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弑其君!(一)


据《左传》可知实际上并非“赵盾弑其君”而是“赵穿攻灵公”,这一违背历史事实的记录,白寿彝则评价:“董狐所记,在具体情节上跟事实有出入,但把弑君一事在政治上应当负责的人写上,不畏权贵,还是尽到了史官应有的职责”。

这句评价隐含了许多未表达的信息:

1. 董狐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负责人是赵盾

2. 《左传》为何尽力为赵盾脱责(甚至引用“越竟乃免”,强化此事件的偶然性)

3. 晋灵公与赵盾因何有生死矛盾

4. 弑君的后续是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受限应当探明左丘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左传》被评价有儒家的“仁德”精神,但是需要进行辨析,这里的“儒家精神”不是孔子宣扬的儒家精神,也不是“大一统”后董仲舒宣扬的儒家精神,从“宰相”——一种与君主存在直接交流的官员——角度进行观察,将其思想与君主联系,可以发现:孔子宣扬的儒家,可以理解,其服务对象是“新主”——这个君王并不确定,而是符合或愿意成为符合其理念的君王担任;左丘明的儒家思想,继承了孔子儒家的“仁德”等内容,但是其在《左传》中实际上明确了“新主”——也就是鲁国,其儒家形态是“仁德”与“鲁国利益”相融合的产物;董仲舒则明确了这一问题,将儒家利益与皇帝利益(皇帝代表的国家及其国家利益)相绑定。基于此,这个问题的讨论的史观,绝对不是单纯的儒家“仁德”观念,还要综合鲁国国家利益造成的意识形态短视,对历史原貌进行还原。同样,基于此可以说“董狐”所代表是晋国王室利益。

将意识形态差异带入《晋灵公不君》文本再分析,可以发现文中至少存在六种意识形态差异:

1. 左丘明;2.孔子;3.董狐;4.晋灵公王室角度意识形态;5.赵盾家族角度意识形态;6.读者解读意识形态(主要以:人民立场和孔子代表的儒家为主)

在如此多的意识形态中,谁代表主流?这是解读文本必须要面对的,然而后现代以来的读者接受理论直接粉碎了这一问题——主张读者中心,形成了如“言之有理即可”的解释风格,这意味着文本分析程度与读者的知识储量与意识形态直接挂钩,这种风格呈现于解释中,会使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强化历史语境”这一提议将变得极为重要,或者说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个较为“客观”的讨论背景。于是,又回到了“谁是主流?”这个问题之上。

本文主张,从政治权利争夺角度,统筹重意识形态,从侧面实现对意识形态选择问题的解答。

基于此共识,本文介入第一个问题:董狐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负责人是赵盾。原文中“赵穿”是赵盾的弟弟,这层血缘关系代表的权利与责任,已经不需要再讨论,其关键在于为什么“赵穿”不能承担责任。从董狐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是赵穿确实不具有承担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惊醒晋国王室,后世司马迁对“赵盾弑其君”做出的评价为“赵盾素贵”,同时赵盾当政。如果将董狐对历史的记载看作三个角度: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认识,那么令后市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历史叙述”,而忽略了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董狐见证了赵盾为首的赵氏对晋国朝野的干涉,也就是说,董狐的评价或许不仅仅是依靠着一件事形成的,或许其代表的是董狐长久以来对赵氏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像是一种“预言”,使晋国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董仲舒   晋国   仁德   儒家   孔子   左传   意识形态   评价   代表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