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在经过了初到杭州时的新鲜与兴奋之后,苏轼便投入了一如当年在凤翔任上一样的俗务琐事包围之中。

时任郎中的朝廷官员蔡准来到杭州(史料对于蔡准当时的具体官职没有更详细记载),邀请苏轼一道游西湖。

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清 周尚文 西湖全景图屏 局部


这里,苏轼一口气写了三首诗,缘由是自己实在没有时间与精力再陪他去了,字里行间,充分表达着两种情绪,一是西湖之美,二是功名之累。

这一组诗非常有意思,仔细看,每首的落韵不但同音,而且同形:

秋、洲、浮、留、休

苏诗一向洒脱,不会拘泥小节,甚至有时不讲韵折的规矩,此番能有这样强迫症一样的创作情志,实属不易与难得,其中文字浅显,读来朗朗,几乎每间隔几行即有传世醒言。

收录于此——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


其一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尾言压诗,道出了诗人现时正在为其所累所扰的事由,且嘲称自己为“宦游客”)

@无犀之谈

其二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蟪蛄(huì gū) ,即“知了”)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汀洲[tīng zhōu]水中小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代指名隐。

但苏轼这一句似乎又成了谶语,唐武周名相狄仁杰当年被恶吏来俊臣诬害下狱,后贬为彭泽令。

在苏轼写这首诗的七年后,自己亦被一众恶小联手诬陷下狱,后贬至黄州。)

@无犀之谈

其三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细故:细小的事情。形容不值得计较或无关紧要。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最后一首,终于道出了一切烦恼的源头,事皆起功名,而功名一事,无非就是为了一些最琐碎的饭食与水饮,人生无奈,不过如此。再多的憔悴与烦恼,总还是要为这功名二字落力而起。

罢了,苦短百年,以肉身搏之,何惧?!)


赏诗之后,再来说说苏轼和诗的这位对象:蔡准。

蔡准本人的生卒年不详,但这位从福建莆田走出来的官员有一个非常出息的小儿子蔡卞,和一个更加出息到令后世蔡家蒙羞的大儿子蔡京。

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熙宁五年(1072)来到杭州赏春游湖的蔡准绝想不到,仅仅三十年后(1072),当他的这位杭州朋友苏轼刚刚离世一年,即被继位两年多的宋徽宗列入元祐党籍中待制一栏的榜首。

为了将元祐党人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蔡京无所不用其极,先后发了三版罪碑,第一版是宋徽宗手书,第二、三版是蔡京亲写。

从后世仅存的两块元祐党籍碑中,依然可以看出蔡京对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的浓浓恨意。

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杭苏06 西湖苦短 功名千秋事 肉身拒还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西湖   肉身   功名   凤翔   细故   汀洲   彭泽   党籍   党人   郎中   君不见   杭州   千秋   后世   出息   憔悴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