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夏代”这个王朝,到现在依然有争议。虽然司马迁在《史记》有《夏本纪》的详细记录,但在考古发现当中,目前发现最早的记录和文字仅限于商代。

从体格看,人类的身体远不如草原上奔跑的老虎、豹子、大象,甚至一匹斑马也可以将人踩的稀烂。但是,人类最终战胜了地球上的所有动物,成为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人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人类比动物更善于合作。通过合作和信息共享,人类可以发明大炮、飞机、手枪、坦克、军舰......,世界上最大的最凶猛的动物,都不是上述人类发明武器的对手。

达尔文的“竞争进化论”显然有很大的瑕疵,人类发展依靠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正是合作,人类修起了金字塔、长城,发明了火车、飞机、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有了谷歌公司和华为公司。正是因为更有效的合作,古罗马军团可以横扫整个地中海;东晋能以8万军队战胜前秦近100万军队,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人类在历史上虽然一直在不断自相残杀,如同最近的流行词“内卷”,但是,合作依然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主旋律。

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基础是数字和文字。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告诉我们:利用计算机数字,我们可以在办公桌的电脑里和美国发生贸易,仅仅动动手指头操作手机,用文字标注清楚货物类型、收货地点以及相关的数目,我们所选择的货物就会通过京东快递配送到我们家里.......,中间发生的这一些都来源数字和文字的信息交换。这些信息交换,能让全世界互不相识的人进行合作。各个国家的文字还有所不同,但是数字却是全世界统一的语言。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在古代国家里,如果没有数字,政府就无法弄清楚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有多少人口、应该缴纳多少粮食和税赋、训练多少士兵.......。如果没有文字,中央政府就很难将他的意图、观点传递给周边的地区,也无法阐述其施政纲领

国家和政府的出现意味着更多人的高效合作,而合作的基础则是文字和数字。从本质来看,国家和政府正是依靠公文体系和数字体系来运作的。现在的企业、公司、单位,本质上也是通过文字体系和数字体系来进行组织运作的。

相信夏朝的确存在的人们认为,中国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只是最初的文字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之上,年久月深已经腐朽。能确切证明中国历史,即文字和数字的开始出现,始自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距今约3600年。

192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先后挖掘了有字的甲骨近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定格在了商朝。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商文化表现着和历史上同一时期其他文化(希腊文化、两河文化、埃及文化)可比性。例如商代社会虽属父系,但是它的贵族妇女却享有相当自由。商人好酒,兴致高而活力充沛,他们杀人作祭祀,毫不感到罪恶,而且在甲骨文上不断的留下人祭的纪录。他们能派遣3000人的军队,作百日行军的远征,这样的军队还可以由附庸国家的部队支援。国王的陵寝由上至下掘土而成,上端的坑大,越至下端愈小。国王的陪葬品有战车与马匹,殉葬的人被斩首,头颅和躯体整齐地排列着。而由上至下以泥土敲打而成的梯级,则显示出殡时必有繁缛礼仪。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却仍保持着渔猎的传统。他们在500多年的历史内,迁都的次数在6次以上,主要是在河南境内,最后一次定都在安阳。甲骨文上的记载表现着商朝的国王对于气候的极度关心。编订历法,也是王室重要的职能。在这些方面,商朝与此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已保持着传统的联系。而甲骨文的书法,更是与中国文化一脉相传。

根据专家统计,甲骨上所记载的文字,为数共约3000个,其中1000字可以辨识。不同于西方的发音文字,其中的很多文字一眼就可以辨认出。象形会意文字的特点是很多内涵是永恒不变的,例如日月为“明”,左端为象形,日圆月弯,一经画出,无须解释。会意文字由象形稍加引申而成,例如日在树后上升,是为东。双手执鸡放在樽俎之内,是为祭。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象形会意文字是中国文字的最大优势。不同于西方发音的字母文字,它的图画般美术性格带有诗意的特点,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在书写和阅读时同时会产生某种“共鸣”的想像力。上海人、广东人、陕西人的发音大不相同,在古代很难直接沟通。但一旦书写在纸上,就能用同一文字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象形会意文字促成了中国文化上的团结和内在的凝聚力。

商代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历史上称为“关东”,它和西部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形成东西轴心。商人也可以视作“商民族”,因为他们垄断冶制青铜的技术,在军事上占优势,也保持着宗教上的向心力,所以能凌驾其他民族之上。商朝所发明制造的青铜器皿,不是兵器,就是祭器,其制造采取集中的方式由国家监督。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周朝发源于关中平原的最西端,大概是现在宝鸡的位置(古代称作西岐)。从宝鸡向西,道路已经非常难走,几乎都是崇山峻岭。宝鸡西面的甘肃和四川北部,在古代经常是羌族的活动地区,属于汉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缓冲地。宝鸡的西北方向,沿着六盘山有一条狭窄的天然通道,通过狭隘的关口萧关,就到了黄河在宁夏形成的冲击平原(银川所在地),称作黄河西套平原,是传统党项人(西夏人)的游牧领地。沿着黄河继续向北在狼山和阴山形成的水草丰茂的中套平原(今内蒙古的巴彦卓尔)和前套平原(包头和呼和浩特),位于西安的正北方,是匈奴人生活的地方。

从航海大发现之前的视角看,西安所在的关中是中国最靠近世界的平原地区。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西安距离西面的羌族、西北的党项人、正北面的匈奴人,是最近的适合农耕的军事重镇。且西安四面环山,中间是渭河河谷平原,易守难攻。穿过关中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潼关汇入黄河。从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角度来讲,在坐落于黄河的上游的农耕地带,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有威望调动黄河中下游所有人力资源,可以奋力保卫黄河中下游的土地的汉民族。因此,周、秦、汉和唐均兴起于关中也是一种地理的上必然选择。中国历史也证明,中央政权一旦削弱,就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引起社会动荡。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关中的黄土地非常纤细,如同面粉一样,土壤中几乎没有石头,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的犁或锄。黄土高原大概形成于2200万年到260万以前。那时,青藏高原、西安南面的秦岭和东面的太行山已经高高隆起。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南部印度洋的水汽,西北从此陷入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强劲的西北季风在沙漠中卷起沙尘暴,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向东南推进,在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境内,遇到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和秦岭的阻挡,沙尘在山脉内侧不断沉降,逐渐堆积出来20-400米厚的黄土

黄河的中游从北到南蜿蜒800多公里穿过黄土高原将黄土地分割为两半,在黄土高原上也有若干条河流汇入,造成了黄河泥沙量的居高不下。一般来说,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泥沙含量纪录。所以黄河经常淤塞河床,引起决堤,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黄河穿过的地区很多,要解决黄河的水患,需要流经黄河的区域的上下游统一协调指挥。这个原因,构成了中国集权文化和团结力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文字与数字的出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与水患治理、联合抵御外族入侵三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团结与凝聚力。

小暑,已是盛夏时节。辛丑年的雷暴和湿热记录着中华民族抗击瘟疫的壮烈篇章。


二十四节气散文系列:小暑

本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作者同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黄土高原   关中   青藏高原   宝鸡   小暑   商朝   商代   黄河   象形   节气   西安   会意   中国   平原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