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县泗溪镇墓田村260余年古桥——万子桥的故事

万子桥又名万墩桥,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墓田村头漳河的一支溪流上,是座2墩3拱石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由墓田村冷嵩伦出资建造。桥全长17.7米,宽2.3米,高3.57米,青色麻条石砌成,桥上布满青藤,两端古木参天。

江西上高县泗溪镇墓田村260余年古桥——万子桥的故事

江西上高县泗溪镇墓田村万子桥。

冷嵩伦,号秀溪,墓田村岭上自然村人,秀才出身,是清代三朝帝师、内阁大学士朱轼的母舅。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号可亭,现为高安市村前坡山之良溪里人。为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朱轼出身贫苦,幼年时因生计所迫,随父母寄居在岭上村外婆家。朱轼的父亲是个锯匠,在官桥一带锯板谋生,母亲替人纺纱、织布,朱轼给人家放牛。但朱轼生性聪明异常,读书时深得先生喜爱。

朱轼到二十岁那年,去高安赶考,一考就中了秀才。尔后进南昌乡试又得头名。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进京会试、殿试,高中进士。进入官场以后,朱轼因才华过人、处事果断坚决、勤勉深得皇上器重,屡受升迁,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一年,朱轼为母亲做六十大寿,本是件喜庆的事,母亲却不高兴,坐在房里生闷气,不吃不喝不出来。一问才知道,母亲是为母舅没来庆寿而生气。原来,母亲几个月前收到她弟弟冷嵩伦的家书。冷嵩伦在信中责怪外甥翻身忘本,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责怪家姐独享荣华,忘了娘家人。朱轼母亲读信后,觉得对不起娘家唯一的兄弟,但又觉得难以说动自己的儿子,便借做寿的机会,逼朱轼给母舅封个官做,以了结这份人情债。

朱轼是个孝子,为母亲做六十大寿,文武百官纷至沓来贺春,而母亲却不出厅堂:朱轼没办法,只好答应母亲,这才使母亲出来接受贺拜,在百官面前顾全了自己的脸面。

不久,冷嵩伦就接到吏部的委任,到陕西陇西县任知县。冷嵩伦在陇西六年,依靠外甥的权势中饱私囊。回乡时,财物车载船运,十分富有。冷嵩伦前脚离任,后脚就有官员将他告到朝廷。皇上传旨,着令都察院派监察御史到江西上高查实法办。

朱轼见母舅惹下大祸,使出面周旋。一面在皇上面前说情,假称冷嵩伦带去的钱是自己为家乡修桥筑堤的,是朝廷拨给的一点救灾款,委派冷嵩伦办理而已;一面派出亲信,火速通知母舅赶紧修桥,花钱消灾。冷嵩伦接信后,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动工在漳河上修了一座桥,桥取名“万墩桥”。等监察御史大人一到,冷嵩伦又殷勤给钦差把酒接风,歌舞款待,接着把钦差请到河边察看他修的桥。钦差大人早已醉得稀里糊涂,加上坐的轿一颠一颠,颠得钦差大人昏昏欲睡,到了河边已经打起了呼噜,口吐胡话:“不用看,不用看,万墩桥万墩无疑。”

钦差揣着冷嵩伦打点的银两,回朝复命。奏报皇上:“冷嵩伦爱民如子,兴办了浩大的水利工程,拿出自家钱财修桥,帮助当地发展生产。”皇上听了,碍着朱轼的面子,不再深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万墩桥”的故事也被人们当作清朝官场的笑话流传至今。不过,260多年来,“万墩桥”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便了过往行人,现今仍在使用,仍受到后人的称道。万墩桥明显与事实不相符,当地村民便把“万墩桥”更名“万子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上高县   高安市   江西   宜春市   陇西   漳河   钦差   吏部   大学士   御史   余年   外甥   朝廷   皇上   大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