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为了减轻载重卸下的石头大鼓,如今成镇国之宝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成都的凤凰山机场登机,计划前往台湾,随同他们的是一批珍贵的文物和财宝。这些文物数量庞大,被分成三批运输,其中最后一批文物由军舰“昆仑号”负责运送。这些文物几乎每一件都是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亲自挑选的,它们来自北京故宫,每一件都被认为是珍贵无比的宝物。

然而,在满舱的金银财宝中,有十枚粗糙笨重的黑色石墩,看上去毫不起眼。1949年1月29日,为了减轻船体载重,国民党决定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墩留在下关的码头。这些石墩后来被遗弃,直到我国文化部的努力下,它们最终回归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华第一古物”和“镇国之宝”。


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当初要下令带走这些貌不惊人的石墩呢?这些石墩之所以能成为镇国之宝,是因为它们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些石墩最早出现在初唐时期,被称为“陈仓石鼓”。它们的形状巨大,外形如鼓,上宽下窄,中间微凸。初唐时期,这些石鼓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被文人雅士高度赞扬。杜甫的诗中提到了“陈仓石鼓”,证明了它们在唐代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然而,这些石鼓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散落在陈仓荒野,直到公元627年,才被发现。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国家进入了太平盛世,也是石鼓第一次现世。这些石鼓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当人们擦去上面的泥土时,惊讶地发现上面刻有文字。每一面石鼓都阴刻有篆书文字,共有650至700字。


这些文字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书法家们。许多权贵和书法家争相前往陈仓,亲自临摹和做拓本。经过研究,这些文字被认定为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被称为“石鼓文”,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书法家张怀瓘称石鼓文为“颉之嗣,小篆之祖”,奠定了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然而,尽管在文人雅士中有很高的地位,石鼓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直到韩愈的时代,他写下了著名的《石鼓歌》,表达了对石鼓保存状况的担忧和珍视之情。韩愈请求朝廷将石鼓从陕西凤翔运送到长安的太学保存,但朝廷未能采纳他的建议,石鼓依然被置于荒野。


后来,有人将石鼓移到凤翔孔庙存放,但仍置身于荒野。最终,在宋仁宗的时代,石鼓被移到孔庙,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到了金朝时期,石鼓又遭受了破坏。直到元代,石鼓才得以再次被保护,安置在大都的孔庙内。

历经多次迁徙和坎坷,石鼓最终在1949年回归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研究。石鼓不仅具有考古学价值,还涵盖了历史、文学、文字学、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现在在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中展出,等待着世人的欣赏和学习。


总结:陈仓石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宝贵文物,其历经坎坷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些石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出土背后有着

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当初要下令带走这几块貌不惊人的石墩?这个问题激发了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这些貌不惊人的石墩又是为什么能成为镇国之宝?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历史背景。让我们一一考据这些谜题,深入了解这些神秘的石鼓。

初唐时期献世长安荒郊。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提到了陈仓石鼓,这些字句证明了石鼓早在唐代就已经引起文人雅士的关注和珍视。然而,在此之前,这些石鼓一直默默散落在陈仓荒野中,穿越了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无人问津。


然而,自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启了贞观之治,同时在长安荒山远郊的陈仓县岐山北坡,一群农民放牧时偶然发现了这些奇特的大石头。这些石墩巨大而古老,形状独特,外观如鼓,被命名为陈仓石鼓。尽管不能用于敲打传音,但令人惊奇的是,当人们擦去泥土时,发现上面居然刻有文字。

每一面石鼓都刻有篆书文字,总计约有650至700个字。石鼓的出土震惊了当时的朝野,首当其冲受到书法家的瞩目。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都前来陈仓,纷纷争相临摹和拓本。经过研究,这十枚石鼓被分别命名为《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和《吴人》。每块石鼓上的字数各不相同,但都呈现出优美的字体,不同于以往的金文和小篆。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将石鼓文誉为“颉之嗣,小篆之祖”,奠定了其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尽管在文人雅士心中石鼓地位崇高,但它们在当时却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

石鼓在荒野中默默躺了数百年,经历了风吹雨淋,损毁严重。然而,在宋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努力让石鼓得到了更好的关注。韩愈因其对石鼓的关注而写下了著名的《石鼓歌》,其中表达了他对石鼓保存状况的担忧和珍视之情。

韩愈回到长安后,上书唐宪宗李纯,请求朝廷将石鼓从陕西凤翔运送到长安的太学保存。然而,当时的朝廷内外困扰,未能采纳韩愈的建议。幸运的是,凤翔陇右节度使郑余庆将石鼓迁移到凤翔县城以南的野外,为石鼓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然而,石鼓仍在荒野中度过了几个世纪。直到公元806年,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韩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石鼓的命运带回了人们的视野。他的作品《石鼓歌》唤起了仁宗皇帝的兴趣,皇帝下令寻找遗失的石鼓。在凤翔知府司马池的努力下,九块石鼓被找到,但仍有一块名为《乍原》的石鼓下落不明。

经过数个世纪的流转,这些石鼓最终在宋代被重新发现。当时,宋仁宗读到韩愈的《石鼓歌》时,对石鼓产生浓厚兴趣。他命令官员寻找遗失的石鼓,并将它们带回东京汴梁宫。这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凤翔   石鼓文   石墩   小篆   初唐   石鼓   大鼓   长安   雅士   载重   书法家   台湾   荒野   蒋介石   石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