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的悲惨结局,折射了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一大转变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一共出现了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在这样的朝廷中,汉人臣子往往很难有一番作为。

但,凡事总有例外。

清代名臣张廷玉以忠诚勤勉、清正睿智著称,历经三朝,深得君恩。

只可惜,张廷玉生不逢时,在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作为臣子,他与皇帝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其实更像是主仆。

尽管张廷玉一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历经三朝鞠躬尽瘁,年逾古稀仍在朝中为国尽忠,但是只要皇帝对他起了疑心,往日的功勋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合家顶戴内廷尽职,三朝老臣鞠躬尽瘁

张廷玉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张氏家族,张家人世代读书从仕,能人辈出,后来因为有张廷玉祖孙三代先后入内廷为官,更是让张家有了“合家顶戴”的美谈。

清朝顺治年间,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应童子试,康熙年间正式入朝为官,这位张英便是“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因他挥笔写下“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便多了一条青史留名的小巷子。

张英在朝为官时,深得康熙帝的器重,时常伴驾左右。

身为臣子,无论是民生疾苦还是治国安邦,凡康熙帝所问,张英知无不言,言必有理。

而且张英生性温和有礼,从不因身居高位而沾沾自喜,始终保持谦卑,连康熙帝都不由得赞他“有古大臣风”。

张廷玉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幼勤奋读书,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当值,先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勤勤恳恳,尽忠职守。

在康熙一朝,皇帝对张廷玉的器重相比他的父亲张英,虽是稍逊一筹,但凭借自身的才华,他还是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康熙六十年,张廷玉奉旨赴山东主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一案。

通过此案,张廷玉不仅让康熙看到了他的才华,也让即将上位的新帝注意到了他。

新帝雍正继位后,张廷玉迅速跻身于股肱之臣的行列,雍正元年张廷玉便升任了礼部尚书,同时受命为太子太保,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待到雍正七年,为方便处理用兵西北的军机要务,雍正帝着手设立军机房,也就是后来的军机处,颇得圣心的张廷玉就是军机处初设时的第一批成员。

《清史稿》中也记载“军机处初设,职制者皆张廷玉所定”,可见雍正帝对张廷玉的倚重和信任。

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得到雍正的重用绝非偶然,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官”,张廷玉需要根据皇帝口授的大意,“伏地成书”,随即交给皇帝御览,这样的工作内容对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张廷玉非常出色地胜任了这一角色。

即使每日需要根据皇帝的口述拟数十次谕旨,但他数十年间从未有过半点儿差池,可见其能力出众。

雍正十三年,操劳一生的雍正帝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将江山与新帝托付于张廷玉等顾命大臣。

至此,张廷玉的地位再一次提升,在雍正皇帝的遗诏里,他是来日配享太庙的重臣。

张氏一族在朝为官清廉正直,无论是康熙时期的张英,还是后来历经三朝的张廷玉,亦或是遵父亲命,让探花于天下寒士的张若霭,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身为人臣的张廷玉已然做到了鞠躬尽瘁,为朝廷尽忠职守,历经三朝不改初心,尽心竭力辅佐君王。

一朝不慎触怒龙颜,荣归故里终成妄念

在乾隆继位初期,也曾对一众臣子以礼相待,但是渐渐地,以礼相待变成了颐指气使,动辄斥骂,但是对待张廷玉这位三朝老臣,乾隆还是保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乾隆十四年,面对已经年近八旬的老臣张廷玉,乾隆起了恻隐之心。

此时的张廷玉若没有人搀扶,已经无法正常走路了,牙齿也几乎掉光了。

借着乾隆皇帝关心自己身体的机会,张廷玉详细禀明了自己已然老迈,希望能够辞官归老,安享晚年的愿望,乾隆当时未置可否,只让张廷玉先行离去。

但是,他并不想就这样轻松地放过这位老臣。

于是他下了一道谕旨,让张廷玉自行选择是否退休。

若是张廷玉此时能够揣摩出皇帝的意思,向皇帝陈情自己虽然已经老迈,但是仍像犬马依恋主人般不舍得离皇帝而去,愿意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可惜身体病弱,时日无多,或许他真的有机会衣锦还乡,安度晚年。

可惜,此时的张廷玉已经不复当年的精明,见皇帝终于肯让自己退休养老,大喜过望,立即上表谢恩,表示来年春天便要回乡。

然而,这看在乾隆皇帝眼中便是对自己毫无君臣情谊。

但为君者还是有一定气度的,乾隆皇帝还是恩准张廷玉以“原官致仕”,并且赏赐了诸多珍宝器物。

至此,张廷玉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三朝元老,荣归故里,名垂青史,然而接下来他的一个错误决定直接颠覆了自己的结局。

张廷玉见皇帝的谕旨中并未提及自己配享太庙一事,内心不安,不知道皇帝是否会实现先帝对自己配享太庙的许诺,便勉力支撑自己进宫,跪在皇帝面前,“免冠呜咽,请一辞以为券”。

这看在乾隆眼中就是这位老臣不信任自己,但还是给了张廷玉一道谕旨,明确了配享太庙的荣誉,只要第二日张廷玉进宫谢恩,一切便尘埃落定了。

可是八十多岁的老人经过前一日的一番折腾,第二日便累到无法起身了,只得让儿子代自己到宫门叩首谢恩,不想却因此触怒龙颜。

乾隆帝勃然大怒,下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旨意还未传到张府,收到消息的张廷玉便又做了一个错误决定,强撑着身体到宫中叩头请罪。

如此一来,原本的礼数错误升级为了朋党问题。

不过,念在张廷玉是三朝老臣,而且请罪态度谦卑,乾隆便没有继续追究他的罪责。

此时,张廷玉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如若再有过失,莫要说配享太庙,就是荣归故里也是妄想了。

配享之荣一朝梦碎,收缴抄家命悬一线

乾隆十五年春,张廷玉在战战兢兢地熬过了几个月后,终于盼到了春天,若能在此时顺利返乡,或许也不会有后来的厄运了。

就在张廷玉满怀期待准备回乡养老之际,皇长子骤然离世,作为昔日的老师,朝廷的重臣,张廷玉不得不将自己的返乡计划向后推迟。

尽管他已经按照朝廷礼制在皇长子丧礼结束之后才向皇帝请辞,仍然没能躲过皇帝降下的怒火。

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乾隆不能允许自己臣子在此时全无悲痛之意,任何人在此时此刻都必须与皇帝感同身受,尤其是张廷玉这位皇长子昔日的老师,更应该体会到他的痛苦。

可惜的是张廷玉急于结束这担惊受怕的日子,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提出了请求,彻底激怒了皇帝。

这一次,盛怒中的皇帝对这位老臣的宽容已经消耗殆尽了。

乾隆直接下旨斥责张廷玉,并且将历代配享太庙的臣子罗列了一份清单给张廷玉,让他自己来评判,他是否有这个资格受配享之荣。

八十多岁的老臣经过几番惊吓,饱受羞辱只得向乾隆回禀自己年迈昏聩、不自量力,经皇帝一番提点才发现自己于社稷无功,不配享此殊荣,请求皇帝治罪,废除自己的配享之荣。

最终,这位三朝老臣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配享之荣化为了乌有,与此同时他失去的不仅仅是配享太庙的尊荣,还有皇帝的信任以及他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个被皇帝厌弃的老臣,不管昔日如何风光,从他被皇帝从身边推开的那一刻开始,在其他人眼中就已经是一枚弃子了。

一个被皇帝厌弃的老臣返乡养老,自然没有了荣归故里的资格,只剩下血脉相连的子侄辈肯将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迎回老宅。

但是厄运并未就此终结,不等他稍作喘息,噩耗便再度传来,这一次是昔日张廷玉举荐的官员,同时也是他亲家的四川学政朱荃“匿丧赶考”犯下了大错。

这一次张廷玉可谓是受了“池鱼之灾”,朱荃的错误让乾隆帝再一次想起来张廷玉,怒斥张廷玉与如此小人联姻是何居心,随后下旨收回自康熙朝以来对张廷玉的所有赏赐。

乾隆皇帝派人借收缴御赐之物的机会,大肆抄家,试图寻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张廷玉对皇帝不忠,心怀不满,虽然已经返乡养老,仍与朝中大臣勾结包藏祸心。

幸好张廷玉为官清廉正直,平时恪尽职守,并未有过任何不妥的举动,三朝老人的谨慎让他侥幸逃过一劫。

君安臣乐昨日黄花,晚景凄凉君王一念

张廷玉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虽无大功,但是也没有大过,他所有的过,不过是晚年昏聩不再擅长揣度君心罢了。

他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兢兢业业地恪守臣子本分,却不想最后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一生为之奋斗的“配享太庙”最后在唾手可得之际化为了泡影。

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终于还是没有机会安享晚年,昔日的张府门庭若市,如今的老宅门可罗雀。

在凄凉中挣扎了五年后,这位老人终于满怀遗憾地闭上了双眼,即使在他走后皇帝再度许他配享太庙,但他终究是没有机会在有生之年享受这份荣光了。

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里,这位饱读诗书的老人不知道是否后悔过,是后悔晚年不曾及时发现已经与皇帝离心,还是后悔急于荣归故里失了分寸。

或许他也曾感慨过自己生不逢时吧,作为一个汉人,他饱读诗书,他读到过唐太宗于魏征的君臣一心,读到过宋仁宗的“仁宗盛治”,从史籍中见万千儒家学子与君王惺惺相惜、君安臣乐。

张廷玉自己或许也曾短暂地实现过这样的理想,但是在清朝,这个满族人建立起来的王朝里,作为汉人他必须小心谨慎。

即使在满人入关以后就在学习汉人的文化,但是在官场之上,满人的地位还是远远凌驾在汉人之上的,他能取得这样的地位实属不易。

如果说在以往的许多朝代大臣和皇帝是君臣关系,那在清朝,大臣和皇帝之间则更像是主仆关系。

就以宋朝为例,文臣以“死谏”为荣,为了向皇帝谏言,包拯甚至把唾沫都喷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这在清朝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张廷玉作为清朝的大臣,即使他满腹经纶,他的工作也仅仅是根据皇帝的圣意,引经据典,草拟出一份谕旨文稿供皇帝御览,作为大学士,他更像是一个秘书。

皇帝不需要他的建议,军国大事都由皇帝圣心独裁,他只是负责帮皇帝润色辞藻的助手,他的一切荣耀皇帝可以恩赐于他,也可以在一朝夺去。

他是荣耀万千的三朝老臣,是先帝亲封的顾命大臣,皇帝金口玉言赐予配享之荣,也可以由皇帝收回去,他没有资格辩驳。

在康熙一朝,张廷玉是深受皇帝信任、来日可期的年轻臣子;在雍正一朝,张廷玉是皇帝金口玉言许诺配享太庙的顾命大臣;而到了乾隆一朝,张廷玉的处境却越发的艰难。

配享太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晚景凄凉的重要原因,他曾看着这份殊荣近在眼前,也曾看着自己因这份殊荣受尽折辱。

最终,他凄凉离世,他的君王却又把这份殊荣恩赐给了他。

与其说是君臣之义,不如说最后,乾隆皇帝是以主人的姿态,赐予忠仆最后一份哀荣。

参考文献

吴兴毛 清代的三朝元老张廷玉

张宏杰 威福无常:乾隆玩张廷玉于股掌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雍正   乾隆   谕旨   荣归故里   太庙   老臣   臣子   大臣   悲惨   康熙   皇帝   结局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