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杭州有蹴鞠“俱乐部”,还有哪些传统运动受欢迎?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纪习尚

近日的杭州,再一次掀起了体育运动的热潮。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很多传统运动项目,比如赛龙舟、射箭、相扑、游泳等,它们有很强的表演性质,深受古人的喜欢。

南宋时,杭州作为都城,人文荟萃,商品经济发达,传统运动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蹴鞠,在宫廷的推动下发展到顶峰,临安城里出现了具有专业性质的蹴鞠社团。

如今,通过《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典籍,看看在昔日的杭州有哪些受欢迎的运动?

西湖畔万人争睹龙舟竞渡

我国龙舟运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于楚、吴、越等地。杭州水网密布,龙舟很自然地成为当时人们最喜欢的运动。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才有的习俗,但在南宋的杭州,端午之外,其他重要节日也有龙舟比赛看。

《梦粱录》记载:二月八日起,杭州就开始庆祝祠山大帝(江南一带信奉的神仙,其名张勃,是一位治水先贤,后人将其神化)的诞辰,人们出城拜谒寺庙,游览西湖。这时,苏堤上游人如织,湖面上画舫密布,龙舟竞渡也在这时举行。

《梦粱录》描述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细节:六条龙舟浮动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它们来自杭州周边的各州府。船头装有大鼓,船身挂满了鲜艳的旗帜、花篮、闹杆。划龙舟的人或装扮成二郎神、七圣等鬼神,或头戴大花、身穿红绿戏衫。装饰极为华丽,只为吸引岸上游人们的目光。

《天中戏水图》(南宋)中的龙舟

这时的龙舟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竞速,在湖中立一标杆,一声令下,百桨齐动,最先划到终点的获胜。第二种是竞技,一名“披黄衫,顶青巾,戴大花,插孔雀尾”的军官,划着小船出现在湖面上,用彩旗向龙舟下达指令。收到指令后,龙舟上锣鼓齐鸣,桨手们精神振奋,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又星散开来。几个回合之后,行动敏捷而又整齐的龙舟获胜,得到奖品。

《武林旧事》还记载了清明前后,西湖龙舟比赛的场面。寒食节,人们纷纷出城郊游,称为“探春”,重头节目也是看龙舟。湖面上“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龙舟被打扮得五颜六色,曾经被皇帝召见过的桨手,还特意穿上颜色鲜艳的衣帽。官府为比赛还设有“奖格”,湖面上一时龙舟竞渡,都想争夺桂冠。可见这时的龙舟运动,除了比赛之外,表演的成分也很足,主打一个“好看”。

多姿多彩的龙舟,精彩纷呈的比赛,吸引了杭州人聚集观看。《武林旧事》这样记载:“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

赛龙舟不仅在民间受欢迎,宫廷也非常喜欢,宋高宗甚至在宫内建了个小西湖赛场,《武林旧事》记载:“高宗雅爱湖山之胜,恐数跸烦民,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注之,以像西湖冷泉”,“春时竞渡,并如西湖”。

外国使节举行射箭比赛

射箭也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原本用于狩猎和战争。南宋时,射箭在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

《梦粱录》记载,新年期间,南宋朝廷设国宴招待外国使节。之后会邀请他们到玉津御园,与技艺高超的南宋武将一起,举行“射弓”比赛。

过程很有意思,外国使节射箭时,不需要劳神动体,前期的准备工作由辅助人员“招箭班士”代劳。招箭班士先把弓拉满,搭上箭,然后请使节共同持弓。定好准星后,悄悄地对使节说一句:“可以发了”,于是使节拨动扳机,箭应声而出,直奔靶心而去。

而本国武将的“伴射”,则是实打实的较量,他们拉弓搭箭有板有眼,最终射中箭靶次数多的获胜。优胜者的奖品非常丰厚,除了“闹装、银鞍、马匹、衣帛、金银器物”等外,还派专人护送他们衣锦还家,引得路上的人们驻足观看,非常风光。

南宋时,民间射箭运动很流行,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武林旧事》提到,杭州的著名工匠,有擅长造弩的周长,有擅长造箭的康沈;箭射得好的大有人在,如杳大、黄一秀,还有一名女射手,名叫林四九娘。他们很可能以表演为主,在街头展现自己的射箭技艺。

爱好射箭的杭州人,在南宋时还成立了射箭的社团,如射弓踏弩社、锦标社等。日常,他们切磋技艺,也会时常举行比赛。

蹴鞠艺人自发成立齐云社

蹴鞠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虽然玩法和现代足球有不同之处,但由于具备“用脚踢球,穿网得分”的基本特征,很多人认为蹴鞠是古代版的足球。

宋代时,因为皇帝的喜爱,蹴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家熟知的人物就是高俅,《水浒传》中就写到,蹴鞠高手高俅因为超群的技艺而被宋徽宗看中,最后得以高升为太尉。《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也确证了此事的存在。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古画《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是皇帝和大臣们蹴鞠的场景。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时的足球已经是用10或12片皮革缝制而成的空心球,和现代比赛用球没有什么区别了。

《宋太祖蹴鞠图》(局部)

作为表演项目,皇太后的寿宴上,还会举行蹴鞠比赛助兴。《梦粱录》说:“百官酒,舞三台,蹴球人争胜负”。胜利者会颁发银碗、彩缎等奖品;失利一方还被会处罚:“负击麻鞭又抹枪”,但这种惩罚应该是象征性的,目的是增加宴会的欢乐氛围。

说到南宋时期杭州的蹴鞠运动,不能不提“齐云社”。它是临安府的蹴鞠艺人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团体,时人又称“圆社”。它的队员众多、组织严密,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十分相似。

《事林广记》里绘制的蹴鞠图

明代编著的《蹴鞠谱》列出了宋代齐云社部分职事的名称:“都部署、教正、社司、知宾、正挟、副挟、解瞪、骁球、挟色、主会、守网、节级、骁色、会干……”其中,正挟、副挟、解瞪、挟色、守网、骁色是蹴鞠人员的名称,其余的则是其他人员。

《事林广记》还记录了《齐云社规》《球门社规》等管理制度和比赛规则,其中有“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的要求,对上场条件进行了限制,管理已经比较规范。

有趣的是,齐云社还写有属于自己的会歌。据《事林广记·圆社市语》记载,根据当时的蹴鞠场地形制和比赛场景编写成的词曲共计9首,有《紫苏丸》《缕缕金》《好儿女》《大夫娘》等。

有很多歌曲也唱到过齐云社的比赛,《事林广记》记录一首很直白的歌曲:“你于我,我与你,场场有踢,没些拗背,两个对垒……”

当时的蹴鞠有多种玩法,观赏性很强。一种是表演性的,叫“白打”,一种是竞技性的,叫“筑球”。白打类似于现在的花式足球,按照比赛人数,可分为“打二”、“落花流水”、“打花心”等。比赛时,用身体各个部位颠球,可以玩出多种花样,如燕归巢、转乾坤、风摆荷、斜插花、金佛推磨、旱地拾鱼等。球飞得高而不落地的,往往能博得观众的喝彩。

筑球和现代足球类似,对抗性较高。在球场中立一张球网,中间留有球门,叫“风流眼”。比赛时,球员分成两队,争相将球踢过风流眼,进球数多的获胜。

庆典上少不了相扑表演

相扑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项运动,宋代时发展的更加广泛。相扑又称角抵、争交等,有一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代相扑的场面:“愚汉勾却白汉项,白人捉却愚人骰。如人莫辨轮赢者,直待墙隤(tuí)始一交。”比赛双方,黑方钩住白方的脖子,白方反过来又抓住黑方的脚踝,两人扭打在一起,先把对方摔倒的获胜,规则类似于现在的自由式摔跤。

南宋时,朝廷每有大朝会、圣节、御宴等庆典,都由军中有膂力的郎将,称为“内等子”,组成左右两军进行相扑表演赛。当时的杭州城里的人有机会见到这些相扑选手,他们在朝廷的车驾前列队而行,穿过大街,头发因为刚刚举行比赛,虽然凌乱不堪,但非常引人关注。

宋代的相扑俑

民间的相扑手,则在杭州的“瓦市”这样的热闹场所比赛。为了吸引观众,他们会先派上几对女相扑手暖场。重量级的选手比赛完后,会向围观的人收取“门票费”。

当时,知名的相扑手不少,男有周急快、王急快、杨长脚,女有嚣三娘、黑四姐等。这些高手还能参加在护国寺的南高峰露台上举行的“争霸赛”,冠军奖品为锦旗、银杯、锦袄、马匹等。

南宋的杭州,还流行着举重、游泳等运动。

举重来源于劳动中的提举重物,后来逐渐具有了娱乐性和竞技性。南宋时,杭州有专门的举重艺人,《武林旧事》记载:天武张擅长“击石球”,花马儿主攻“掇石墩”,还有郭介、端亲、王尹生、陆寿等都是闻名一时的大力士。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游泳好手自然少不了。《武林旧事》记载:“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手持彩旗还能游这么长的距离,可见平常的训练不少。还有水上表演,称为“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从这些描述上看,和花样游泳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南宋时期,杭州城的武术好手组成了英略社,专门研习棍棒技艺。使棒好手有朱来儿、乔使棒、高三官人等。

武术是古时的必备军事技能。南宋时,每年三月,军中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武术比赛,“呈试武艺,飞枪斫柳,走马舞刀,百艺俱呈,使臣奏乐,声彻九霄”,竞争激烈的场面,吸引了很多百姓前往观战,《梦粱录》形容说:“观者如堵,至暮方归。”

杭州城里运动项目繁多,宫廷和民间都有举办比赛的场地。南宋时宫廷建有球场、射厅等,《武林旧事》记载皇帝在一次节庆活动中,“次至球场,看小内侍抛彩球、蹴秋千。又至射厅看百戏,依例宣赐。”民间也有设在瓦舍内的各种比赛场地,但规模与宫廷相差甚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南宋   杭州   龙舟   西湖   相扑   使节   彩旗   旧事   俱乐部   技艺   宫廷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