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何物?-读史札记四则

· 这是第529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2k+ ·

· 李工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情为何物?

无意为文而文自工的司马光,一生专注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创作,别无二志。司马光用情还特别专一,是历史上极少不纳妾的士大夫。

司马光婚后,其妻长期不能生育,就暗中替他找了美貌女子恭候书房,意图明显。哪知打扮妖娆的女子一句随性的问话,“尚书是什么书?”就被司马光把她遣走,并说:“尚书是官职,而非书名。”

中国古代有很多爱情诗词。宋代诗人刘过写过一首《醉太平》,其中就有“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的名句。不过,情远非男女之情,也是人与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互相之间的感情,以及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

例如,三国时代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就饱含深情,文釆华美,寓意绵长,后人传诵不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追随刘备21个年头,字里行间可以体味到他和刘备之间,确实存在着真情厚谊。

说到“情为何物”或情谊关系,我又想起金元和北宋对峙的年代,大宋朝曾有一位少年俊才,名叫元好问。

公元1190年,元好问诞生于山西忻州一个文人家庭。他出生时,上面已有三个哥哥,他排行老四。他叔叔家却无男丁。按照当地风俗,这个小四孩儿应该过继给叔叔作为继子。

叔叔知书达理,对元好问视之己出,精心培育,于是他三岁就能认识1000多个生字,五岁习诗,七岁写诗,十岁便写过100多首诗词。他16岁(虚岁)离开家乡,徒步赶赴省城并州(太原)参加科举府试,行进途中看见一个猎人用弓箭射向天空中的一对大雁,其中一只大雁中箭而死。

按通常规律,另一只大雁应该仓皇逃窜,以保活命。然而另一只大雁反而折过头来,围绕地下那只死雁哀号不已,飞翔数圈之后,一头扎在地上坠地而亡。

这一惨烈景象被元好问看得仔细,他在汾河岸上挖了一个洞穴,把两只死雁埋了进去,垒石为记,号曰雁丘,并写出了传世之作《雁丘词》。

《雁丘词》词牌叫《摸魚儿》,双调116个字,分上下两片。

上片是这样写的: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情为何物?生死相许。天上飞翔的这对大雁,把“情”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永远不能忘记身份

自古以来,月有阴晴圆缺,人分三六九等。

唐朝有个名叫祝汉贞的人,原是朝中掌管女子乐队者,对乐理见常,但平素善于见机行事,能千方百计甚至忍辱负重地取悦皇上,经常逗得皇上心花怒放。他忘记自己原是民间一艺人,实属卑微之徒,却以为有一技之长,且生就伶牙俐齿,有时便在皇帝面前议论国事,终于惹怒了皇上,被无情地流放至边远地带充军。

《资治通鉴》有如下叙述:

“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ji),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优伶,泛指古代的演艺从业人员,优为男,伶为女。史料记载:“如伶官之盛,莫过于唐。”

但是优伶们地位卑贱,唐朝之所以设教坊养优伶,是专门供帝王后妃及他们的子孙后代开心“戏笑”的。祝汉贞因“滑稽敏给”而得到皇上一时宠爱,并非是器重他的才艺和人品。而祝汉贞则忘了身份,出言不慎,犯了朝廷大忌,加之其儿子犯法被杖打致死,父子同命相连,其结局可怜可悲!

当政者和老百姓的距离

所谓言出法随,一言九鼎,这是封建帝王的标志。武则天也不例外,相传她信奉佛教,为证明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屠杀畜禽及捕捞鱼虾,美其名曰:养生。

《资治通鉴》有如是记载:

“(长寿二年)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釆魚虾。饿死者甚众。”(卷二百五十)

武则天因为个人信仰,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酿成大量底层百姓饿死。这就是帝王信仰和老百姓之间遥远的距离。

武则天手下的左膀右臂、文武百官甚至地方官吏和老百姓的距离也去之甚远。他们在女皇面前纷纷发誓以身作则,背地里却换着手法享用大鱼大肉。比如朝中有个叫娄师德的御史中丞,平素养尊处优,终日花天酒地,“禁屠令”后,他一天也不能忍受,便佯诉陕西民情不稳,请求到那儿替陛下视察,解决问题。

此人明知江淮地域遭遇旱灾,多有百姓饥饿而死,他却不到那儿视察,反而要到无灾无患的富饶长安装什么洋蒜,献什么殷勤,而武则天竟然准奏。

娄师德驾到陕西后,首赴万年县,地方官以为他洗尘为由摆上丰盛的筵宴。当他看到香味四溢的红烧肉上案时,装出清廉厉声发问:“皇上不是下旨严禁杀生吗?你们这里怎么用猪肉做菜呢?”

地方官赶紧用早已准备好的理由解释:“昨晚一头野狼跑进老百姓家里,把他们的猪给咬死了。这家百姓对您崇拜至极,特意将(大肉)送来孝敬!”

娄师德含首动箸,大家大快朵颐。

接着又上了一大盆红烧羊肉。

这一回,万年县令主动解释道:“昨晚那头大野狼不但咬死了人家的猪,还咬死了一只羊,正好那家主人也送来孝敬大人。”

压桌奉上的是一条清蒸鲤鱼。县令上前谄媚说:“这还是昨晩那头野狼,顺带把那家养的鲤鱼也咬死啦。”

至此,娄师德再也无法容忍,破口大骂:“你这蠢才,连个瞎话也不会编,连傻子都知道狼不能下水,怎能咬死鲤鱼?难道你不会说是水獭咬死鱼了吗?”

这样的故事流传久远,可能是文人杜撰,但老百姓却深信不疑。

何处寻觅鲁仲连?

战国时的齐国有一位谋士名叫鲁仲连,12岁即以“救急不救援”立论,把齐国著名辩士田巴驳斥得哑口无言,令自以为是的田巴发誓终生“不谈”(不再与人辩论)。

鲁仲连还曾三辩孟尝君。他口才超群,谈锋机警,善于阐发卓异不凡的谋略,却终生无意为官,保持高风亮节,生活于平民百姓之中。

有关鲁仲连拒封辞爵的事迹,《资治通鉴》有如下两段记叙:

“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士,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也!”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卷五·周纪五·赧王下)

“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欲爵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卷六·秦记一·秦孝文王元年)

前者是说赵国丞相平原君因鲁仲连对赵有功,欲封他官爵,多次派使者说明来意,鲁仲连始终不肯接受。后来平原君又赠他千金祝其长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士人所看重的,是能为世人排解忧患、解答疑难、解除纷乱,而无所求取,更不能获取不义之财。假若求取回报,那是商人干的事啊!

不仅如此,鲁仲连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再见他。

后者是说齐国大将田单收复聊城回来后,向齐王汇报时提到鲁仲连,对他大加称赞,说他智足多谋,为收复失地立下大功。齐王据此就要加封鲁仲连官爵。

鲁仲连知道后,立即逃往海上隐藏起来,并说:“我与其为了富贵而屈从于人,宁愿看轻世俗而过自己顺心遂意的生活!

鲁仲连视官爵、金钱轻于鸿毛,可嘉可敬。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先帝   优伶   官爵   齐国   资治通鉴   师德   大雁   札记   皇上   平原   老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