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力主改革科举制度,其中核心就是取消诗赋考试,只考策论。

简单解释,比照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大概就是完全扼杀素质教育,专攻应试教育。

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可能这种比喻不是特别贴切,但回到宋代的文化氛围中看,关乎国家未来栋梁选拔的考场上,摒除了人性中最柔软而精彩的部分,只留下人性中最阴暗而晦涩的部分,这和今天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两样?

王安石对于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是:写诗无益于治国安邦,国家花这么大力气选拔来的人才,不是让他们成为一代文学家、诗人,而是让他们经世济民,治国安邦,诗歌这种雕虫小技,略懂就可以了。

(“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


对于王安石的改革主张,苏轼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中国文脉,几千年绵延不绝,大概就是由一条主线和一条辅助线引领着,主线是儒家思想,辅助线就是诗。

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讲的不是“不会写诗就不会说话”,而是讲的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社交惯性,他们是要以诗咏意,以诗会友,以诗抒志的。

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苏轼的愤怒,以及王安石这种改革设想是有多么大胆乃至荒谬和放肆。


历史传言,王安石有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有一种说法是,“三不足”是司马光给王安石下的罪名,王安石矢口否认;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王安石亲口承认的。

无论“三不足”是否源出王安石本人,在掌权之后,他确实就是以这三不足为行动纲领进行的改革。

而科举制度改革,是贯彻三不足最深入的一次。

苏轼为了制止科举改革,给皇帝上了一份内参《议学校贡举状》,其中主要观点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两条标准就是道德与文章。道德这事,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检测出来优劣的。文章的水平,自古以来都要考察诗词策论,而以写得一手好诗而闻名于世的名臣不可胜数,怎么就成了没有的东西了?

苏轼认为,科举考试废除诗赋的弊端在于,仅以策论为考评依据的标准,那些钻营小人就会筛选出经常用到的经史子集,专门应付策论考试,让选拔人才的准确率降低。

(近世士人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


神宗皇帝本来就对王安石的科考改革方向有些疑问,看了苏轼的文章,更觉得有问题,立刻召见苏轼详询。

苏轼指出了皇帝重用王安石改革的问题所在:

皇帝您非常聪明,在治理与改革国家的问题上,一时的迷惑、纠结、缓慢都不用担心,就怕您太过着急,听了方方面面的太多言论,晋升官员的速度太快。希望您能稍微放缓节奏,一切都要循序渐进,看看发展变化,再做决断。

《宋史·苏轼列传》中记载神宗的反应是:“神宗悚然”,然后告诉苏轼,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

悚然是一种什么反应?

就是害怕,恐惧。组个词,更好理解:毛骨悚然

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诤苏16 千年前的一出应试教育闹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宋史   神宗   经世济民   策论   治国安邦   诗赋   公卿   科举   闹剧   主线   中国古代   皇帝   年前   国家   人才   数码   考试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