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关注“听见蓝说”,陪你更好地成长为自己。

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本文来自“抗抑郁”专栏第08篇

作者:蓝蓝教主,一个有温度兼有深度的心理疗愈师。

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抑郁,或者说,什么才是导致我们抑郁的真正原因,将对痊愈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且,这也是一个人的人格能够得到成长,告别抑郁,所构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人普遍认为,导致人出现抑郁是因为创伤事件。毕竟这件事没发生之前,这个人还是好好的,一点抑郁的症状也没有。

其实并不是。

我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他是这么总结抑郁症的病因的: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失恋、考试的失败、亲人的去世等等(环境刺激因素),只是导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而不是抑郁症的真正病因……产生抑郁症的真正内因,或者说本质因素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我们在生活里不难发现,面对同样的心理创伤性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但总结来说大体都是以下两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在短暂哀伤后重新变得积极健康;

第二种反应:抑郁很长时间也无法振作起来。

这两种反应模式可直接划分出两类人。而后者往往是抑郁症患者人群。

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得出,反应方式引起的不同结果,直接反应了外因,即创伤事件并不是抑郁产生的本质因素,它只是诱发因素罢了。

没错,应对方式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面对同一创伤事件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呢?

因为人格特点的不同。关于抑郁患者的显著人格特点,曾奇峰老师在《幻想即现实》一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从深层心理学上说,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时时监控他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的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来实施制裁和谴责。抑郁症患者的自责自罪,自我价值感低下,活力降低,都来自这样的自我攻击。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像被人狠狠打了一下。再对照了一下自身,发觉自己在最抑郁的时光里,内心果不其然住了一个异常严厉的“惩罚者”。

每当我觉得自己说错了话、搞糟了事情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我内心的“惩罚者”都不会放过我。它常常用以下的话来“批评”我:

你看你,一点小事也做不好,真是没用啊

连一句话也说不好,难怪没人喜欢你

一个能说话的朋友也没有,你也太失败了吧

……

它的意志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真实,那么喋喋不休,以至于我越来越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长久住着这么一个“惩罚者”,因此,在遇到创伤事件的时候,这个惩罚者又会不请自来,用更严厉、尺寸更大的“恶言恶语和手段”来攻击我们,制裁我们,

那么,当我们不堪重负的时候,就出现了符合抑郁症的所有症状。

自我惩罚的危害有多大?曾奇峰老师认为,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想要走出抑郁症,首先要和自己内在的“惩罚者”告别,停止你的自我伤害。千万别去认同“惩罚者”对你所说的话。

为什么不能相信“惩罚者”对我们所说的话?因为它是建立在不客观的基础上产生对我们的批判。因为它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不理性的。

惩罚者如何不客观,只要看看它是如何住进我们的心里,又是如何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审判的就清楚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惩罚者的诞生,不可否认,这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不管是来自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总之某些不好的待遇让我们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言行不够自信。

于是不知觉安插了一个惩罚者住进我们的心里,时刻代替外界来审判我们的行为好与坏。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形形色色、有害的评价,他统统都把这些评价内化到自己的心里,以为别人的评价代表了真实的自己,那么他的人格就会很不健康。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他的内心因为这些不合理的评价内化,催生了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心的惩罚者对我们的言行的审判,都是没有根据的。或者说,他所根据的标准和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回到我们最上面讨论过的问题。面对同样的创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那么,即使两个人有着相同的基因,受到同样的教育,遭受了同一创伤事件,他们的心理也会有不同的状态。

因此,一个人会内化别人的负面评价到心里去,是他与别人的边界感不清所造成的。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边界。如果你与别人边界不清,那么别人对你说什么,你就觉得你是什么。

举个例子,你父母老说你笨,说你没用,你就真的这么认为。那么你成长以后,也会不自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就属于边界感不清的行为。

你认真思考过你父母所说的话吗?他们的话是正确的吗?他们所说的是事实吗?他们的话代表着真理吗?……

无论是父母还是身边的其他人,只要他们对你做出评价,你就要学会认真思考和区别对待。对的评价,我们可以接受和改正自己的问题,恶意的评价,我们就要学会辨别和抵制其所带来的影响。

否则,边界感不清的话,将会催生严厉惩罚者降临到内心,因此容易自我惩罚,然后遇到点不好的事,就出现了抑郁。

以上。当我们知道了引发抑郁的真正原因以后,要如何走出抑郁,其实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弄明白这一点,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你看懂了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哦。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蓝蓝教主,一名有温度兼有深度的心理疗愈师,情感读书博主。劈柴喂马,写字修行,一辈子走在探索心智完善的路上。愿与你成为同路人。

亲爱的你,欢迎关注我@听见蓝说,用心为你创作心理学成长好文。by:如果你有心理/情感困惑,可在后台联系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奇峰   患者   自我   内化   这一点   心理学家   边界   创伤   严厉   抑郁   人格   所说   内心   因素   评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