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是国家最高司法机构,为何官场中人却说它是个“四无”衙门?

在晚清时期,有一句流行的谚语:“门无匾,堂无点,官无钱,吏无脸”。这句话意味着刑部在官场士大夫眼中地位低下,无论是官员还是书吏,都不愿意去刑部任职。为什么刑部会如此不受欢迎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刑部在士人眼中的地位低是因为其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

读书人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崇尚仁义道德,希望皇帝治理国家宽仁慎杀。然而,刑部作为司法机构,承担着审判和执行刑罚的责任,不论国家是否安宁,都会有罪犯被判处死刑。刑部官员还得亲自监斩,这些血腥场面令士人们感到不适。此外,刑部官员接触的都是各类罪犯,这些人的素质往往较低,与进士出身的官员们的身份格格不入。

古人迷信,认为刑杀过重会影响自身的寿命和子孙后代的命运,甚至会遭受阎王的惩罚。因此,种种原因导致刑部地位低下,官员们不愿在刑部任职。其次,刑部官员的收入渠道有限。在清朝,官员们追求官位除了追求荣誉之外,更看重的是财富。刑部在六部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工部。

户部负责财政,官员们可以通过各种陋规获取大量的灰色收入;吏部掌管文职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手握人事任免权,也能享有较高的收入;兵部虽然权力受到限制,但兵部官员们可以通过征调军械、车马等手段获取回扣;礼部在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中能获得不菲的财富;工部则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获取巨额回扣。

然而,刑部几乎没有额外的敛财机会,只能依靠各省督抚的孝敬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这是因为司法部门备受皇帝和民众关注,一旦出现冤案,舆论压力巨大,刑部只能按章办事,不敢触碰人命钱。最后,刑部官员的升迁困难。除了刑部以外,其他五个部门的官员调动频繁,而刑部官员的人事调动非常稳定。

这是因为刑部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部门,官员们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对《大清律例》等法律非常熟悉。从康熙时期开始,刑部官员的人事调动很少,有的甚至在刑部任职十几二十年。然而,这种稳定的人事调动情况导致刑部依赖于那些专业素质较强的官员,一旦这些官员离开,刑部的运转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刑部的官员升迁难度较大。

至于关于刑部“门无匾,堂无点”这句话的具体含义,目前尚无确切的解释。有关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门无匾”意味着门上没有匾额,表示刑部的地位低下;“堂无点”可以理解为刑部官署的内部装饰简陋;“官无钱”和“吏无脸”则可以理解为刑部官员收入渠道有限,吏员面子不好。这些解释仅供参考,如果读者有更准确的解释,欢迎指正。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在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刑部   士人   工部   兵部   衙门   回扣   官场   中人   低下   司法   官员   地位   人事   收入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