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后期沉湎酒色,为何司马懿反而更怕他了?曹操早就给出了答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公元234年,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阵中病故,蜀军在经历了一番内部倾轧之后,主力缓缓撤入汉中。至此,曹魏集团在西线的军事压力骤减。对魏明帝曹叡而言,他即位以来最大的难关终于渡过去了。

魏明帝曹叡是执掌曹魏集团权力时间,仅次于曹操的人物,对曹魏集团的影响力甚至大于魏文帝曹丕。

(94版《三国演义》 王光辉饰曹叡)

曹魏集团的框架由曹操建立,曹丕整合,最后到曹叡手中达到了巅峰。

随着曹魏集团在西线压力的逐步减小,魏明帝曹睿一改即位之初的勤政明睿,开始逐渐沉湎酒色之中,并且在中原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楼阁。曹魏中枢大臣屡屡劝阻,但是曹叡并未听从。

此时的司马懿完全没有日后“高平陵之变”中的赫赫威势,相反在曹叡不顾中枢大臣劝谏大兴土木之际,选择了安分守己的“神隐”状态。直到曹芳继位才上疏停止宫殿建造。

作为唯一的顾命大臣,执掌一方兵权的异姓将领,司马懿对曹魏朝廷上发生的林林总总却采取了“鸵鸟式”的应对。

在曹操时代就参与到曹丕核心圈子的司马懿却清楚,对曹叡这样,能让曹操给出“于尔三世”考语的“上位者”需要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敬畏。

(94版《三国演义》 魏宗万饰司马懿)

一、初掌大权

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正式将曹叡封为平原王,过继给郭皇后,昭示着曹叡即将成为曹魏这个代汉的新型王朝接班人。

四年后,黄初七年,曹丕正式立曹睿为太子。不久,曹丕病故,曹睿即位,遗诏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

(94版《三国演义》 曹丕)

而刚即位的曹叡却没有急急忙忙地召集辅政大臣们议事,相反,却先召见了曹操、曹丕父子倚重的两朝谋臣——刘晔。

于是就有了刘晔那句对曹叡看似极高的评价:陛下像秦始皇汉武帝似的,但是相比于这两位,在才能上还是有些不足的。

刘晔是曹操时代就服务于曹魏集团的重要谋臣,为曹魏集团精心谋划,而且识人之能在曹魏集团中不逊程昱、郭嘉。

(94版《三国演义》 刘晔)

刘晔的这句话,看似是对曹叡予以了一个很高的评价,安定了交接之际曹魏中枢要员们紧绷的神经。但是,刘晔这句评语无疑是向曹魏集团的中枢要员们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曹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君主,并非甘愿成为一名守成之君。

事实上,在曹叡被立为太子之前,在中枢群臣中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卫兹的儿子卫臻一直与曹叡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卫兹属于曹操起家元从中的元从,而且还是当时的名士。这样使得曹叡在曹操元从一系中,有着相当好的口碑。

曹睿本人还经常钻研律法,这是让曹操对他记忆深刻的另一个原因。“结交元从”“钻研律令”的外部特质,使得曹叡虽然因为其母甄姬的缘故,仍能得到曹操、曹丕父子认同。

(甄姬影视剧照)

在曹丕即位之后,由于其母甄姬被曹丕赐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深居简出”的神隐状态。

但是,在经历数年的“蛰服”,一朝登基之后的曹叡,并没有急不可耐地彰显他自己的“雄才大略”。而是,在经过数日“闭关”之后,与另一位重臣——刘晔,畅谈了一天。

从曹操开始到曹丕、曹叡,曹魏三代主君对刘晔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看重,却并非言听计从。曹叡即位之后,率先召见了刘晔,而且曹叡必然与刘晔畅谈许多重要的内容,才让刘晔能够发出那样的评价。

从曹叡十二年的称帝作为来看,曹叡确实有着与曹操、曹丕一脉相承的志向,但是相比于他的父祖辈,才具也存在着不足。

(曹操曹丕影视剧照)

二、攘外安内

可以说,在亲政的第一个年头,曹叡最大的收获是稳定了局势,抓住了洛阳中军。曹叡清楚,他自己没有曹操的军事才具,甚至没有曹丕对士人的笼络手段。所以,曹叡两次亲征的主要目的就是稳定局势。

第一次是即位之时,亲征长安;第二次,则是在曹真病逝后,司马懿在西线连战连败,车骑将军张郃战死,魏军固守不出。曹叡在放权让司马懿总督西线战事的同时,亲率大军坐镇东线,击破孙权。

在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之后,曹叡才开始逐渐懈怠,不但沉湎酒色,还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而在中原发生洪灾之际,辽东的公孙渊叛曹自立,曹叡力排众议,让司马懿率军扫平辽东,获得十几万户人口,彻底奠定了曹魏吞吴灭蜀的根基。

(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

三、司马之“畏”

此时的司马懿基本上是老曹家的“砖”,哪处需要哪处搬。司马懿的“野心”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才开始出现的。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着曹叡托孤架构失败的“锅”,但是经历过曹丕“雪藏”,又接受过曹操“考教”的曹叡,在登基后的一系列操作,让司马懿感受到,仿佛在曹叡的背后,延伸出一个巨大的影子,深深得笼罩在他的头顶上。

曹真、曹休统领边疆大军,曹叡自领洛阳中军精锐,陈群总领国政——在这样的架构下,司马懿虽然领兵,但是始终没有逃出曹丕时代的框架。司马懿在曹丕时代的主要战场就在南线,直面东吴的江陵防线。

(94版《三国演义》 曹睿和司马懿)

曹叡即位后,适逢吴蜀兴兵,司马懿被派遣镇守宛城,支援襄阳前线。司马懿的身后,就是皇帝亲领的中军精锐,身前就是大江,以及坚固的江陵城。左侧是曹真督率的西线大军,右侧是曹休督率的东线大军。

看似司马懿与曹丕时代一样,执掌兵权,但是司马懿就像一个“围子”,被堵在了南阳盆地。而曹叡则通过“亲征”长安,牢牢的抓住了中军的军权。而在曹真病故,司马懿负责西线时,曹叡又去“亲征”东线,始终保持曹氏手中的军权优势。

青龙四年(公元237年)第三位顾命大臣陈群病故,此时曹丕给曹叡的思位顾命大臣仅剩司马懿一人。这时候的司马懿想的并不是“取代曹魏”,而是怕曹叡将“功高震主”四个字扣向他。

(荀彧影视剧照)

经过曹操、曹丕时代的司马懿相当清楚,曹氏三代几乎从没有什么君臣肝胆相照。荀彧忧虑身故,刘晔精心位曹氏三代出谋划策,却始终不得信任。吴质为曹丕“四友”之一,结果在曹叡朝被谥为“丑侯”。

青龙二年,诸葛亮病逝。曹魏从西线繁重的徭役中挣脱出来,此时的曹叡仿佛在一瞬间写下来庞大的压力,开始逐渐懈怠了起来,不但征发徭役,兴建宫室,甚至在中原爆发洪灾之时,仍然大兴土木。

(曹叡逐渐懈怠)

陈群上疏直谏,曹叡仅仅是稍稍收敛,而司马懿选择了“神隐”。不久,辽东公孙渊反叛。曹叡力排众议,发兵征讨。司马懿刚从西线回洛阳不久,又被曹叡“赶”到了辽东前线。以至于,司马懿路过河内老家时还写出了“告成归老,待罪武阳”的诗句。

“陛下,老臣虽然东征西讨,但是已经老了,只想着为您平定天下后,能够回到封地,以便聆听您的圣训。”

如果不是因为曹叡酒色伤身,司马懿恐怕等不到“待罪武阳”的时候,曹叡能让司马懿像陈群一样,直接“鞠躬尽瘁”在任上。即使在曹叡托孤的第一个版本里,根本就没考虑司马懿。

(94版《三国演义》曹叡托孤司马懿)

而司马懿最后能成为两朝“托孤大臣”,是因为曹叡的秘书刘放、孙资为了谋一个富贵,不愿让曹叡的托孤“架构”全被曹氏把持,使出浑身解数劝说,最后搞成了曹爽和司马懿的“二元”架构。

即使如此,司马懿也是在十年之后,才在“高平陵之变”打了一个信息差,建立了“霸府”。

而曹叡则更加没想到,他自己苦心弹压各方势力,攘内安外。在三代老臣纷纷俯首之后,却因为自己机要秘书的私心而构建的辅政体系,让曹氏三代努力的基业最后拱手让人。

参考资料

解放日报.辅佐曹家四代,司马懿如何步步晋升[J].领导文萃, 2019(12):5.

宗城.魏明帝曹叡,到底是怎样一位皇帝[J].文史博览, 2018(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辽东   公孙   沉湎酒色   大兴土木   中军   西线   中枢   大臣   演义   后期   答案   集团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