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对小米太严格了?

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对小米太严格了?

小米的很多产品虽然不如曾经有性价比,但相比竟品依然不错。为什么其他品牌可以出高价低配的产品,小米就不可以呢?刘海屏,大家都在用,为什么吐槽集中在了小米身上?

我们是不是对小米太严格了?

在回答如何评价红米6pro的问题中,我说了两句话:

这就是我的观点,2017年的小米,其实没什么问题,它只是在做着商业的本分——生产更能满足大众需求以获取更大的销量,且能够获取一定利润的产品。

红米6pro的竞争力不如同时代的红米4,但是面对竟品它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的对手是1399的荣耀9i或者hov的千元机。

但是,商业本分的小米,却非要给自己冠上“良心”、“情怀”、“感动人心”、“硬件不赚钱”等一系列标签。

既然小米硬件不赚钱,为什么红米6pro依然选择625,而不是636呢?

这是红米6pro和红米4的对比图:

我们是不是对小米太严格了?

不要跟我说红米6pro的配置跟红米4差不多,一款新品的配置和两年前的产品差不多,这本身就是问题。

雷军在小米6X上强调,小米的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以此来论证小米的“感动人心”。

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毛利润达到了60%,难道我辛辛苦苦生产制造和销售硬件盈利可耻,做互联网近乎空手套白狼的盈利就不可耻了,就高尚了?

同样是盈利,今日头条的靠广告盈利就比hov的靠硬件盈利高级了?就因为今日头条的app是免费使用的?

这什么逻辑?凭什么?

小米的思路其实并不复杂,用性价比快速占领市场,吸引流量,然后经营流量,进行流量变现。

这种变现包括手机周边的小米生态链,以小米为中心构建的Iot,以手机为基础的互联网增值服务、软件分发、广告业务,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游戏、金融、影视、读书等一系列业务。

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思路,小米依靠这个思路,从白手起家到千亿销售额的巨头,只花了八年的时间。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小米的理想状态里,以手机带流量,以流量变现,但直到2017年,小米手机业务营收占比依然达到了70%,201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7.8%,而小米所希冀的高收入业务,互联网模块,营收占比不10%,即便这一块的毛利润高达60%,依然是杯水车薪。

我们是不是对小米太严格了?

小米以性价比和良心起家,希冀以互联网业务赚大钱,可惜,至今,小米每年在每个小米用户身上获得的互联网收益是多少呢?

50块钱!

这是很显然的事情,小米目前的出货主力是1500元以下的机型,既然你小米良心,既然我为了性价比而选择1500以下的产品,你期望我给你一年带来几百甚至上千元的互联网增值收益?可能吗?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小米的盈利问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财务状况极其糟糕,估值一降再降。

而线上的模式走不通之后,小米被迫重新进行线下和第三方渠道,数据显示,2017年,小米手机通过第三方渠道的出货量占比高达65%。

盈利压力,渠道带来的成本压力,产业变革带来的研发压力等,倒逼小米必须提高手机售价,降低性价比,所以才会有红米6pro的出现。

红米6pro本身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也是一款符合商业逻辑和小米发展需求的产品,在现有市场竞争体系中性价比也不错。

从商业的本分角度来说,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既然小米把自己架上了情怀、感动人心的贞节牌坊;既然小米把硬件盈利打上了可耻的标签;既然米粉们认为hov的靠硬件盈利是万恶之源,是罪不可恕,hov的用户是在交智商税。

  1. 那么智商高超的米粉和感动人心的小米,在面对日益hov化或者说市场化的可盈利的产品的时候,不要求严格一点,怎么对得起自己良善的初心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小米   人心   本分   可耻   良心   性价比   情怀   流量   思路   渠道   硬件   业务   商业   数码   手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