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公孙瓒这个人,凡修霸道功法者,必不可狂吞猛进,当徐徐图之

公孙瓒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人设其实是很讨喜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帅哥,还特别能打。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其实才更符合小说《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的人设。

但公孙瓒的命运结局却没有任何意外地奔向了凄惨悲哀。他兵败自焚后,首级被袁绍割下,送给曹操当礼物了。

手握幽、代雄兵,割据东北金角,按道理公孙瓒的人生是不应该活成这副模样的。性格决定命运,内因决定外因,公孙瓒之所以沦落到此般田地,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他自身上去找原因的。

先上结论:公孙瓒这个人就是典型的“顶级的硬件配置,不入流的软件驱动”,他的性格过于简单粗暴,脾气大但手段跟不上,见识短但态度却牛得不行。属于不怕事但也不能平事的那一类型的人,

不要觉得这样评价他是在故作语出惊人,把他一生的行为逻辑仔细深刻地梳理一遍,大家会轻而易举地发现这并没有一丝冤枉他的成分在里面。所以,那些喜欢他的朋友,羡慕他可以耍耍帅就行了,千万不要去学他的行事思想和行为逻辑。

崛起

公孙瓚是辽西令支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迁安人,史载他家世二千石,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二千石高官子弟。

这件外衣是不是看上去挺华丽的?但是公孙瓒的命没有这么好,虽然出生是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他沾上了一副难以摆脱的原生枷锁,那就是他的身份问题。他和袁绍一样,都是丫鬟生的。母亲是奴婢,你作为儿子,其实也就是一个待遇稍微好点的奴才而已。

为啥丫鬟生的孩子就不能被家族视为自己的正常孩子呢?核心利益保护的问题。如果你把你和丫鬟生的孩子也当作正常的孩子来对待,保证你的家里会鸡犬不宁、各种事故会防不胜防。首先你和你正妻以及她背后的家族就感情破裂了,那个时候的婚姻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纯粹,基本上就一种利益结合,你跟别人生出一堆孩子来瓜分你正妻和她的孩子、家族的利益,她能和你好吗?其次一个家族的核心资源是有限的,每个多一个孩子就要摊薄一份,若丫鬟生的孩子也能参与家族核心资源分配,不要想,类似的“野孩子”会越来越多,最后大家都得不到极好的培养和传承,要不了多久,这个家族就完蛋了。还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要是丫鬟生的孩子也能享受正常权益,那围绕丫鬟和她的孩子的血案是层出不穷的……

同样是私生子,袁绍为什么比公孙瓒要光鲜亮丽一些,那是因为袁绍的大爷膝下无子,袁绍过继给他大爷当亲儿子了,他是他大爷那一脉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了。

出身豪门的公孙瓒从小过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美满,未来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前途似锦。

等到公孙瓒长成一个翩翩少年时,老天为了宣示它的公平,赐予了公孙瓒一副上等的容貌,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帅哥,而且声若洪钟,脑瓜子也挺灵活的。

公孙瓒步入职场时,只是一个郡小吏,属于跑腿打杂没有编制的那一种协议工。

当上天把你打落底层时,唯有奋发向上,你别无选择。公孙瓒在日常工作中,既勤奋又机灵、既严谨又清晰,一个顶几个,关键还能出效果。

后来,公孙瓒的领导侯太守觉得公孙瓒这个小伙非常棒,于是便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他。都说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公孙瓒娶了太守的女儿,这下总会柳暗花明了吧?哪有这么容易,估计侯太守那闺女大概率也不是嫡出。那个时代,高门大族的嫡出闺女都是用来豪门联姻的稀缺资源,是不大可能下嫁给公孙瓒这种出身低贱的小伙的,哪怕你是一个棒小伙。社会的潜规则就是,一个出身低贱的棒小伙往往是干不过一个出身富贵的正常人的。

公孙瓒后来到涿郡卢植那里去求学,实际上也就是想给自己镀上一点点金边,原生身份就这样了,婚姻出路也走不通了,只能靠社会包装了。

这种拜入名士门下的求学在当时还是很有效果的,公孙瓒毕业不久,就被推荐去当计吏了。计吏就是地方派往中央递账本的官员。

后来,公孙瓒的上司刘太守犯事了,被捕后,押往洛阳受审。公孙瓒不离不弃,扮成侍卒一路相随。

刘太守后被判发配日南郡(今越南),公孙瓒依然决定要忠心侍主。在北芒山祭祀先人的时候,他动情地说:“昔为人子,今为人臣,此去不知生死,在此和先人告个别!”类似于忠孝难两全的意思。

结果走到半路上,刘太守被平反赦免了。

领导东山再起了,一直誓死追随的公孙瓒也开始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了。这个回报是顶级的,就刘太守给了他一个举孝廉的名额。举孝廉和举茂才,这在讲东汉的时候都讲过,这是东汉官场进入高级公务员的唯二途径。

拿到这张原本跟他无缘的宝贵官场入场券后,公孙瓒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长史是干啥的呢?协助太守掌兵的,是一个实权军事岗。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公孙瓒才算是真正地崛起了,因为自此之后,他生活和工作的圈子和平台不一样了。以前他不管怎么弄,也就是一个吏,甚至永远都只能是吏。但现在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了,还是一个有实权的官。

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汉末时由于豪族、士族的逐步演化和升级,门第之见已经相当牢固了,牢固得已经有点让人绝望了。寒门难出贵子,那真不是打击大家,那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像公孙瓒这样家世好、长得好、能力好的三好青年,仅仅因为他妈是一个丫鬟,几乎就断送了他所有的人生希望了,家族的名号、财产、仕途等看起来很美的东西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不是公孙瓒极其幸运地烧对了冷灶,公孙瓒真的很难有出头之日。

是不是觉得真相往往让人感觉很心酸?别这么容易多愁善感,慢慢习惯吧。因为在汉末这个时代,至少还能偶尔出现一两个像公孙瓒这样豁出去可以博得成功的幸运者,等到了两晋时期,除了你不要命地去搞武装反叛,正常情况下,你怎么去烧冷灶、抱大腿,都很难从底层跃升到上层社会了。

信与不信,这一部分就说到这里吧。真正给底层人重燃希望的曙光是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度问世了。真正让底层人跃升更容易了是两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术问世后,因为知识成本大大降低了。

暴走

从政掌权这跟修炼武功一样的,其实比较讲究早期的筑基的。权力和地位的爆发式获取对于那些没有根基、没有底蕴的人来说,往往是弊大于利的。毫无武学根基,突然被人贯入六十年内功,一般都会走火入魔甚至丧失性命的。

公孙瓒在他当上辽东属国长史那一刻开始,就慢慢地走火入魔了。因为之前的那些年,他过得太不甘、太憋屈了,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所以他一旦有了机会和平台,他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证明自己,用绝对掌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这是人性不受控制的潜规律,越是底层出身的人越容易走向极端。别的不多说,大家把自己身边的暴发户剖析一下就知道了。

公孙瓒所在的辽东属国地处东汉边境,经常要与乌桓、鲜卑这帮少数民族干仗。公孙瓒为干出成绩、干出风格,逐渐选拔出了自己的核心军官团,以善射之士数十人、全都骑白马,组建了“白马义从”。类似于今天的特战队。

公孙瓒和他的“白马义从”在边境的壮举和传说很多。

比如有一次,他带着数十骑出巡,突然碰到了数百鲜卑骑兵。公孙瓚先是退入边塞空亭,随后学背水一战的那一套,喊话道:“亭子周围啥也没有,守无可守,要么死,要么战,大家自己选吧!”然后带队杀出,公孙瓒手持两刃矛杀伤数十人,成功冲出了鲜卑包围圈,自此名震边陲。

这里介绍一下两刃矛这种兵器,就是类似于长枪的东西,但它两头都有枪头。这玩意,你武艺不高是不能随便去动它的,一不小心,要么伤到了自己,要么伤到战马。但你枪法娴熟,这玩意也相当好使,毕竟两头都可以杀敌,效果加倍。后世,颁布《杀胡令》霸王再世的冉闵也是用这种兵器。

后来(185年),凉州叛乱,朝廷命令猛男公孙瓒带领三千辽西乌桓突骑前去支援车骑将军张温,也就是董卓开始崛起的那一次。

结果公孙瓒一行到了蓟城时,部队就发生叛乱,原因就是军费出了问题,乌桓人不干了,没钱谁给你们卖命?

这帮乌桓人后来被前中山相张纯和前泰山太守张举成功策反了,他们调转枪口开始进攻公孙瓒等人和幽州方向。

抓住空子策反了这三千人的领导乌桓大人丘力居,乌桓骑兵不仅不跟公孙瓒混了反而调头打他来了。

这次事件后来越闹越大,而一向嫌麻烦的汉灵帝,干脆直接把幽州打包交给了汉室宗亲刘虞。你以前不是干过幽州刺史吗?听说还“威信素著,恩积北方”,那你就干幽州牧吧,幽州的一切都承包给你了,以后别来麻烦我了。

刘虞到了蓟城后,马上剿抚并用,对那些参与闹事的少数民族表示既往不咎,大家赶快给我消停下来。对张举、张纯等匪首进行了悬赏通缉。

效果立竿见影,因为刘虞在少数民族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比较厚道的好领导,大家都愿意给面子,纷纷放下武器,做回良民。张纯等人也很快被杀,余众降散。

这边刘虞刚一走马上任就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动乱,另一边猛男公孙瓒则一直在非常苦逼地跟少数民族进行刀刀见血的火拼。

先前公孙瓒被乌桓人摆了一道,心里就怨恨不止,在张纯一路入寇的过程中,他一直都保持着满级火力输出,曾在辽东属国石门山大败张纯等人。但公孙瓒早已怨恨太深,他不把这帮招惹他的人赶尽杀绝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他贸然追击,最后被乌桓人围于辽西管子城。

孤城、孤军,坚持了两百多天,猛男也难为无米之炊,粮尽的公孙瓒最后只好分兵突围,率军远走柳城。途中,战死、冻死、饿死、病死的将士高达十之五六。

后来,等到公孙瓒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张纯等人已然伏诛,搞半天,自己在外面打了半天原来就是打了个寂寞,还不如大领导刘虞放几个嘴炮好使。

这种情况又让公孙瓒心理极度不平衡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最看不起你们读书人这种虚头巴脑的套路,动嘴能解决问题吗?要解决问题必须得动枪!不是我的火力压制,你说话能好使吗?

情绪失衡的公孙瓒开始在行为上暴走了。乌桓首领丘力居遣使来与刘虞和谈时,公孙瓒居然直接派人把乌桓使者给做掉了。和谈个屁,有我公孙瓒在,你们就别想和谈,老子还没打过瘾呢。

刘虞不愧是个厚道人,并没有追究公孙瓒的责任,而是诏拜公孙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复兼领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而且解散了各地武装,只留了公孙瓒率步骑万人驻扎右北平。

刘虞这个决策其实很有讲究的:对你公孙瓒,我不计较你的过失。只留你的兵权是充分认可你的工作能力,给你封侯是对你差点死辽东的革命补偿。希望你能心里有点逼数,以后稍微收敛点。对乌桓等少数民族,我都把各地武装解散了,说明我不想和你们继续打仗了,大家都好好过日子吧。如果你们要是敢不老实,还有跟你们苦大仇深的公孙瓒在呢,好好想想吧。

但是,北方的公孙瓒其实和南方的孙坚差不多,一只东北猛虎、一只江东猛虎,都是那种只看重自己面子,却从来不懂得照顾别人面子的人。谁对他们好,他们不一定会感恩;谁要是招惹了他们,他们一定要弄死别人才肯放手。

公孙瓒遗忘了刘虞的仁厚,铭记了他和乌桓人的仇恨。但凡被他发现了乌桓人的行踪,史载“瓚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啥意思?骂骂咧咧地找仇人报仇的意思。

在公孙瓒的人生信念中,他反正是乌桓人杠上了,不把乌桓人杀光他绝不下战场。谁过来劝架、拉架或者阻止他、反对他,那都是他公孙瓒的敌人。

在公孙瓒日久年深的极端对待下,乌桓等北方少数民族一度搞日常射箭训练时,都是用公孙瓒的模型作为靶子。可见彼此之间的仇恨之深。

后来,还是乌桓等人主动让步了,咱惹不起躲得起,跟你公孙瓒这样没完没了的亡命之徒死磕,没啥意义。所以只要一听说有公孙瓒在的地方,他们就不去。只要听说公孙瓒来了,他们马上就跑。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公孙瓒挺热血的、挺爷们的?男人不就是应该有这股阳刚之气吗?不就是应该这样爱憎分明吗?如果大家这么想,那等大家当家做主的时候,多给大家配几个公孙瓒这样的下属或者孩子,大家就知道是什么感受了。

打仗并不是简单的拼杀,它是需要巨额的财物支撑的,日费千金,那是毫不为过的。你公孙瓒不服就干、快意恩仇的背后,得有多少人为你的痛快买单?

汉末的经济形势本来就不好,民生本来就很艰难,农民起义因此此起彼伏。幽州也本来就经济不发达,还要经常性安置从青州、徐州方向大量涌入的流民,不安置他们就没法维护治安秩序。可想而知,公孙瓒大杀四方的背后,幽州牧刘虞的内心有多苦逼?

刘虞治理幽州的总体思想是:要建设不要兵火,要买卖不要杀害。他本人也天性节约,朴素待人,他积极发展经济、开荒拓土、推进贸易,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幽州百姓有条活路,不要走上极端造反。

结果公孙瓒没事就喊打喊杀、誓灭乌桓!刘虞心里能没有火吗?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你以为幽州每年的军费开支到处捡的到?都是幽州百姓一口一口省出来的,即便这样,过去每年还需要冀州、青州挤出两亿钱来支援。现在都是州牧承包制了,朝廷不管了,冀州、青州也不会支援幽州了。你公孙瓒要是真能耐,你能做到不花钱去战斗吗?想当初,那3000乌桓雇佣兵不就是因为钱的问题而翻脸的吗?关键你特么脾气还特别大,一不如意就无组织无纪律。

因此,在公孙瓒一路暴走的情况下,他和刘虞两个人的决裂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后来袁绍干了一件事情,也算是暂时缓冲了两人的矛盾。这件事就是袁绍和韩馥想拥立刘虞为帝,刘虞坚决拒绝后,袁绍又怂恿公孙瓒和他共同去攻打冀州。

但因果报应,屡试不爽,一直暴走的公孙瓒很快也要迎接他的人生终点了,因为一直都在大力输出,你总会精疲力尽吧,总会遇到比你更强悍的对手吧?

消亡

公孙瓒在接受袁绍共取冀州的邀请后,以“借道讨伐董卓”的名义顺利进军了冀州。

但是,就在公孙瓒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前方传来消息,韩馥让位给了袁绍,冀州全部归袁绍了。这让公孙瓒离奇地愤怒,袁绍,你个大骗子,不是你约我攻取冀州的吗?敢情是叫我过来看你吃独食的?这个账必须好好跟你算一算。

而且之前公孙瓒还派了弟弟公孙越带着千余骑兵去和袁术结盟了,在袁绍派会稽周家为豫州刺史袭夺孙坚的大本营阳城时,袁术就派遣了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去帮孙坚,结果公孙越中流矢而死。这笔账也得算到袁绍头上。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公孙瓒马上出军屯磐河,上书陈述袁绍的十项大罪,跟袁绍正式开战。

此时的袁绍刚刚拿下冀州,根基不稳。冀州各地一听北方战狼公孙瓒要和袁绍开干了,纷纷表示不看好袁绍,很多都背叛袁绍,站队到公孙瓒一方了。比如常山赵子龙就是这个时候投奔公孙瓒的。

大家不看好袁绍,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你袁绍取冀州的姿势不太雅观,很多人还是看不起你的;二、袁绍刚上任的三把火烧得过于厉害了,各种逼着要钱(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三、公孙瓒的战绩摆在那里,你袁绍还是个军事小白,你不可能打得过公孙瓒的。

其实不光大家看衰袁绍,袁绍自己也对自己没信心。对于公孙瓒一边臭骂他一边要打他,他还第一时间把所佩的勃海太守印绶送给了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借此来讨好公孙瓒。哪知道,公孙范一到渤海郡,就马上组织当地武装来帮他哥哥打袁绍来了。

另外,刘虞对公孙瓒这次的大手笔也不反对了,因为他是皇室宗亲,通过之前的接触已经明显发现袁绍有不臣之心,这种渣渣就该有人收拾他。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利好形势都倒向了公孙瓒。信心百倍的公孙瓒开始得意忘形了,他竟然牛到自署将帅为刺史的地步了,他命部下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这简直把自己当成天下之主了,要知道你的领导刘虞都没这权力,也没这勇气咯。

袁绍讨好公孙瓒无效后,被迫和公孙瓒在界桥开战。这一战很精彩,也充分体现了,袁绍真是那个时代全方位无死角的大才,到时候有专文来介绍这一战,这里直接上结果。结果就是:公孙瓒这只久经沙场的猛虎被第一次真正意义领军作战的袁绍给以弱胜强了。

公孙瓒吃了败仗,背后的蝴蝶效应就开始暴露出来了。你公孙瓒各种军事行动本来就很败家了,现在吃了败仗是不是要补充兵源、装备、物资,这还是需要钱。刘虞那里又不是开银行的,够你没完没了地索取吗?于是公孙瓒只能到处抢,你官军变匪徒,社会秩序就乱了,经济就更乏力了,刘虞就更没法当好幽州这个家了……

总而言之,搞到最后,刘虞实在受不了了,感觉不把公孙瓒这个祸害除掉,幽州就永无宁日。于是,起兵十万来剿灭公孙瓒。但搞管理、搞建设,你刘虞是专业,论打仗、搞破坏,我公孙瓒才是专业的,刘虞是真打不过公孙瓒,最后全家被公孙瓒所擒。

一向做事就要做绝的公孙瓒最后不讲一丁点感情和规矩,逼着汉献帝的使者丁训把刘虞全家都给杀了,还把刘虞的首级送往京城去显摆。

众人心中都一杆称,人家刘虞这样的领导是真不错了,你公孙瓒就这样以下犯上杀人家全家,谁特么能允许你这种人留在这世界上逍遥快活?一时间,很多刘虞的旧部联合起来,包括恨公孙瓒恨的牙痒痒的乌桓人等,集体攻击公孙瓒。

公孙瓒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后,节节败退,最后龟缩在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

关键是越到后面,公孙瓒越变得神神叨叨了。不光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就连部下被包围了,向他求救他都置之不理,还用歪理邪说解释道,要是每个人被围困了我都去救,那以后不都等着我去救他们了,就没有人会卖命打仗了。你要想到的是,你今天不救别人,别人明天会救你吗?

没过多久,袁绍在招降公孙瓒不成功后,派兵包围了公孙瓒,并截取了公孙瓒的情报,假装成援军,把公孙瓒骗出城来,给了他最后一击。

连战连败的公孙瓒自感气数已尽,引火自焚。城破之后,袁绍将其斩首示众。公孙瓒这只猛虎被袁绍这个武松彻底打死了。

关于公孙瓒这个人,不想做过多的点评,因为他总体上是跟孙坚类似的人,甚至还略有不如。大家要想看对他的点评,去参考孙坚的评价就可以了。

最后,只想和大家聊一个生活道理。其实像公孙瓒这样的人,他的命运几乎是早已注定的。为啥呢?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底层,他要想往上爬,就得学一些威力巨大的功法,而威力巨大的功法往往反噬力也越强、隐患越多,越不能暴走,暴走就会走火入魔、爆体而亡。

所以,我们看少林寺的武学为什么和佛学分不开呢?因为武学在增加我们的搏击技能时,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心中的暴戾之气,如果不能及时用博大精深、静水流深的佛学去化解那些暴戾之气,最后就会积少成多成为心魔。少林七十二绝技,每一种绝技背后要依靠相应的高深佛法来化解戾气,道理就在这。

我们当下教育孩子、反思自己时,其实也应该特别注意,不要逼着一路狂奔、随时暴走,要走一段路后就停下来平复气息和情绪、总结经验和教训、纠正错误和不足。如果大家都像公孙瓒这样,凡事都要做到极致,其实是不对的,把事做绝了,大家都没有余地了,迟早都是个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公孙   冀州   辽东   太守   猛虎   乌桓   幽州   刺史   功法   丫鬟   霸道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