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中叶,非洲人口总共损失达1亿以上,弱小部族濒于灭绝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积约3023万平方公里。1982年,全洲人口为4.99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45.86亿人的10.9%。历史上的非洲人口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经历了极其曲折的发展过程。

十六世纪前的非洲人口

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非洲大陆的土著居民主要有南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人,刚果盆地的俾格米人和西非的尼格罗人。大约在七、八千年以前,高加索人种从西南亚经由苏伊士和曼德海峡进入北非和东北非。

蒙古人种从印度尼西亚横渡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上述主要种族的不断接触、混合和融合,衍生出许多不同的亚种族。

六千多年以前,北非和东北非地区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是当时非洲人口最繁盛的地区,同南欧、西南亚、南亚和东亚一起,形成了当时地球上唯一的人口稠密带。而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则地旷人稀。

后来,随着非洲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逐渐加强和人口不断南移,撇哈拉以南地区逐步得到发展,人口日渐增多。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非洲人口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增长。但在十六世纪前的一千多年内,由于以撒哈拉沙漠为界的南北两大地区社会政治环境的差异,其人口发展态势也截然不同。

北非地区因屡遭来自欧亚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冲击,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先后遭到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和十字军的军事征服,尤其是在十四世纪中期,欧洲鼠疫蔓延到北非。

致使整个北非地区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自公元十一世纪起,北非人口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据联合国估计。

北非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数量之比,由公元1000年的1:2下降到1200年的1:3,到十五世纪初,再降至1:4。其中,埃及人口从公元1000年的2000多万猛降到1500年的约400万。

同期,撒哈拉以南广大地区曾先后涌现了许多盛极一时的大小王国和帝国。在这些王国或帝国所辖领地的中心地区,发展起不少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商业城镇。

早期到过那里的欧洲人认为,有些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堪与中世纪的米兰、佛罗伦萨相媲美。

促使这一时期撒哈拉以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很多,除社会比较安定外,同铁器的广泛使用有着很大关系。

到十五世纪时,非洲大陆除了生活在赤道丛林中的俾格米人和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布须曼人仍处在石器时代外。

其余民族相继完成了向铁器时代的过渡。铁器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非洲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部分地区从原始的采集一狩猎社会经济形态转变为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尤其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大片荒地被开垦,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范围迅速扩展,物质生活资料来源日益丰富,为人口较快地增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据联合国估计,到十六世纪前夕,整个非洲大陆人口已达6000万左右,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4%。

人口增长较快时期

引起这一时期非洲人口较快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十六世纪前后,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少地区,如现今的坦桑尼亚、乌干达、马拉维和津巴布韦等国境内,出现了灌溉农业。

土地供养人口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十六世纪初非洲从新大陆引进了适应性强、单产高的玉米、木薯等粮食作物新品种,使非洲人民的食物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这一切都刺激了非洲人口的增殖。

据认为,十六世纪下半叶,班图人渡过赞比西河、萨比河和林波波河不断向南部非洲推进,以及十七世纪初西非伊博人在地理区域上的大扩展,都是因人口压力所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西方殖民者早在十五世纪中叶就踏上了非洲大陆,但在最初的一个多世纪内,他们主要醉心于非洲的黄金和象牙,贩卖奴隶尚处于次要地位,因而,这一时期输出的奴隶为数很少,对非洲人口发展影响甚微。

在这期间,北非地区继鼠疫流行之后,又遭土耳其人的军事征讨,人口仍在下降。但因这一地区人口占全非总人口的比重不大,所以,这一阶段非洲人口增长总的来说是比较快的。

到十七世纪中叶,非洲人口已达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8%,在各大洲中,仅次于亚洲。对此,国外意见比较一致。

人口增长停滞时期

从十七世纪中叶起,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增长开始加快了步伐,而非洲的历史却进入了奴隶贸易的高峰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非洲人口发展状况,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意见。

尽管国际上对这一阶段非洲人口发展状况的看法还有分歧,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公认在此二百年间,非洲人日增长率是处于停滞或下降的状态。

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奴隶贸易以及由此而不断加剧的部族战争。非洲的奴隶贸易以1441年首批奴隶运抵里斯本为开端,到奴隶贸易在非洲的实际终止,其间经历了四百多年。

土地面积约占非洲大陆三分之一、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的整个黑非洲被卷入到这场空前浩劫中去,其中又以西非地区为甚。奴隶贩子在猎捕奴隶过程中手段极其残忍,他们所到之处,把青壮年抓走,余下的老幼病残者则被统统杀光。

当时非洲不少弱小部族因此灭绝或濒于灭绝。与此同时,奴隶贸易大大加剧了非洲各部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那些势力强大的国家和部族,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不断向弱小的国家和部族发动进攻。

依靠掳掠奴隶和劫夺其他战利品来维持其经济生活,其结果导致这一地区长期陷于战乱之中,严重遏制了人口的增长。奴隶贸易究竟使非洲损失了多少人口?对此众说纷纭,各种估计数相差悬殊,从最低的800万到最高的2亿不等。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由非洲输往美洲的活奴隶数大约在1500—2000万之间。其实,纯输出的奴隶数只不过占所损失的人口总数很少一部分,加上运输途中被折磨而死的和在猎捕过程中被杀害的人数,实际要多得多。如果再考虑到输出的奴隶几乎全是青壮年。

因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比例严重失调而引起的间接人口损失,总数就非常惊人了。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认为,整个奴隶贸易时期,非洲人口总共损失达1亿以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口恢复增长时期

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非洲除了东非沿海地区仍有少量奴隶买卖外,奴隶贸易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告终止。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各国开始对非洲进行全面的入侵和瓜分。

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殖民征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对非洲人口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非洲人口呈现出回升的趋势。不过,各地区人口发展很不平衡:北非和南部非洲人口增长迅速,其他地区有的处于缓慢复苏,有的则继续下降。

北非地区因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较早地接受了现代医学科学的成果,在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加之没有受到奴隶贸易的影响,人口经过长期持续下降后,从十九世纪初起,人口增长重又恢复活力。

总人口从1800年的1100万猛增到1900年的2700万,占全非总人口的比重由1750年的9.4%上升为20.3%。其中,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十九世纪下半时以来,由于引进了长年灌溉技术。

优质长绒棉打入世界市场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埃及经济空前繁荣,人口由1800年的约300万增加到1900年的1000万,在一个世纪内增加了两倍多。

中非地区的地理位置居于大西洋奴隶贸易线和印度洋奴隶贸易线之间,受到来自东西两面猎奴武装的夹击,奴隶贸易持续时间最长。

加上本来这一地区人口就相对稀少;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浩劫,元气伤尽,直至本世纪初,人口增长仍无起色,其中扎伊尔人口还在继续下降。

东非是这一时期人口出现普遍下降的唯一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奴隶贸易活动结束最晚,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才完全停止;第二,帝国主义列强对东非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残酷镇压。

例如,对于1905年坦噶尼喀人民发动的著名的马及马及(MajiMaji)起义,双手沾满中国义和团鲜血的德国刽子手冯·特罗塔实行野蛮的焦土政策,使整个德属东非的南部地区化为一片废墟,估计有50万人死亡;第三,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这期间,东非自然灾害频仍,其中特大自然灾害就发生了三、四起。例如,十九世纪末,该地区爆发了牛瘟,90%以上的牛死去,造成数十万牧民死亡;接着又遇特大旱灾。

再加上天花流行,整个东非地区赤地千里,仅肯尼亚和坦噶尼喀两国死亡人数就分别达30余万和70余万,约占当时两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和六分之一。

前后历时达二十年之久,仅乌干达一国就有20万人死于此病,占该国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由此,肯尼亚、坦噶尼喀和乌干达等国,人口仍在普遍下降。如肯尼亚人口从1902年的约400万下降到1911年的约300万。

结语

南部非洲各国人口增长性质同北非有所不同,主要是以机械增长为主。例如,因东非地区大批灾民流入马拉维和赞比亚,致使两国人口急剧增加,但就人口自然增长率而言,还是比较低的。南非的情况更为突出。由于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中期,这里相继发现了钻石和黄金,

大批欧洲人蜂拥而至,仅十九世纪下半叶,移居南非的欧洲人口就增加了50万。二十世纪初,殖民当局又从印度招募了一批筑路工和种植园契约工进入南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就长期居留下来。

参考文献

①〔苏〕德·伊·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②〔苏〕阿·伊·戈祖洛夫:《世界人口普查》,商务印书馆;

③〔苏〕T。M。。莫伊谢娃:《南非共和国经济地理概况》,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非洲   东非   北非   撒哈拉   人口   世纪   部族   弱小   奴隶   时期   地区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