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东门渡口位于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城东门外,修建于清代,为清代晚期于都河(即贡江)古码头,是当时于都城通往县城南面的主要渡口之一。古时于都河河面宽约600米,水深1—3米,流速达到了1.2米/秒,水流湍急。码头宽5米,台阶由青砖和红麻条石砌筑,共有30余个台阶,台阶宽约60厘米,高约20厘米,现渡口原貌仍依稀可见。

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江西于都县长征东门渡口。

东门渡口是当年中央红军过河开始万里长征的主要渡口之一。1934年1 0月1 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以及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中央机关决定从东门渡口架设浮桥,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据当地老人讲述,当年为了帮助红军架浮桥,沿河两岸的民船全部停工了,当时汇集了800条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帮助红军架设浮桥。因为架设浮桥需要大量木材,而当年的于都城区附近无树可砍,所有这些木材都是由于都当地老百姓捐出来的。这些百姓们毫不犹豫拆下了自己家里的门板、床板、店铺门板,把家里能够捐献的木材全部捐献出来。有位年过古稀的曾大爷,当年把他的寿材都送到了架桥现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以及副主席周恩来听到这件事以后,曾深为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在红军渡河的4天时间里,他们每天傍晚开始架浮桥,5点钟以后,浮桥架好,红军队伍就马上过河,一直渡到第二天早上5点。天亮了,就停止过河,就地休整。6点以后浮桥全部被拆除,所以白天根本看不到浮桥的影子。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另一方面是为了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经过4个整夜,中央领导以及中央机关全部安全顺利地渡过了于都河,开始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1996年在此兴建了纪念碑及碑园,2004年在碑园东侧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长征第一渡”已经成为于都县闻名于世的红色景点和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江西于都县东门渡口,万里长征第一渡

江西于都县长征东门渡口。

其实,除于都东门渡口外,该县城还有两个渡口,一个在南门,一个在西门。西门渡口就是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渡河的渡口。还有该县罗坳镇石尾渡口在内的8个渡口,也都立起了“长征第一渡”的石碑。现在人们说于都是“长征第一渡”,实际上是指于都河是长征时需要渡过的第一条河,于都县有八个渡口都可以称为长征第一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东门   于都县   渡口   江西   于都   博古   周恩来   万里长征   浮桥   门板   纪念碑   红军   木材   台阶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