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史家、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木木

编辑|观星


朱熹及其门人所撰《资治通鉴纲目》,旨在否定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以曹魏为三国正统的做法。

朱熹批判《资治通鉴》纪年“如汉建安二十五年之初,汉尚未亡,今便作魏黄初元年,夺汉太速,与(兴)魏太遽,大非《春秋》存陈之意,恐不可以为法”。

并且主张:“三国竟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耳。”体现出朱熹与司马光不同的三国正统观念。

《朱子语类》记载有一段有关《资治通鉴纲目》编纂缘起的讨论:“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

因此《资治通鉴纲目》乃以蜀汉年号上承东汉。陈亮的《三国纪年》亦称:“魏氏之代汉也,得其几而不以其道,变之大也。先主君臣惓惓汉事之心,庸可没乎孙氏倔强江左,自为一时之雄,于是乎魏不足以正天下矣。陈寿之《志》何取焉魏实代汉,吾以法纪之。”

陈亮在“右蜀而贬魏、吴”的立场下编撰《三国纪年》,区别正闰的意图不言而喻。

南宋以区分三国正统为目的的三国史编纂,还有郑雄飞《续后汉书》、翁再《蜀汉书》、胡从圣《季汉正义》等。

周密《癸辛杂识》记载道:“近世如郑雄飞亦著为《续后汉书》,不过踵(萧)常之故步。最后,翁再又作《蜀汉书》,此又不过拾萧、郑弃之竹马耳。盖欲沽特见之名,而自附于朱(熹)、张(栻)也。”

可见,如郑雄飞《续后汉书》、翁再《蜀汉书》,大抵与萧常《续后汉书》、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意图一致。

此后,胡从圣还撰有《季汉正义》,以“蜀汉系统,上承建安,下接泰始”。李杞《改修三国志》,“尊昭烈、后主为《汉纪》,魏、吴次之”。

朱黼撰《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的三国部分“始于汉昭烈帝章武元年,不列曹丕”。

髙似孙以“刘备父子在蜀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是岂可以蜀名”为由,作《蜀汉书》。直到南宋灭亡之后,遗民赵居信“宗《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撰成《蜀汉本末》。

从上述史书的编撰旨趣来看,“区别正闰”的目的非常明显。总之,两宋史家的三国史研究表现出强烈的正统意识。

从宋初《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来看,始终将曹魏置于“皇王部”或“帝王部”,而将同时并立的蜀、吴列于“偏霸部”或“闰位部”。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曹魏年号纪年叙事编成“魏纪”,基本继承了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做法,以证明北宋的正统地位。

南宋史家则通过改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的正统立场,修成大量三国史著,或将蜀汉帝王编人“本纪”,或以蜀汉年号纪年叙事,以回应南宋时期的正统危机。

这些关涉正统之辨的三国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经世指向,是宋代三国史学经世致用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边防之策

通过三国史研究为现实边防守御提供参照和历史经验,是两宋史家经世致用理念的重要表现。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对峙,边防压力始终存在。

至南宋立国东南,时人清晰地意识到,“我国家自建炎南渡,事体适与吴、蜀、东晋同”。

鉴于当时的立国形势,史家在三国史研究中对三国军事谋略、军事体制和军事地理等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极为重视,以期为现实边防战略提供经验教训。

重视对三国军事战略的分析,是两宋史家三国史研究的显著特点。例如,《太平御览》设有“兵部”,《册府元龟》设有“将帅部”,其中有关三国军事战略的内容极为丰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书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武经总要》,其后集卷1一卷15即取“故事”为名。

曾公亮序称:“今采春秋以来,列国行师制敌之谋,出奇决胜之策,并著于篇,随其效应,依仿兵法,以分其类目,谓之故事。”

通览该书“故事”的内容,其中汇集了大量三国时期的军事谋略,如官渡之战曹操以“声东击西”之术破袁绍,诸葛亮以“七擒七纵”之法平孟获等。

编者以军事“理论+战例”的方式,力求实现“彰往察来,据今鉴古”的效果。再如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中《魏论》《吴论》《蜀论》等篇目,聚焦于三国军事战略进行详细点评。

南宋史家紧密结合当时的立国形势,深刻剖析三国军事战略。

如辛弃疾《进美芹十论》分析称:“吴不能以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西蜀之地又分于刘备,虽愿以兵窥魏,势不可得也。”

李焘《六朝通鉴博议》亦称:“三国鼎立,曹氏据魏,地广兵强,奄天下之半。孙权以一隅之半,则其势力必不加于魏,而君臣相谋,连荆益之险,合东西之势,以抗北方,最策之得也。”

李焘对三国军事形势的分析,旨在为南宋的北伐活动做舆论准备。史家对三国军事战略的剖析’对宋代军事行动规划制定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镜鉴作用

三国战争也是宋代史家研究的重点对象,可以在现实边防经略中发挥镜鉴作用。

如李舜臣在《江东十鉴》中评论赤壁之战称:“臣闻举江东之力,足以抗天下之全师者,赤壁之战为之张本也。”但着眼于军事进攻。

李舜臣则认为:“赤壁之役,有大机会,可以混一四方,而遽失之。以此而观,则周瑜等辈逐曹于华容荆州以待孙、刘之争耳,可不为之长太息哉!”这是赤壁之战的局限之处。

有鉴于此,李舜臣主张:“前监(鉴)东吴之陋,而勉图混一之功,庶几车书混同之效,发轫于东南,以振江东之气,则天下幸甚。”一个“监(鉴)”字,透露出作者以古史为今用的真实目的。

四库馆臣评曰:“盖宋自高宗南渡、偏据一隅、地处下游、外临勅(劲)敌、岌岌乎不能自保。故舜臣特作此编、以励战气。”不难看出,作者有借赤壁之战激励南宋士气的用意。

李焘《六朝通鉴博议》则从军事防守角度给予了赤壁之战极高评价:周瑜、鲁肃赞孙权之决,力拒曹公于赤壁,使之终身有所惩艾。

虽屡至盱眙,恫疑虚喝,而不敢进,非其惩前日之败故耶至于魏文,慨然渡江,一谋来伐,则群臣并起而争之。

辛毗止广陵之役,鲍勋止淮上之役,蒋济止沓渚之役,亦以有余待吴,而不敢蹈前日覆辙耳。在李焘看来,曹魏数次南下无功而返,正得益于赤壁之战的威慑作用。

史家高度重视三国战争成败的分析,对南宋抵御金、蒙古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照意义。考察三国军事制度源流及其优劣得失,是宋代史家三国史研究服务于边防之策的旨趣所在。

陈傅良《历代兵制》分析三国曹魏军制曰:“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

对曹魏兵制的“沿袭”与“新创”概况进行了扼要分析。陈傅良又称:“吴、蜀兵不详见。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

又曰:“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将吴、蜀兵制与汉兵制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和说明。

对陈傅良著述之目的,四库馆臣指出:“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

再如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对三国兵制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史家对三国时期兵制源流、优劣等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为南宋的兵制、军制建设和改革提供参照。

两宋史家还重视分析三国军事地理问题,绘制军事地图,以直观的方式为边防经略提供依据。

如高宗绍兴年间,时任建康府知府的吕祉及其属下吴若、陈克所撰《东南防守利便》在分析孙吴都城建康的形势时指出,其地“控带荆扬,引输江湖,咫尺淮甸,应接梁宋,其山川之雄盛,原湿之平衍,食货之富饶,真足以容万乘而供六师”。

此时南宋定都临安尚有争议,作者对孙吴都城地理形势的分析,对于南宋都城选址具有参考价值。

地理考证方面,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针对《建康实录》等所载史事“尚有脱误”,以《三国志吴书》等“参详考定”。

郭允蹈《蜀鉴》对“斜谷之遮要、引《兴元记》以补《裴松之注》之阙。

诸葛亮之筑乐城、引《通鉴》以辨《华阳国志》《寰宇记》之异同”,通过细致的地名考证为南宋经略川陕边防提供依据。

再如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从三国州郡、三国都城、三国形势等方面,对三国军事地理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

在军事地图绘制方面,如朱黼《三国国都攻守地理之图》等,往往在图中标明三国时期主要军事要塞等地理信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为南宋边防利用提供参照。

根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三国史的研究著述还有曾三英《南北边筹》。

吴曾《南北征伐编年》、胡寅《三国六朝攻守要论》、王谬《六朝进取事类》、权邦彦《六朝进取十议》、李璧《南北攻守录》、李焘《南北攻守录》、赵彦誉《南北攻守类考》。

陈武《江东地利论》等,相当内容都是关于三国军事问题的重要论述。这些书名多冠以“三国”“南北”的断代军事类史著,彰显出时人注重取鉴这一时期军事经验的经世意识。

概言之,两宋时期三国史研究中“边防之策”的意图极为明确。这些关涉三国军事战略、战争战事、军事制度及军事地理的研究成果,是时人经世致用理念的集中反映。

三、研究的目的

从上可见,两宋时期的三国史研究中经世致用理念是一个显著特点。

其中着眼于“兴衰之鉴”的三国史研究,重在总结君臣之道、礼乐教化及刑罚律令等因素在三国历史治乱兴衰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为现实施政提供镜鉴。

立足于“正闰之辨”的三国史研究,将焦点置于三国魏、蜀正统问题的诠释,不仅有力地回护了“太祖代周”的事实,也为南宋政权的“赓续”问题提供了历史依据。

以“边防之策”为目的三国史研究,则主要围绕三国历史中的军事问题展开,着重考察和分析三国时期的战略得失、攻防要领、地理形势等,积极为现实边防经略提供经验。

两宋史家的三国史研究,将魏、蜀、吴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

宋代史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理念,实则是两宋时期时代问题的反映及史家对时代处境的关心和回应。

赵宋政权“生于忧患,长于忧患”,长期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政治统治、正统危机、边防压力等始终存在。

史家出于对所处时代问题的关怀,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借助对三国治乱兴衰的探讨和反思,为现实施政提供历史镜鉴。

针对当时的正统危机,史家经由三国正闰的诠释和解读,为现实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寻找历史依据,以消解统治阶层的正统焦虑。

除此之外,史家聚焦于三国军事问题的研究,为长期处于“战时”或“战备”状态的两宋政权的边防经略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对两宋三国史研究中经世致用理念的论述,为我们观察这一时期史家、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史家   宋史   蜀汉   兵制   互动关系   国史   资治通鉴   国军   史学   边防   南宋   正统   时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