍旧址,非关玉茗风硫”。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同时,浙江钱塘许庚身也为牡丹亭题联:“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清光绪六年至民国七年(1881—1918年)的37年间,南安府就有对牡丹亭6次之多的修葺记载。民国七年重修时恢复了“十景”建筑,县知事对“十景”一一作诗赞咏,其中有“摘艳光寒亭上日,还魂影合镜中鸾,梦梅梦柳三生石,怜我怜卿一样看”等诗句,表述了府衙园林与《牡丹亭》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关系。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众多名家名士都十分关心牡丹亭的恢复重建, 1963年1月,当代戏剧家田汉、文化部副部长周贻白和著名导演郑君里一行到大余凭吊牡丹亭旧址,田汉还挥毫作诗两首:“浦添眉翠岭魂香,若士归来写丽娘。今日江山倍娇俊,斗争犹待好诗章。”“层楼丛柚对西华,曾是南安太守衙。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20世纪80年代刘海粟、俞振飞、曹禺、贺绿汀、关山月、程十发等文坛名家都为牡丹亭题词、 赋诗、作画,倡导重修牡丹亭。大余县政府为重修牡丹亭也进行了不懈努力,在县城东山公园重建牡丹亭“十景”建筑。1996年主亭牡丹亭竣工, 1998年建成其他景观,使昔日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建筑再现人间,成为凭吊牡丹亭、品味《牡丹亭》的文化景观。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如今,大余县共创作出《魂牵梦绕牡丹亭》、《牡丹亭》、《牡丹亭故事》、《〈牡丹亭〉之谜》、《图说牡丹亭》《、芳留牡丹亭》等20多部(首)电影、戏剧、舞台剧、歌曲、书籍。努力打响《牡丹亭》这一文化品牌,让世界经典名著《牡丹亭》流芳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大余县   江西   大余   徐闻   遂昌   南安   赣州   生地   牡丹亭   知县   旧址   原型   名著   后花园   景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