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财媒说,今天是“高低切换”。

只有手里拿着股票的投资者知道,今天股市就是了。

如果稍微有研究一下数据的还知道,今天机构资金开溜了,外资也开溜了。

机构与外资一起开溜

昨晚业绩预告的一堆个股中,从业绩的确定性、行业的景气度看,估值最有希望瞬间上一个台阶的有两家:达安基因、欧菲光。

达安基因一季度业绩不到2亿,二季度业绩超过5亿,大幅超过在4月底发布的业绩预告。所以说,业绩集中在5、6月爆发,而病毒检测试剂市场在这两个月集中于出口,海外市场至少在今年的延续性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说,保守预计今年的业绩也有18亿以上,对应PE只有17倍。

欧菲光二季度业绩也是远超预期,是一季度业绩的3倍多,虽然消费电子的二季度业绩普遍超预期,但是还没有一家夸张到这种程度。虽然不至于直接对标立讯精密,但是从欧菲光6倍PB到立讯精密的19倍PB,想象空间是极其巨大的。

放在上周,甚至只是放在昨天,这两家个股毫无疑问都是一字板。但是业绩公告迟放了一天的他们,“一字板”连竞价阶段都挺不过,这是机构资金抢跑开溜的第一个表现。全天下来,机构资金开溜的现象更加明显。

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外资方面就更容易观察,北向资金全天单向流出,且集中在代表科技成长的深股。即使不看数据,也会看到财媒推送的各种夸张标题。


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外资的流出最后定格在150亿。流出150亿是什么概念呢?——国内疫情爆发前夕,1月23日,外资单日流出118亿;海外疫情爆发,3月9日,外资单日流出143亿;3月13日,外资单日流出147亿。

这3天,是今年以来外资流出的3大脉冲。而今天的150亿,又刷了个小新高。

回顾这3大脉冲:第1次脉冲后,休市10天,一开盘暴跌到位,形成今年第一个底部。第2次第3次脉冲集中在同一周,开启了二次探底式急跌,一周后形成今年第二个底部。简单来说,就是今年每次脉冲式流出后,大盘都会跌个7-10%,然后见底

开溜的背后,是对科技股的一次“敲诈”

今天股市的突然开跌,以及机构、外资的开溜,背后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科技巨头FAAG遭到反垄断调查,这导致昨晚美国科技股跳水。

本来,美股已经好长一段时间失去影响A股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今天突然恢复,因为正巧在最近一周内,大基金减持了兆易创新汇顶科技北方华创在内的一批科技股,这种担忧终于被集中点燃。

所以我们看到,今天外资的流出不但高于前面3个脉冲,内在性质也大有不同:前3次外资流出脉冲中,都是沪股占大头;而这次的流出当中,深股首次占了大头,而且超过2/3,夸张一点说,就是外资对科技股“前所未有”的担忧。

美国的反垄断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早在一年前,特朗普就对科技巨头发起了反垄断调查,虽然当时动不了这几家科技巨头,但是在去年7月下旬公布出来之后,纳斯达克的确跌了半个月,幅度还不小。不过在同期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业板。

时隔一年,经过更“充分”的调查,这次几家科技巨头面临的压力比一年前大得多,两周后,几位CEO都要亲自到国会作证。

所谓的“垄断”,本身界定就是模糊的。很多实质垄断的美国企业,都曾经多次轻松蒙混过关。所以所谓的“反垄断”,打着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秩序的正义旗号,旗号遮盖下,还是赤裸裸的利益:

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一是——直接的金钱利益。

这次对几家科技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的不止美国自己,欧盟也非常卖力。用官方的话说,这是“争夺数字经济竞争的话语权”。(所以这次“反垄断”的目标是FAAG,没有“N”什么事情,因为在数字经济的影响力上,Netflix已经跟不上第一梯队)

换成人话来说,就是疫情催生了一种新的竞争格局,旧的游戏规则不适用了。新的游戏规则由谁制定,就能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加对手的成本,此消彼长之下,尽享新格局的红利。

如果抢不到,那么代表政府的这些“反垄断”小组也要抢点

这几家科技巨头在疫情冲击下,反而抓住了机遇,业绩逆流而上。要知道,无论美国政府还是欧洲各国政府,被疫情洗劫了一波之后,都是极度缺钱的。眼看这几家科技巨头不但有钱,业绩还逆势增长,正好还有“垄断”的把柄,自然就成了这些政府最好的“敲诈”对象。违反“垄断法”的常见后果并不是禁止企业继续竞争,而是巨额罚款。

不管是否承认,疫情带来的是一次搅局的机会,平时一些行不通的“不择手段”,在这个阶段有了土壤。缺钱的政府如此,缺钱的企业也如此。

为了冲半年报业绩,南山必胜客不惜冒着东窗事发的风险,向老干妈下手。虽然惯用的司法武器还是让他得手了,但是同类事件经不起深挖,道德也很可能经不起社会的再一次考验。

相比之下,西方政府的道德不怕任何考验,因为道德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而是换取利益的武器。所以FAAG今年是凶多吉少的,甚至顺理成章成为美股二崩的导火索。

我国的科技巨头也会遭到“敲诈”吗?

为什么这次“反垄断”的对象只有FAAG,没有中国的科技巨头?是因为他们觉得京东阿里不及他们的亚马逊?觉得华为不及他们的苹果?觉得腾讯不及他们的脸书?觉得今日头条百度不如他们的谷歌?

如果从体量来看,我们的科技巨头跟FAAG的距离已经不大。但是从欧美市场的市占率来看,的确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欧美政府即便想动中国的科技巨头,手上的“反垄断”条例也不适用。

但是,中国的科技巨头在欧美各国的竞争力一点都不弱。华为的5G不说,就是微信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业务,就碾压了美国金融业赖以生存的信用卡业务。美国信用卡利息动辄10%以上,在0利率时代,信用卡业务几乎是美国金融业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之所以还没被撕掉,全靠嘴上还高呼开放经济的美国政府,用行政手段把移动支付业务挡在门外。

所以欧美政府并不是不想对我国科技巨头下手,而是“反垄断”这张牌不能往中国企业打。通过其他手段,他们正在负隅“抵抗”中国科技前行的脚步。例如美国对华为的各种断供、英国想把华为挡在5G建设的门外、印度不惜用上亿的失业来禁止中国APP……

说了这么一大堆,我们回到主题。

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欧美对FAAG的打击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也就是说,还有发酵的空间。

国内大基金对科技股的减持,主要目的是配合短期市场降温的需要,并不是要打击科技股。大基金成立的初衷是扶持产业方向上那些“弱小”的企业,这些企业茁壮成长,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后,大基金本身就要退出,切换到新的“弱小”企业。所以大基金的影响,充其量只是短期心理上的影响,只不过今天是集中爆发,所以看上去有点吓人。

既然美国科技股不一定能影响我们的创业板,来自大基金的利空也不是实质性的,那就不存在科技行情结束的逻辑。

单一事件影响的只能是短期波动,内在逻辑才是决定持续的方向。现在的内在逻辑是,国家要通过股市、通过扩大直融渠道,大力推动科技产业;而且科技产业的业绩在第二季度开始反超传统产业、领跑中国经济。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在逻辑,没有丝毫改变

那么,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基本就不需要理会这一次的所谓“利空”。但是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一开头我们得出的结论“今年每次脉冲式流出后,大盘都会跌个7-10%”就不得不重视。不管它跌完7-10%之后是不是一个阶段底部,这个过程对短线投资者来说是很难受的,都希望能避则避。

复盘看,外资每次脉冲式开溜之后,后面都是灰溜溜的跑回来,所以外资流入的大趋势是很明显的,就像没流出过一样。


机构、外资都开溜了,散户该不该“采取行动”?


但是既然前面3次脉冲式流出,都是实实在在的造成短期快速回调,我们没理由去赌“这次不一样”,公募为主的机构资金更喜欢跟随大概率。

总的来说,操作好的投资者可以来一次高抛低吸;感觉自己手残的可以直接卧倒,反正后面还总会有新高,贸然卖掉反而不一定能在更低的位置买回来。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有一种比较高明的做法,就是降低仓位,或者说减仓。减多少就看个人把控:能及时发现转折、果断有纪律的就多减,例如减掉2/3;悠游寡断、有强迫症的就少减,例如减掉1/3。之所以不做全进全出,是因为无视利空继续大涨,或者来一波意外大跌的可能性虽然极低,但是万一就发生了呢?除了用仓位配合概率,你完全拿市场没办法的。

即便在牛市中,也有一个残酷的事实:牛市也并不是人人赚钱的,很多股民会被蛮牛撞死,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很难接受最科学的笨办法——用加减仓代替全进全出。他们不是输于判断趋势,也不是输于选股,而是输于在折腾中,心态反复奔溃,然后做出最傻逼的决策。

如果喜欢价值君的内容分享,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有见解或疑问的小伙伴,欢迎评论或私信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外资   华为   机构   单日   科技   散户   美国   疫情   脉冲   中国   科技股   巨头   投资者   业绩   基金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