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迷思:60后70后“崇洋媚外”,90后00后“爱国自信”?

品牌的迷思:60后70后“崇洋媚外”,90后00后“爱国自信”?

品牌选择的变迁

华说


正处于“进行时”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知名民企新希望集团的主事者刘永好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所知道的一个消费品品牌,过去五年花了大价钱去做品牌营销和包装,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外国品牌,现在又找咨询公司,花大钱想再做回中国品牌。”

这戏剧性的变化因何而起?刘永好给出的答案,是消费者发生了变化:“今天,90 后、00 后逐步成为消费主体,他们理性、多元、视野广阔,他们不卑不亢,既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又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渠道和过去完全不同。” 他认为,新潮、理性的消费者有助于让市场价值观回归常态,有助于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和消费者本身,更有利于打造更多的世界级品牌。这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的消费者不再以国产还是进口选择商品,而是真正回归到产品本身,这是中国品牌崛起的机会。”

看到这番言论的时候,蓦然想到了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的年代定性划分:今天中国所有的消费者中,最“崇洋媚外”的是60后和70后,最爱国的是90后和00后。

这些年来,国产商品和本土品牌的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舆论名之为“国潮”兴起,无疑是事实。但倘若说这一市场风向的变化,是90后和00后的“爱国”、“自信”带来的,则可谓“不知所云”了。

“爱国”、“自信”与“崇洋媚外”,情感色彩强烈,褒贬明显不过,不是容易客观讨论的维度。翻成中性的词语,前者是说本土品牌备受青睐,后者是说外国品牌受到追捧。从后者到前者的转变,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解释这市场需求的变化,要从品牌的内涵的说起。

品牌是什么?这一问题,品牌专家可以滔滔不绝说上几天几夜,市场营销学者可以洋洋洒洒地写出厚厚的一本书。但这不是这里要的答案。这里需要的答案,是经济学的看法。那么,经济学怎么看品牌?以余观之,核心要害只在一点:品牌是质量讯息的传达。

人类生活的真实世界,讯息费用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这里说物品(产品和服务)的讯息费用。物品的讯息费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物品本身的讯息费用,一是交易的讯息费用——譬如说某一物品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断权成交,而是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便涉及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讯息费用。品牌牵涉的,主要是物品本身的讯息费用。物品本身的讯息费用又可分为两类,量和质。量的问题相对简单,物品一件就是一件,一个就是一个,买卖双方看得清楚,不容易扯皮。复杂的是质,外表看上去相似的物品,内在的品质可能大相径庭。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多而杂,同一类物品,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术路线以及不同的架构方式,尤其是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今天,产品快速迭代,不要说外行人“隔行如隔山”,便是行内人也需要持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节奏。其之质量难明,讯息费用之高,远在农产品之上。

因为工业制成品的质量讯息费用高,传达质量讯息的品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品牌,是质量高低的讯息传达,也是市场的质量排列。大品牌也即是所谓的名牌,意味着质量高,小品牌也即是一般的品牌意味着质量相对较低。市场的铁律,是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大大小小的品牌于是也就有高高低低的价格。不要以为大品牌是“躺着挣钱”,这品牌的出现以及维护,需要厂家或者商家重金下注,而且持续不断,是高昂的费用。舆论场上时不时出现的痛斥其“暴利”的论调,乃是不知世事的呓语也。

了解了品牌的内涵——品牌是质量讯息的传达,不同年代的人们消费选择行为便也不难明白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之时,国产商品奇缺,更遑论什么质量了。直至1993年2月票证全面退场,国内才告别所谓的“短缺经济”。其时外国商品和品牌涌入,以其优越的质量“碾压”国内产品,此所以60后和70后追捧外国产品和品牌也。而当90后和00后成长起来的时候,经过数十年激烈竞争的洗礼,国内产品的质量急剧提升,不下于外国产品,甚或过之。其之90后和00后所喜爱,固其宜也。一个典型不过的例子,是家电行业。君不见,1980-1990年代,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黑白家电产品,外国品牌横扫国内市场;而今,中国家电企业不仅掌控了国内市场,也占据了全球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不少曾经为60后和70后追捧的外国品牌,也被中国企业所收购,成为旗下的子品牌。换言之,“崇洋媚外”与“爱国”、“自信”是讯息费用局限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因为“崇洋媚外”而追捧外国品牌,而是因为外国品牌质量高,所以“崇洋媚外”;不是因为“爱国”、“自信”而喜爱本土品牌,而是因为本土品牌质量高,所以“爱国”、“自信”。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国产商品质量提升的结果,而本土品牌传达着这一质量讯息。

不要以为90后和00后“爱国”“自信”,本土品牌便容易取胜。没有质量的支撑,90后和00后同样会“崇洋媚外”。今年4月末,苹果发布2021财年第二季度(2021年1-3月)财报说,当季该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营业收入增至177亿美元,涨幅超87%,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20%。当华为因外在的制裁而退出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之时,很显然,别的国产品牌手机的质量不足以与苹果抗衡,从而将市场拱手让人了。这也证明了,迄今为止,在国产品牌手机中,质量能与苹果比肩的,唯有华为而已。

不是60后和70后“崇洋媚外”,也不是90后和00后“爱国”和“自信”,市场需求的转变,不过是国产商品质量提升带来的结果。

2021年6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爱国   崇洋媚外   迷思   自信   品牌   中国   讯息   传达   本土   费用   消费者   外国   物品   质量   数码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