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魏晋名士对孝道的反思

文案|水生烟客

编辑|水生烟客


前言

先秦儒学中的“孝”与“道思”,囊括了“孝心”与“孝道”两个层面。

汉代强调忠孝一说,将孝道从政治性上加以改变,使得孝顺的含义逐渐淡化。

尤其是汉代末期,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孝顺,而没有实质上的孝顺,所以才会有了“父别家”这种奇怪的现象。

“儒道合一”的大环境中,魏晋士人对于孝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对汉朝孝道只注重礼节,忽略孝之情的现象进行了反思。

以此看来,魏晋名士反省孝道的想法,与魏晋儒家和道家融合的想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

一、“情”与“礼”在先秦孔子“孝”观中的关系

孝顺的思想,对先祖的尊敬和崇拜,从殷商时代开始,先祖与“上帝”融为一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灵,他们通过牺牲来获得先祖对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庇护。

这样的孝顺,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崇拜的意义。

在战国时代,政权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国”合二为一的宗法制度被打破,大国之间的争斗引发了社会的混乱。

而作为宗法制度和宗教的“孝道”,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对周孝道思想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

他们第一次清除了殷周孝礼中的鬼神迷信和祖先崇拜,并着重指出孝道是建立在人类精神感情基础上的一种伦理责任。

孔子不否定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与孝顺有关,但他认为孝顺应该源于人伦之爱和道德之义,他认为孝顺是一种对养育之恩的本能反应。

孔子在谈论孝道的时候,虽然承认了孝心的重要,但是他并没有沉迷于感情,而是认为应该用礼仪来修饰、调节和节制自己的感情。

但先秦道家,却明显地拒绝了这种形式上的仪式,认为“孝道”才是天下大乱的根源,否定了“孝道”的存在。

他们认为孝道是人为创造的,并不足以显示仁者的孝道,反而限制了他们真正的感情。

“处丧以悼,不问其礼。”庄子也重视丧礼中的哀伤,他拒绝一切特殊的仪式,认为只有摒弃了一切的仪式,才能让人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总而言之,道教把“孝敬”与“礼”分开,认为“孝敬”是一种违反人的天性的行为,希求摆脱“礼敬”的约束,以“孝敬”为己任。

到了汉代,出于封建统一的要求,统治者也十分重地视孝德的普及与运用。

所以,孝的理念逐渐扩展到了政治、宗教、社团等广阔的范围。

不仅仅是个人的血脉和个人的美德,更是社团的道德的标准,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宁,强调的是“忠”与“孝”的统一,将“孝”置于“人”的基础之上。

西汉成书《孝经》就是这一时期孝心系统化、理性化的结晶,《孝经》明确指出:

“夫孝,先于父母,后于君主,后于个人。”

强烈主张把“孝道”作为“治民”的一种“教化”,把“孝道”与“忠君”相联系,构成了“孝道”的理论体系。

魏晋时期的文人们,在儒道交融背景下,对孝道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儒道两家形成一种和谐的社团精神的同时,文人们的孝心也吸取了先秦儒学和道家分中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在对待孝心与孝道的方式上。

第一,他们重视先秦儒学和道家所给予的肯定与尊重的孝心,把孝心放在与亲人之间的血脉关系之上,强调对父母的孝心。

其次,他对“孝道”的态度,时而肯定,时而推崇,时而贬低,这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所决定的。

二、正始贤人:重孝道

曹、魏两国的乱世中,社稷局势时而紧张,时而松懈。

此时读书人对孝义的看法,因时代而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读书人对于孝的看法上。

曹魏时代,读书人对于孝道的思考,呈现出了一种重视孝心,逐渐将孝心与孝道并列的趋势。

正始派的大学者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儒学和道家的结合。

一刻,崇尚自然的文人们,从对国家的压力和对国家的苛求中解了开来,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个性和情感上。

儒道两教的社会思潮,影响了读书人对“孝道”的看法,本文选取了何晏与王弼论述“孝道”的两位哲人,作为读书人对“孝道”的看法。

何晏在注释《论语》时,对“孝道”的观法颇多。

何晏认为,孝顺是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他说道:

“父亲的本性,是发自内心的。”

三年不肯守孝,何晏骂他不仁。

何晏说过,首先是孝顺父母,其次是孝顺长辈。

这和孔、曾子等先秦儒生的观法,大同小异,皆重孝顺父母之道,若仅以养育为生,便与饲养狗马,并无二致。

何晏又说到了丧事,他认为圣人制定丧事,是为了符合人性,君之家,丧事必断,不能有锦衣玉食。

先哲之所以规定三年一次的丧礼,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遵守这个规定。

何晏相信,这是“儿女之恩,父母之恩,无以为报”。

对于先哲来说,三年一次的丧礼,就是为了克制他的悲伤情绪,免得他破坏了自己的本性,以自己的死亡来伤害生命。

何晏也坚持要“毁不灭性”,对此,王谦曾经解释道:

“虽然葬礼主哀,但孝顺之人,却不能因悲伤而毁灭自己的性,所以才能达到最大的悲伤,然后才能停止。”

这一点正合儒学的大义,若所有孝顺之人都是“哀以灭性”,以死换生,将祠堂毁于一人身上,那岂不是成了一个没有后代的大罪过。

那么,儒学所提倡的君臣之情,将如何延续下去?

至于孝,何晏继承了孔子关于孝为仁的思想,用孝来教育仁,用仁来教育道,把仁和孝作为德和教化的基础。

“人若能为父母和兄弟服务,则仁道才能为父母服务。”

何晏亦未脱离汉朝以“孝顺”为核心的模式,把“孝顺”运用到治国上,认为若能把“孝顺”运用于家族,便可使国家安泰,把“孝顺”和“治国”融为一体。

何晏的“孝”道,不仅反映了儒家传统的“孝道”,同时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比如“礼”的起源,就是为了表达对儿子无限的思念。

在礼节的基础上,对孝道的特殊重视,更有其形意义,让人们认识到孝心是孝道的根本,又通过礼仪的节俭,合理地表达出孝心。

而不是因为感情而毁了礼仪,从而让孝心的感情与礼仪的完美相合,与孝心的原意相吻合。

王弼“年少而聪慧,十八九岁,好老成持重,善辩”。

“孝”的观念方面,王弼则表现出了“重自然,重感情”的一面。

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过,父子之间的感情,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旦孝顺变成了一种崇高的德,人们就很容易忘记了这份感情。

因为这份感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来自于表面的礼节和虚伪的言行,所以抛弃虚荣,回归本性,并不是什么难事,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佐以长者为本,继承了他父亲对礼的看法,认为与其提倡“孝顺”,不如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那时人们都知道,父亲慈母,子孝,各自安好,就像是“鱼儿在江和湖里都会忘记”一样。

王弼赞老子“舍己为人,以复孝道”,认为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种行动法。

后来,王弼又把“孝心”解释成“自然亲爱”,强调“孝心”,这是孝道本源的一种回归。

竹林中人,都是生活于曹魏与司马两家政治势力最激烈的时候,那时候,名门正派已完全失去了应有的风度。

竹林中的名流,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人格。

他们崇尚“超越名教,顺其自然”抛弃了传统的名教,抛弃了忠臣的身份,注重了个体的精神上的独立,以及情感上的自由表现。

这一刀,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对自己儿子的孝心上。

阮籍在丧事中的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因为他母亲去世时的悲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丧事中的失态。

他在这种行为中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孝顺之心,他无视了“毁不灭性”,也无视了死亡和伤害生命的道理,只意表现出失去母亲的痛苦。

很多讲究礼仪的人都会在葬礼上尽职尽责,但论感情,却没有什么法比得上阮籍对亲人的思念。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阮籍是多么重视于孝道,其次,阮籍在丧事上有违礼仪,有惊世骇俗之举。

阮姓修士根本不在乎什么礼仪,就跟老庄一样,毫不客气地攻击着那些传统的礼仪。

他认为,“圣人”所倡导的“礼”,才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可是,“圣人”所倡导的“礼”,却总是一意孤行,而不去改变,这就大错特错了。

“圣人之“法”,不过是消灭强盗,消灭强盗,杀戮,死亡,在他们眼中,却是一种“美”,走的是“不容易”之路,岂不是太过分了?

“以济世为己任”的阮籍,已经不相信也不依靠这种虚假的道德规范,而是从道教盛行已久的文化中发出了自己的思想。

从儒家传统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反对做法是不合常理的,但道家重视亲情的天然感情,提倡亲情的自由表现。

所以从道家的观点来看,阮籍在葬礼上表现出来的诚恳孝顺是毋庸置疑的。

嵇康推崇庄子,与阮籍并驾齐驱,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讨论“孝道”,而是在广义的意义上,讨论了“六经”:

“从本质上来说,六经是以被引诱为主要内容,人性是以被欲望所支配。抑制,就是违背自己的意愿,顺从,就是自然而然。然而,天道的获得,并不是从六道中来的;一切的根本,都是不能违背爱情的礼法。”

他首先否定了传统儒门文人入门的重要途径,认为六经中的对错善恶的规定,实际上是压制了人性。

人性本来就是一种天性,无论习六经,还是遵从礼法,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性。

仁,义,礼,智都源于虚伪,都是为了追逐名利而产生的,这些都是完全脱离了人类本性的真实。

结语

魏晋文人在汉代孝道中,对孝之情与礼之态度的分裂和独占的行为法提出了异议。

他们不断地尝试着如何将孝与情合起来,以礼为进,以求将孝回归到情与礼并重的良性状态。

故而,正始者何燕与王弼都扬了父母的孝道,力图改善汉末实行“孝道”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竹林名流在名门正派的崩塌激昂中,反对以孝为本,这是道教思想继承与发展的直接结果。

两晋文人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孝道”与“孝心”融合在一起,最终化解了两者间的矛盾,将“孝道”回归到正途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孝道   王弼   丧事   名士   儒学   先秦   孝心   魏晋   道家   礼仪   父母   感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