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吴三桂在61岁的时候选择造反,是因为此时刚好满足了自古以来造反的三个条件:有造反的必要,有造反的实力,有当皇帝的野心。

吴三桂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得不反

表面上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康熙的妹妹,他本人又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都是吴三桂亲自弄死的,兼之镇守云贵多年,可谓功勋卓著,如果能响应康熙帝的削藩,做出一个表率,回东北老家养老,那么肯定可以高枕无忧,成为一个富家翁安享晚年的。

其实,这种情况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出现。当年南明孙可望降清,被封为义王,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清廷对他厚待有加。可是当没什么用以后,不仅被剥夺了实权,备受冷落,后来更是被借故射杀而死。

有着这样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吴三桂能不害怕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清廷看在以前的面子上能饶他一命,可他的亲信呢?部下呢?吴三桂在云贵经营多年,他退出之后,朝廷必然要接管这支军队,到时候必可避免双方会发生冲突,一旦事态严重,必然会牵连到吴三桂。此时吴三桂已经无兵无将,还不是要任清廷宰割?

既然不能全身而退,那么还不如选择造反。

吴三桂觉得自己有和康熙叫板的实力

单单是被撤藩逼迫,还不是吴三桂造反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吴三桂觉得自己实力雄厚,有和康熙叫板的能力。

按照清代的记录,“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积五十佐领,辖以左右都统。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千有二百。”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把吴三桂下辖的各种部队加在一起,大约3万多人,这些人都是清廷每年下拨钱粮供养的,算是明面上的实力。

但是吴三桂还控制着云贵两省的财政,这笔钱吴三桂拿来供养了私军。关于私军的数量,各种历史资料的统计数据不一样,有说是4万的,也有说是6万的,还有学者推测可能有10万之多。

换而言之,在吴三桂发动叛乱之前,自己下辖的所有武装力量的总数,应该有10万人左右。而且这些兵都是身经百战的,战斗力远超朝廷的军队。

另外,吴三桂觉得自己身经百战,而康熙刚刚继位,还是个小娃娃,哪里是他的对手?

几番掂量,吴三桂觉得自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这才选择了造反而不是隐忍。

吴三桂有当皇帝的野心

有必要,有实力,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造反,比如南宋时的岳飞,在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他回京时,他明知此去必死无疑,但手握重兵的岳飞却选择了坦然赴死。这是因为,岳飞有一颗忠君之心,而吴三桂的心里只有野心。

从历史上看,吴三桂就是一个摇摆不定的小人。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崇祯帝煤山自缢,吴三桂为了今后的荣华,很快就选择了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带军回京觐见。

可走在半路上,或许是因为爱妾陈圆圆被霸占,或许是因为其父吴襄被拘捕追赃,忽然转变态度投向满清,并在一片石之战中,和多尔衮一起击败了李自成,将江山拱手送给了满清。

如今,面对康熙帝的撤藩,吴三桂那颗造反的心又活泼起来,他已经61岁了,再不造反恐怕这辈子都没机会尝尝当皇帝的滋味了。此时吴三桂的心情,就像南北朝时刘裕一样,再不篡位就晚了。

刘裕是在杀了东晋的皇帝,篡位两年后病死的,而吴三桂是在战事不利,眼看登基无望的情况下,强行称帝的。称帝之后五个多月,吴三桂就病死了。可见他是在临死之前,无论如何也要体验一把当皇帝的瘾啊。

综上所述,吴三桂虽然已经61岁了,但是他在康熙撤藩的逼迫下,有不得不反的理由,且在云贵经营多年,实力雄厚,自认为有战胜清廷的实力。所以,在“皇帝梦”的诱惑下,吴三桂决定起兵造反,只是他没想到,少年康熙固然不好对付,天下的汉人也不买他的账,最终势蹙病亡,成了历史的笑柄。吴三桂造反正体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康熙撤藩也应证了洪承畴忠告吴三桂的那句“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倘若永历尚存,吴三桂或许还有利用价值,但正因为吴三桂“狗舔”的太卖力,又或是对雄霸西南太过执念,因而导致他失去了利用价值。

对于朝廷来说,巨资供养的藩王军队已是弊大于利的隐患,因而撤藩势在必行。康熙帝准予吴三桂回东北养老,而其幕僚旧吏、亲兵士卒不仅既得利益受损,而且面临生死危机,这便是康熙帝的分化手段,因此吴三桂属于被逼而反,不反又有何出路呢?

吴三桂如何成为尾大不掉的存在

吴三桂在历史上饱受诟病,因为他是放清军入关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他的投敌如此彻底。在山海关之战后,他成为清军对付李自成的敢死队,对大顺军穷追猛打,而后又成为围剿南明政权的急先锋,诱杀永历皇帝成为吴三桂卖主投敌最深刻的名片。要说明朝投降派中的文臣之首,我们毫无争议的会想到范文程,这位大宋名臣范仲淹之后。而说到投降武将,可能有人会想到祖大寿、洪承畴,但要说兢兢业业为清朝开国贡献最大的,吴三桂当仁不让。

如果从吴三桂的结局往前看,总令人感慨他当初的选择,于明朝或者汉人来说,他成了历史上的大汉奸,于清朝来说,他成了一个尾大不掉,最终被清算的反动分子。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他都显得里外不是人。但在当年的山海关前,吴三桂南下的道路已被封死,除了降清之外,只有殉国一条路可走。再回望当年明廷八路总兵伐辽的宁锦之战,最先逃跑的一路就是吴三桂,可见他是非常惜命的,殉国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李自成来说,进入北京的日子并不太顺利,大顺军也遭遇了京津地区的瘟疫,战斗力瞬间打了折扣,故而李自成起初对山海关的态度也是劝降。早在山海关之战前,李自成就以吴三桂父亲吴襄为质,令吴三桂速速归顺,此时崇祯帝已经自杀殉国,吴三桂没有不降的理由。然而当吴三桂准备投降的时候,听闻自己的父亲以及众多明投降官僚遭受大顺军的拷打和搜刮。且传言其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欺辱,因而吴三桂打消了投降李自成的念头,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见招降不成,便决定东征山海关,因为只有拿下这个关口,才有可能阻挡清军,才能让李自成安心于内部的统一大业!大顺军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出兵,吴三桂自知不敌,于是以“财帛”、“裂土”求援多尔衮,多尔衮回信说他志在立国于中原,许降不许援,并率军向山海关方向推进。就这样,吴三桂在山海关被包了饺子,西边是大顺军,东边是清军。石河一战吴军溃败,逃入城中成了瓮中之鳖,多尔衮看准时机,急行军200里抵达关前。吴三桂此时已经没了选择,因而在炮火之中逃入清军营中,向大清称臣,后来便是引清军入关,随清军作战,沦为“汉奸”。

其实就这个历史进程来看,吴三桂并不算是野心极强的阴谋家,只算是识时务的投机者,所以后来吴三桂请为先锋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效仿明朝沐英,成为永镇云南的西南土财主。吴三桂为何执迷于清朝的封赏呢?因为前人有过很成功的案例,如后金天聪七年(1633)投降的孔有德、耿仲明,二人虽未及时封爵,但级别默认与贝勒等同,至皇太极改国号为金之后,二人成功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再如后来投降的尚可喜,封为智顺王。清廷后来对汉人官僚的招降都以此三人为例大肆宣传,孔有德和耿仲明原是毛文龙帐下偏将,官至参军,这种角色降清都能混个王爵,吴三桂这样的总兵级别还能差到哪去?

(尚可喜画像)

果不其然,吴三桂在引清军入关之后即拜封平西王,规格远比孔、耿二人要高,因此更加坚定了吴三桂的效忠之心,要论投降派的军功,与吴三桂相比,出其右者寥寥无几。清廷对大多投降派都严加监督和权力限制,因为在征讨南明的过程中有很多投降将领复叛,例如顺治五年(1648),清江西提督金声桓、参将王得仁,长期受江西巡抚章于天欺辱、索贿,遂揭起反正之旗;贵州黎平守将陈友龙反正,率军攻打湖南,此等反正风潮比比皆是,至清廷发出“呼吸危亡,朝暮难保”的感叹。

(云南沐王府)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而吴三桂投降后,十来年从西北打到西南,为清朝统一战争尽职尽责,军功至伟,因而愈发受到信任。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入镇云南,由此开藩设府,后又擒杀桂王,清廷对吴三桂的表现非常认可,因而对吴三桂的更加放任。这里主要体现为吴三桂的人事任免、财税申报、募兵征伐皆有一定自主权力,绕过中枢直接向皇帝负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明代”版本藩王。

这也正是吴三桂的渴望极限,前面说到了他是想永镇云南的,但清朝连皇室宗亲都不设藩,又何况一个异姓王?此时的清廷无非就是想以吴三桂对付南明残余势力,这正应证了开篇讲的,若永历不死,清廷也就不急于撤藩了,但吴三桂也想早早交出西南太平无事的答卷,后半辈子安然养老,这就是吴三桂与清廷最不契合的一个矛盾点。

花甲之年造反的理由

如果顺治帝能够一直当皇帝,或许他修佛的博爱之心能够容忍西南地区的状态,最不济就是如大理军民总管府一样世袭永镇。但康熙帝是一位雄主,他不会容忍割据势力的存在,因而于康熙二年(1663),以无军事活动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随即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也就是开始限制吴三桂的发展。康熙六年又剥夺了其司法特权,并抛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

“逃人”是什么意思呢?即逃亡的八旗奴仆,清朝于天命十一年(1626)就颁布了《逃人法》,这主要是对满清贵族圈地行为的保障,满清贵族圈地之后,原百姓都会充为贵族的奴仆或劳力,这是涉及生产资料的重要问题。这部法律除了对逃亡者规定了处罚措施,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耿仲明就因窝藏逃人,被迫自杀于军中,所以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对吴三桂提及逃人问题,很明显是要“盘他”!

“藩属将吏士卒糜俸饷钜万,各首输税不足,徵诸江南,岁二千馀万。”——《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吴三桂的对策就是宣称苗人叛乱,希望朝廷加派军饷,募军征讨。吴三桂为何别的不提,专提这个事儿呢?因为吴三桂心里明白,朝廷最依仗的就是他的兵马,最担心的也是他的兵马。平西王所辖4镇10营53佐领,四品以上武官过百人,士卒总计32200人,可以说清朝于各镇的绿营军都无法抵抗吴三桂的突然反叛。这个时候吴三桂请求扩军加饷,目的是试探清廷动向,到底是不是要对他采取强硬手段。对清廷而言,每年平西王的军费摊派是两千多万两,几乎是康熙初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个钱摊到每个士兵头上差不多有100两,清初三品大员的年俸不过如此,吴三桂的军队养的有多肥可想而知!

清廷在吴三桂提出增派军饷后,也就暂缓了对平西王的施压,矛头转而向尚可喜、耿精忠两位藩王,允诺其回辽东养老的请求。吴三桂见清廷对他不理不睬了,心里没底,也上折子请求撤藩,本来吴三桂意图试探康熙帝,但没想到康熙帝真就派专使前往云南准备撤藩事宜。这个事件还被小说《鹿鼎记》大肆刻画了一番,吴三桂若是真就被撤藩了,说不定真就回东北颐养天年了,但他在云南经营多年,树大根深的另一面就是“养活”了不少人,这些人不可能跟着吴三桂前往东北,他们的前途如何就难以推测了。

如户部就上折子,说云南俸饷太高,请求撤满洲兵还京,并裁撤绿营兵五分之二。还未撤藩就已经着手裁员,那么撤藩之后,这些吴藩旧吏还不都是下岗待业?而且云南藩每年军费开支巨大,杀人越货、违法乱纪的事情已经被扒了出来,这些都不会让“主动撤藩”的吴三桂承担责任,但那些参与的官员士兵恐怕少不了问罪杀头。三藩之乱时,为何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及时响应?真就对吴三桂的栽培感恩戴德?造反乃灭族之罪,谁不掂量掂量轻重?只不过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撤藩等死,一条是造反谋求生机,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反根本不是吴三桂能决定的事情,只要他嘴里敢蹦出半个不字,康熙不杀他,其手下也会有人杀了他祭旗。厉史上,主公不想反,但被手下逼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北辽皇帝耶律淳,即天祚帝的叔叔,也是年事已高,不愿反叛,可其手下郭药师、耶律大石不干,非逼着造反。错综复杂的宗室关系,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只是令这位糟老头子当了一把利益代言人,主动权却不在他的手上,吴三桂亦是如此。

(吴三桂画像)

综上所述,吴三桂一步一步走向尾大不掉,一方面因为自身坚定的选择为清廷卖命,毕竟清初对于汉人将领的拉拢与诱惑力度,是明廷和大顺政权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吴三桂的终极理想就是效仿明朝开国元勋沐英,能够安安稳稳的世袭一方。这两个方面促成了吴三桂的赫赫战功,加之南明残余势力尚存,清廷对于平西王的倚重加强,故而产生了放纵。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当吴三桂完全军政自主,势力盘根错节时,再想撤藩,就不是一个平西王的事儿了,而是一个庞大的军政团体,反与不反也不完全由吴三桂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平西   崇祯   山海关   大顺   家翁   清廷   云南   朝廷   清朝   康熙   皇帝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