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没有马镫,骑兵是如何打仗的?


就现在的出土文物,以及壁画墓画所提供的信息来看,至少到东汉末年,都不曾有马镫出现过的痕迹,而到了魏晋时期,才出现了方便用于上马的单边马镫。


其实马上没有马镫,并不影响骑兵作战。只是说双边马镫的出现,更好的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因为影响骑兵作战的,除了马镫,还有马鞍。


马鞍有很多种,从进化的角度讲,大概是无鞍→兽皮→低桥马鞍→高桥马鞍。

在无鞍到兽皮鞍的阶段,骑兵的近战价值并不是很高,因为骑在马背上没什么吃力点,骑兵很容易掉落马背,这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记述,可以说那时候从马背上掉下来是个挺正常的事。


所以很多骑兵索性就把马当成运输工具,凭借高机动性到达战场,然后下马作战,这在马其顿早期的伙伴骑兵和塞琉古的重骑兵中都有提现。

再不然就是避开近战,专职骑射。像斯基泰人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都是这个意思。


几乎在同时期,低桥马鞍出现了,它使得骑兵在马背上的稳定性有所加强,可以专职一些近战活动。这时的骑兵已经可以单手持刀剑进行拼杀,也可以持矛进行冲锋。只不过当时的握矛发是反握,目的是刺中敌人后往后一摆手便可以抵消了冲击力,不至于让自己掉下去。


当然,总有些文明会通过更为严格训练,使骑兵可以短暂双手长兵作战,这点在汉代壁画就有提现。考古出土的西汉壁画中,有不少是汉军双手持戟追击匈奴的。而根据罗马人的描述,塞琉古也有不少重骑兵可以双手持矛作战。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训练,在不靠马镫的情况下,骑兵也可以短时间双手作战。


不过人类的创造精神不会止步于此,由帕提亚人发明的高桥马鞍基本保证了骑兵的前后稳定性。这就意味着,骑兵可以端着矛冲锋而不用担心被反作用力弹下马,由此冲击骑兵的攻击力被大大加强,可以做到持矛持续冲锋而不用脱手撒矛。也是因此,长矛逐渐有了步兵矛和骑兵矛的区别。一直被大家称颂的马槊也在西晋时开始初现端倪。



从出土文物看,汉朝,确实还没发明出来“马镫”。

没有“马镫”,坐骑上的士兵,确实不好掌控马匹,保持平衡,也不便于“发力”,对作战肯定有影响。

不过,敌人一方,比如善于骑马作战的匈奴,也没有“马镫”——半斤八两,双方扯平了。

“马镫”,从到目前的考古成果看,是中国发明的。

1958年,湖南长沙南郊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古墓发掘中,出土了一组青釉俑。其中的骑俑马鞍前桥左侧垂下一个三角形“马镫”。

请注意,只有左侧这一个,右侧没有。可知,最初的“马镫”,应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便于上马而发明的。


(长沙出土西晋永年二年骑俑;辽宁北票出土马镫)

1961年,历史学者杨泓在其导师夏作铭先生指导下,与武伯纶先生有一番关于“马镫”的公开讨论。这一讨论,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美国学者在介绍李约瑟博士的相关研究时曾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能安然地坐在马上,中世纪的骑士就不可能身披闪闪盔甲,救出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少女,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

他还说:“只要我们想一想中世纪欧洲,我们眼前便出现身穿盔甲,手持沉重长矛和骑在马背上的骑士。然而,如果没有马镫,他们是不会那么神气的。因为没有马镫,负担如此沉重的骑手势必很容易跌下马来。中国人发明了马镫,使西方有可能出现中世纪的骑士,并赐予我们一个骑士制度的时代。”

即单侧“马镫”之后,属于东晋时期的“双镫”实物又在河南、辽宁等多地陆续出土。由此证明,“双马镫”,是此时重装骑兵得以出现的基础性条件。

(殷墟出土带有兵器的车舆)

至晚在商代,马匹,已经用来作战。但直至春秋,马匹参战都是用来拉车,即所谓“战车千乘”云云。

殷墟出土了商代战车。西周东周亦有战车出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孔《疏》云:“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

这大约是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被看作是“头条新闻”载于史册的原因。

也可知,赵武灵王很可能是从西域游牧民族学来骑术而在中土的“首倡”之人。

听苏秦的口气,六国时期的“单骑”已经不少了。可总体上,似乎连最有条件的秦国,马匹仍然“稀缺”。秦始皇陵俑坑出土有骑兵俑和陶战马,但数量相对“步兵”少了很多,而且主要还是“战车”形态。


(秦始皇陵兵俑和战马俑)

汉代,有了“骑兵”这一独立“兵种”。

显然,当时还没有“马镫”。这有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汉代骑俑为证,可参见题图。

西汉的骑兵,装备很“简陋”,不仅没有“马镫”,也没有高鞍桥的马鞍,到了东汉才有。西汉骑兵的远射兵器,以弓矢为主,也使用弩,但因为没有“马镫”,使不上力,所以配备不了强弩。《汉书·韩延寿传》有这方面记述。

西汉,主要与匈奴作战。一开始,优势的天平倾向于敌方一侧。

不过,从晁错开始,就极其认真地按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研究制定不同的作战方略。至武帝一代,就基本完成了从车骑并用到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而且,“将帅奋勇,三军用命”,创造了不少典型战例。


(杨泓先生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汉代骑兵复原示意图)

元朔元年至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28-前119年的十年里,西汉与匈奴有过若干次重大战役。双方参战的骑兵,常常接近20万骑。此时,西汉已有能力一次集结10万骑兵,元狩四年,随军参战的军马就多达14万匹。而且,此时的汉军骑兵,已具备了远程战略性奔袭的能力,可以实施大规模骑兵集团机动作战。

此时,仍有战车参战,但已仅作为营地保障、后勤运输等使用了。

骑兵成为汉军主力,从格斗兵器来说,主要以长戟为主,其次是矛(或铩)及刀盾,远射兵器便于骑马作战的较轻便的弓和弩。


(北朝重装骑兵俑)

前面说到,汉朝极重视战法研究。以下战例,可大致看出汉军的“骑步协同”的多种战法。

元朔二年(元前121年),李广率4千骑兵与4万匈奴骑兵相遇,李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采用“圜阵外向”的临战队形,充分发挥远射兵器特别是步兵强弩之威力,成功抵抗了两天,终于等来援兵而解围。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段熲(jiong)领兵与先零等族作战,逢于义山,“熲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熲驰骑于旁,突而击之,虏众大溃”。(见《后汉书·段熲传》)


(魏晋执“矟”骑兵壁画)

至西晋,发明了“马镫”。东晋,“双镫”和高鞍普遍适用。再至南北朝,骑兵包括战马大都身披重铠了。此时。骑兵的主要格斗武器,也改为了“马矟(shuo)”。魏晋时,已有“矟”这种骑兵兵器,但广泛使用,是在南北朝。同时,骑兵的远射兵器,也改为了强弓强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骑兵   汉军   西晋   作战   马背   汉朝   马匹   匈奴   西汉   战车   兵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