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决定闭关锁国和法国大革命有何关系?

闭关锁国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因为这个词曾给中国带来了百年的屈辱历史。许多人也因此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嗤之以鼻,认为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政策,让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但是实际上,在清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与世界仍有着十分频繁的交流。

从四口通商到广州十三行

实际上,我们今天虽然说清朝闭关锁国,那也只是中后期的政策。清朝前期虽然同样封闭,但与世界仍然有着诸多的联系。明朝盛行的海禁政策也与之相同。

所谓海禁,其实并不是完全的“片板不得下海”,而是指所有下海行为都必须在官府的监视下完成,比如远航不得超过一定年限,不让上岸时不准入籍。

闭关锁国这个概念在清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后经历了数个帝王、意义十分复杂的一次政治措施。在清朝康熙年间,全国设立四个可以对外通商的海关,分别是闽粤江浙。

四大通商海关对外交易与交流都十分的频繁,达成的交易额也十分庞大,更重要的是有许多西方传教士也从这里入关到中国进行传教与外交活动。

而到了乾隆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沿海的控制,进一步稳定自身统治,乾隆皇帝于1757年废除除了广州之外的其他诸海关,从此以后广州十三行就成了中国唯一的合法海关,中国与全世界的贸易都汇聚在这里。

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同样为清朝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至于广州十三行有“天子南库”的称号。

那么废除其他三个关口,只留广州十三行是不是闭关锁国的代表事件呢?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广州十三行的贸易依然十分发达,但是不代表废除三大海关对贸易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个“最大容量”的概念,不管广州十三行的贸易有多发达,不管这里来往客商洋商有多少,广州十三行的最大容量摆在这里,再发达的贸易也无法超过这个容量,这就使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受到了限制。

再加上海运路线等因素,废除三大关口,只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交流的门户其实对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能不能说这个时间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彻底的闭关锁国了呢?

若是我们这样讲的话,就未免会有失偏颇。因为闭关锁国不仅重在闭关,也重在锁国。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交流仍然没有断绝,虽然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交流却没有断绝,许多外来使团同中国依然保持联系。若没有交流联系,又怎么会有乾隆帝对外国使团说“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不需与外国互通有无。”这样的经典桥段呢?

而实际上,闭关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要抠字眼的话,毕竟广州十三行还存在着,并且这里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政治干扰,基本上对外保持着正常贸易行为。

从西方来的使团

既然清朝对外国的交流与贸易没有断绝,那么双方之间互派使团是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举动,尤其是对于当时已经建立了近现代外交制度的西方国家来讲,向清朝派遣使团,争取清朝的贸易影响力等是一件十分重要事情。

早在康熙的时候,中国与法国之间就有着官方的交流。这种交流并不能说是国家之间的外交行动,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产生近代国家外交理念。因此这次交流也仅仅只能局限在是一次官方的交流。

康熙时期清朝同法国的交流并不少见,甚至有说法说路易十四派出的使团替康熙治好了疟疾。而远在西欧的路易十四也宣告自己已经建立了“巴黎-北京”的轴心。这些史实都能够说明当时的清朝与西方有着较为频繁的交流。

受其祖父影响,乾隆对法国人也有着不错的好感。面对路易十五向中国派出的使团,乾隆帝予以了高规格的接待,甚至预备以长期在华居住的法国人钱德明为主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建立正式的外交。

当然,这次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此时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皇室被推翻了,皇帝本人也被砍了头。不过,这都是后话。

除了法国人之外,乾隆帝还在1753年的时候接见了葡萄牙人使团。诸多史实都能证明清朝虽然一直有着封闭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隔绝对外的经济贸易和交流往来。尤其是几位皇帝,更不能说对西洋一概不知,事实相反,乾隆帝对西洋的物件还十分感兴趣,尤其是西洋的手表、怀表、眼镜等物。

法国大革命对东方的影响

前文说到,1789年法国爆发了一次全国性的大革命,法国皇室被赶下台,就连皇帝路易十六也在1793年被推上了断头台。

那么这个消息又是如何被远在万里之外的乾隆帝得知的呢?

其实前文已经说到,清朝虽然实行了封闭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隔绝对外的交流贸易。因此这个消息很可能是通过贸易往来,从法国跨越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驶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了遥远的东方,传进了乾隆皇帝的耳中。

也因为法国大革命,清朝本来的派钱德明使团出使法国的计划也落空了。

法国大革命放在我们今天来看,当然是一件反抗封建暴政、建立民主共和的典范,但是在乾隆帝看来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了。在乾隆帝的眼中,这就是暴民滋事,如果任由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那么势必会对自己乃至整个爱新觉罗氏的统治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要知道,明清时期的白莲教十分盛行,而白莲教又主要靠蛊惑下层百姓在各地起义。

基于这种现实,乾隆帝敏锐地发现了此时对外交流已经不利于清朝在中国大地的封建统治,作为一名封建皇帝,他必须要站在皇帝的视角来处理问题。

因此,乾隆帝下令限制广州十三行的贸易规模,并且实施了极大的监视。这是在“闭关”行为上的一次更严苛的政治命令。

而在“锁国”一事上,乾隆帝也不含糊。面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即将退休的乾隆帝神经再次绷紧。马戛尔尼是一名老道的殖民家和外交家,曾在俄国为英国签订了一份极符合英国利益的贸易条约,因此乔治三世派遣他来清朝,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扩大英国与清朝之间的贸易。

但是乾隆帝此时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对外抱有好奇心和善意,现在的他只剩下了警惕。因此,不管是出于盲目自大,还是出于什么原因,乾隆帝拒绝了英国此次的贸易请求,而是在返回给英国的国书上留下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这样的话。

当然,乾隆帝决心在事实上闭关锁国肯定是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禁绝中国也出现一次“大革命”,乾隆帝毫不犹豫地限制对外贸易,压缩对外交流空间。

而出于另一个考虑则是,乾隆帝目睹了英国等国家在武器装备上的强大,也目睹了八旗兵的逐渐堕落,为了不使清朝沿海再多出几个澳门,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是当时来看最有作用的政治措施——闭关锁国

总而言之,乾隆帝的是非功过都可以任由后人评说,每一个人对于乾隆帝闭关锁国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之间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毫无交流,相反,中外之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频繁的交流和贸易。

至于法国大革命到底在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其实我们观察史实也是大概知道的。这种影响在民间基本不存在,乾隆帝时期虽然多有民众的起义,但普遍规模不大,大多是由国家内部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下层百姓吃不饱饭所致,再然后就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野心政治家,并没有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共和思想。

但是对于皇帝来讲,这种思想必须要严防死守,不管在民间有无影响,皇帝都要将一切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乾隆帝在他即将退休的时间里,因为这件震惊世界的大革命再次加大了闭关锁国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闭关锁国   路易   乾隆   使团   法国   英国   大革命   广州   清朝   中国   关系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