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开的话题,十几年前很多人养老主要是靠年轻时积攒下来的积蓄或者将养老责任托付给了下一代子女。随着我国养老制度逐步完善和健全,如今越来越多人养老依靠的是养老保险了。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年轻时,大家候兢兢业业的上班工作,每个月按时缴纳社保费用,等到退休了就能顺理成章从国家领取每个月的退休养老金,这种养老方式真的很不错,一方面年轻时普遍赚钱能力强,每月缴纳的社保费只占收入很小一部分,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缴纳的社保费又成了日后养老强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退休人员每月的养老保险年年在涨,算上2021年的调整已经实现了17年连涨,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保障程度在逐年提升,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能过得很滋润,没有了资金压力,家庭关系也能和睦不少。

不过,在绝大部分人享受这一福利时,有一类人却比较尴尬,这类人就是按照规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在领取社保规定的缴纳年限时卡壳了,缴纳年限不满15年!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社保缴费不够15年的怎么处理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五种方案,分别为一次性补缴、延迟退休、逐年补缴、社保性质转换、退保,一起来看看:

方案一,一次性补缴。

一次性补缴是最理想的方案,但也是最容易引发已退休人员不满的方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年我货币持续贬值,一次性补缴对原来每个月按时缴纳社保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考虑到这一点,我国对一次性补缴限制管控是非常严格的。

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现如今还能采取一次性补缴社保的群体集中在三类,第一类2011年以前退休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第二类1961-1982年下乡青年;第三类满足男女特定年龄要求(男满65岁、女满60岁)2011年以前已缴纳社保的退休人员。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方案二,延迟退休。

如果不能满足方案一,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延迟退休。延迟退休涉及群体比较广泛,这和我国社保发展历程有极大联系。别看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保缴纳,企业也慢慢规范起来,但由于前期管控比较宽松,很多企业是能省则省,许多人工作了大半辈子,缴纳的社保年限根本没有15年。

15年是领取养老保险最低门槛,如果职工想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那么就只能顺势延长缴纳年限,不过这一方案也不是大家选择就能实施的,结合不同省市的政策需求,基本上都规定了最长延迟5年,这意味着前期累计缴纳社保需要超过10年,否则延迟退休也没有意义。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方案三,按年补缴。

和方案一一次性补缴一样,都是采用“补缴”的方式来解决缴纳年限不足的问题,不同点在于,按年补缴可以将缴费期限延长一点,退休人员的压力也相对小一点。

当然,为了缴费时间的宽限,退休人员自然要承担其他方面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滞纳金了,很多人曾经仔细计算过,这笔滞纳金累计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退休人员来说,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他们便不再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要如何来承担这些费用支出呢?

方案四,社保性质转换。

我国目前领取的退休养老金分两种,一种是职工退休后的职工社保,另一种就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居民社保缴纳金额少,后期养老金程度也低,缴纳门槛极低,年限不足问题非常好解决,因此这里不做讨论。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我们在文中谈论的主要是职工社保,如果在一次性缴纳、按年限缴纳、延迟退休三种方案都无法采用时,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转换社保性质了,将职工社保转换为居民社保,这么做最大弊端是每月的保障程度下降了不少。

方案五,退保。

不到万不得已,“退保”是不值得选择的。退保虽然可以让退休人员一次性拿到一笔钱(个人账户上的钱),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关于退休职工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统统都放弃了。

退给职工的这笔钱,其实就是以前个人缴纳的社保部分,而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部分一分也不会退给个人,这就是很大一笔损失了,除此之外,每年养老金都在上涨,未来大概率也会上涨,但凡一个人能独立思考问题,我想都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断送了未来的权益。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怎么办?参考五种方案

小结

退休年龄到了,养老缴费不够15年,无法按时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可以通过一次性补缴、延迟退休、逐年补缴、社保性质转换、退保五种方案中的一种来解决,不过五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在职工作时按时足额缴纳社保、尽量不中断、尽量多缴纳,这样才能尽早地、充分地享受到退休后的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方案   滞纳金   养老金   养老保险   弊端   年限   年轻时   社保   门槛   职工   性质   程度   未来   方式   我国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