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丹顶鹤为何会成为祥瑞?从艺术作品中得到答案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神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高度抽象的神鸟形象,在汉画像石中鹤的形象多达28幅,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天有四时,王有四方”。

人与神之间通过“云门”沟通。《山海经》记载:“昆仑之虚,其下多玉。有鸟焉,其状如乌而有翼,名曰凤皇。”汉画像石中的鹤形象均表现出对祥瑞和升仙的向往和追求,也有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

汉代画像石上鹤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它展现了汉代社会的繁华与强盛、社会生活的富足与多彩、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在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代及以前的鹤形象

鹤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神兽,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的鹤形象已不再是早期的单纯神话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最早的鹤形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使应龙伐崇。崇之至,见其所不能制也,因骑其上而与之俱。欲追之,则无所及也,欲呼之,则闻于天上。黄帝乃下天女曰皇后……是始登于天”。这里描述的就是黄帝派遣应龙在云中截住崇军的情况。

《列子》记载的这种神仙世界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但并未成体系。鹤形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后逐渐向世俗生活方向发展,人们对其逐渐产生了崇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鹤形象有了一定认识:

“鹤为仙禽之长”、“灵兽也”、“百鸟之长”、“能晓人意”、“食草木之实而长其命”、“游于泽畔,不饮羽而飞”。

到了汉代时,人们对鹤形象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东汉时期人们对鹤形象又有了进一步了解,认为鹤是“百鸟之长”、“仁禽也”。到了魏晋时期鹤形象更是受到推崇,《晋书·符坚传》记载:

“太祖闻之曰:‘鹤有百鸟之长,当为天下王。’因遣使求之。寻则死于道中,遂葬之。”

从以上对鹤形象的记载不难看出汉代时人们对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它是一种道德高尚、博学多才的神鸟,能够知人善任、懂人性、明事理;它是一种百鸟之长,它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气质;

它是一种仁禽,能够食草木而长其命;它是一种长寿的鸟,可以活到八百岁;它是一种祥瑞鸟;可见在汉代时对鹤形象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

在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不仅仅体现出了它作为祥瑞鸟的特性和长寿的特点,也展现出了汉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们通过在画像上雕刻鹤形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很多种类不同的鹤形象:有鹤型、双头鹤型等;在东汉时期鹤形象又出现了以下几种:

汉画像石中鹤图像的分类和分区

《汉书·五行志》记载:“凤之德,柔而不害,凤之志,高而不危。……玄鸟坠卵,是生汉家。”

汉画像石中的鹤形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祥瑞和升仙的象征;另一种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两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但是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山海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有翼,其名曰凤皇。”凤皇是一种神鸟,在上古神话中凤凰是一种神鸟,它与龙一样,都是上天之鸟。凤是吉祥、长寿、美丽、尊贵的象征。在汉代社会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表现在各种神话传说和器物上。

鹤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的数量较多,但具体到每一幅鹤图像则又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汉代社会文化的差异,这些不同区域的汉画像石鹤图像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区:

第一区为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和四川;第二区为安徽、陕西、山西和四川;第三区为安徽、浙江和上海;第四区为广西和江西。

在这四个分区中,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南阳地区和许昌地区;湖北地区的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最少,主要集中在荆州地区和襄阳地区;

湖南地区的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最少,主要集中在岳阳、常德等地;安徽地区的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合肥和滁州一带。

祥瑞与升仙的象征:《礼记·礼运》记载: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之事,合于礼则可,不合于礼则不可。”

饮食作为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礼仪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饮食活动中的礼仪规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汉画像石中的鹤形象表现出了这样一种观念:饮食礼仪规范与礼制密切相关。因此在汉画像石中的鹤图像常被赋予祥瑞和升仙的象征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地区是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最多的区域,而南阳地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南阳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盛产汉画石,因此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鹤图像数量也是最多的。

在这些汉画像石中,鹤图像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鹤作为主体形象,另一类则是以鹿作为主体形象。这两种类型的鹤图像在南阳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些汉画像石中,鹤形象被描绘得体态优美、飘逸洒脱,给人以仙气十足的感觉。

而鹿形象则给人以朴实、可爱之感。这两种鹤图像的结合使汉画像石中表现出了祥瑞与升仙的象征意义。对于这种象征意义而言,鹤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祥瑞与升仙并重、相互结合和谐统一的象征模式。

汉画像石中鹤图像的成因及形象演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中期,这一阶段的鹤形象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祥瑞和升仙,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

第二个阶段是从汉代中期至汉代末期,这一阶段的鹤形象逐渐多样化,除祥瑞和升仙外还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映射。

第三个阶段是从汉画像石中所出现的鹤形象来看,这一阶段的鹤形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紧密,并且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简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鹤在汉代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好愿望和向往的折射。具体表现为:第一,现实生活中对升天和长寿之物的渴望;第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投射。

现实生活中对升天和长寿之物的渴望:

在汉代社会,人们对升天和长寿的渴望是较为明显的。《太平经》云:

“神仙者,天帝之子,居西方,善为丹药,服之可以升仙。”

汉代时期神仙思想极为盛行,《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璞传》云:

“自有黄帝以来,未有至今而不传者也。”

《抱朴子》中记载了不少关于神仙的事迹:

“黄帝始登昆仑,穷奇之精,得道于蓬莱之山;遇大仙于瑶池之上。升天而去,此为东方海上之仙山。”

《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仙人的事迹:“张道陵作天师像于青城山,至则有老翁曰:‘先生在否?’道陵因问所求之事。老翁曰:‘今有鹤在此,将往东方。’道陵因问所求之事。老翁曰:‘欲往东土,求仙人长生之道也。’”

汉画像石中的鹤形象也反映了人们对升天和长寿之物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则主要体现在对长生之物的追求上。因此在汉画像石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仙鹤形象来表现这种升天和长寿的愿望。

如江苏徐州汉墓、山东巨野汉代画像石墓中都出现了仙鹤形象。我们在这些画像石上可以看到仙鹤的三种姿态: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投射:

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商品交换活动频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由于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地位,人们对其形象和寓意也更加重视。这一时期对鹤的装饰更为流行,鹤形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

在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加紧密,这与当时人们对生活中美好愿望和向往的投射有关。

首先,东汉时期人们普遍追求长寿“鹤寿千年”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古老传说,古人认为鹤具有长寿的特性。另外,从《西京杂记》中可以看出,汉代人对长生之物十分向往。这两方面因素使得人们对鹤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和幻想。

其次,东汉时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社会上商品交换活动频繁,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都有了较高要求。

因此在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不仅象征着长寿之物和升仙之物,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还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好愿望和向往的投射。

笔者观点

从鹤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汉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其社会制度、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的人们崇尚长生不死,这也是鹤形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汉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它经历了秦的统一、汉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动荡、隋唐盛世后走向衰亡。在汉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长生不死充满了向往,鹤形象以其特有的特征表达了人们对升仙和永恒的追求。

在汉代画像石中鹤形象从多个方面展现出汉代社会生活的富足与多彩、人们对升仙和永恒的追求,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汉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郭璞注.穆天子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祥瑞   时期   南阳   长寿   丹顶鹤   两汉   汉代   黄帝   美好生活   图像   形象   答案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