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春秋强国-姜齐

齐国,周代诸侯国之一,建立于公元前1044年,灭亡于公元前221年,与秦、晋、楚同列为春秋四强国。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因助武王伐纣被周武王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北十公里),疆域位于山东,有代天子征伐诸侯之权。

齐国与其他诸侯国有所不同的是,因大臣篡权,即田氏代齐,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姜齐(或吕齐),第二阶段为田齐。这两个阶段对春秋、战国的影响极为深远,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至今还为人所称道。(ps:因齐国这段历史较长,本篇只讲述第一阶段姜齐时代)

1.“无所不能”的姜子牙

姜子牙垂钓

关于姜子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喜欢看《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师父是元始天尊,曾辅佐武王伐纣,上封神台封各类神仙,可说的上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

然而,历史中的姜子牙就没有那么神乎其技了。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又名望,字子牙。他的祖先曾为四岳(帮助古天子管理四方诸侯的存在),也曾随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后被封在吕地、申地。姜子牙属于被封在吕地一脉的后裔子孙,故而以“吕”为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风光不再,很多子孙渐渐沦为了平民,姜子牙就是其中一员。可是,姜子牙不甘平庸,胸怀大志,刻苦研读兵书战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眼前的时代。

有传闻说,姜子牙早年时曾做过买卖,也曾为商纣王做事,但纣王无道,于是就离开了,开始周游列国了。后来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于湖边钓鱼,遇到了周西伯姬昌,两人一拍即合,姜子牙自此踏上了青云大道。

也有传闻说,姜子牙乃是一个山中隐士(古代时,隐士是一种职业),后来周西伯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散宜生与闳夭得知姜子牙有本事,于是联手请姜子牙出山,解救周西伯,自此君臣相遇。

虽然对于姜子牙的传说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认的,姜子牙曾为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兼谋臣,辅佐武王伐纣定国。

历史中的姜子牙虽没有神仙秘术、符道法宝,但他却精通兵法韬略,隐秘权术。《六韬》一书即为姜子牙所作。

周西伯(即周文王)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讨伐诸国,占据了商朝三分之二的领土。周西伯死后,周武王姬发尊姜子牙为“师尚父”,继续完成其父未竟之事。随后趁商纣王杀比干、囚箕子的时机,准备联合各路诸侯讨伐纣王。

只不过,在临发兵之时,姬发从太庙中求得不好的卦象,本欲暂缓讨伐,姜子牙却在这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不但踩碎了用于占卜的龟壳,而且直言劝谏姬发顺应民心,讨伐纣王。

于是,姬发接受了他的建议,合众诸侯之力发兵攻打纣王。纣王不敌,于鹿台自焚而死。

第二日,姬发对天下宣告纣王的罪行,散鹿台之钱于民众,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修比干墓,放箕子出牢笼,后运回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并修整政务,建立全新时代——西周。这些举动皆与姜子牙脱不开关系,正是姜子牙的才智帮助周朝定鼎天下。

2.太公立国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将营丘之地封给了姜子牙,国号为“齐”,姜子牙称为“太公”。

太公拿到封赏之后,自己也不着急,慢悠悠地前往自己的封地。在去往封地的路上,途经客舍,这时客舍里的人就猜测他不是去封地的,因为去封地没有这么不着急的。这句话恰巧被太公听见了,随后连夜上路,前往了营丘。

太公可能真的要多谢这位“多嘴”之人,因为如果没有他,恐怕齐国立国都很难。当太公刚巧赶到的时候,莱国的兵马已经到了,准备攻打营丘,占为己有。

莱国始封于商朝,又称莱夷,其来源可追溯到颛顼帝,莱国的始祖是颛顼帝的后裔子孙,吴回的第四子。因莱国与营丘距离较近,而商朝刚灭,周朝初立,所以莱国人也趁此机会,抢占营丘,顺道给太公一个“下马威”。

只可惜莱国君主的心愿落空了,太公没用多久就击败了莱国军队,彻底在营丘扎下了根。

先前我们说过太公善用韬略,辅助了文王、武王两代国君,所以治理齐国于他而言,如烹小鲜一般容易。

太公打败了莱国之后,开始以营丘为根据地,进行发展。

在营丘那个地方,原先就聚集了很多东夷土著。东夷民众比较粗犷,崇尚简单,所以太公就因势利导,并没有直接动用复杂的周礼,而是简化礼节。只要不太过违背周礼,他就对民众的行为不强加干涉。他的这一举动,自然赢得当地民众的喜爱,民心很快归附。

民心安定之后,太公着手三种发展,其一为农业,其二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渔盐业,其三开放海岸并与列国通商,鼓励商业发展。

正是太公一系列的政治举措,齐国从一个偏僻小国悄然崛起,正式踏上通往强国的奋发之路。

周公辅政

太公其实在齐国并没有呆很长时间,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周朝做太师,辅佐周天子。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病逝了,其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辅佐政事,正所谓“主少国疑”,很快就爆发了“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之后,对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很是优待,并没有赶尽杀绝,同时还将殷商故地封给了他,以延续商朝的祭祀香火。然而,周武王对其并不放心,于是派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周围立国进行监督。

管叔因为在周武王诸位弟弟中最年长,他认为自己最有资格继承大位,所以对周成王很有怨言,也造谣说周公旦篡改了旨意。这个消息很快就被武庚知晓了,他当时也有复国的心思,于是他就联络管叔三人,举兵进行反叛。

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叛,周公旦感觉有些独木难支,他立即联络召公与太公,说明自己是被冤枉的,并没有篡改旨意,同时请求他们支持自己平叛,辅佐周成王。

两人很快同意,召公随即去了镐京,坐镇后方,稳定朝局,周公旦与太公则开始东征,讨伐叛逆。在太公的辅佐下,东征进行地很顺利,于成王二年,周军东进,直取朝歌。战斗中武庚逃亡,下落不明(疑为死于乱军之中),管叔也随之被杀。随着蔡叔被囚禁起来,三监之乱迅速被平息了下去。

周公旦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于是继续东进,进攻曾依附支持过管叔的国家。他先攻九夷,而后攻伐了奄国,降服了丰国、蒲姑等地,彻底扫清余孽,将三监之乱彻底平定。

在周公东征期间,太公始终辅佐于他,或出谋献策,或稳定朝局,几乎没有时间管理齐国。

乱局平定之后,周成王论功行赏,于是给了太公乃至齐国一个特权,此特权促成齐国成为大国。根据《史记》记载,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周成王给太公的权力很大,东面到大海,西面到黄河,南面到穆陵(现称为穆陵关,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北边至无棣(现为无棣县,归属于滨州市。此地与燕国接壤),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无论是何等诸侯,只要有罪,都可以对其征讨,不用另行请旨。

周成王之所以给太公这个特权,一方面是感谢他的劳苦功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监之乱,他对其他诸侯(包括自己亲戚在内)都起了戒心。他想要借此机会,拉拢太公,同时依仗太公的威望与能力,帮助自己平乱定国。当时的太公可谓三朝老臣(从文王算起),在朝在野素有人望,年轻的周成王急需这股力量的辅佐,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特权成为了齐国后来称霸的契机之一。

太公接旨之后,将营丘定为齐国国都,同时对周天子更是上心,周天子对他也是信任备至,后来甚至托孤给了太公。在太公辅佐下,太子姬钊即位,史称“周康王”。

根据史料记载,太公活了139岁,共辅佐四位周天子。他死后,其子伋即位,史称“丁公”。

3.内乱起于哀公

丁公也像他父亲一样,继续辅佐周康王。他死之后,齐国国君之位到了吕得的手中,史称“乙公”。其实国君之位本不应该传给吕得,而应该属于吕伋的嫡四子吕季。吕季将其让给了弟弟吕得,并且和家人搬离了营丘,去了崔邑。吕季是后来篡国大臣崔杼的先祖。后来吕季与庶兄吕衡共同去了镐京,辅佐周穆王,而吕得则与之呼应,共勤王室。齐国也因为他们辅佐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日渐崇高。

乙公死后,传位给其子慈母,史称“癸公”。癸公死后,传位给其子不辰,史称“哀公”。

周夷王烹杀齐哀公

自太公死后,齐国一直父传子延续了数代,其为政主张基本延续了太公立国时的为政韬略,以至国力日盛,民心渐定。只可惜,自哀公开始,酿下了内乱夺嫡的祸根。

哀公十二年,纪侯向当时的天子周夷王告发,污蔑哀公。周夷王怒而用大鼎烹杀了哀公,改立其弟静为齐国国君,史称“胡公”。

胡公即位之后,为了摆脱原先的束缚,迁都到了薄姑(位于博兴县境内)。然而,令胡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迁都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后不久哀公同母最小的弟弟吕山,伙同自己的党羽以及营丘人,杀死了胡公,并自立为齐国国君,史称“献公”。

献公为防止胡公诸子作乱,于是将国都迁回了营丘,并加以扩建,因东临淄水,因此改名为“临淄”。献公同时将胡公诸子驱逐出齐国。

献公九年,献公去世,将君位传给了其子寿,史称“武公”。武公在位二十六年,后其子无忌即位,史称“厉公”。

厉公正应了他的名字无忌,无所忌讳,在位期间残暴不仁,不得民心。这时被赶出的胡公之子,看到时机,随后联络朝中大臣,返回齐国,并一同攻杀了厉公。可惜的是,厉公虽然死了,胡公之子也战死了,大臣们就改立了厉公之子赤即位,史称“文公”。

文公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诛杀曾经攻杀他父亲的大臣宗亲们,为父报仇,一共杀了七十多人。这场夺嫡才算告一段落。

4.庄僖小霸

春秋早期诸侯分布图

文公十二年卒,其子脱即位,史称“成公”。成公九年卒,其子购即位,史称“庄公”。

齐国到了庄公这一代,才算是真正稳定下来,公室不再发生内乱,国家再次回到了正轨上来。庄公是齐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一共执政了六十四年。

这六十四年间,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恢复国家元气。大家莫要小看了这件事,这件事为后面桓公称霸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在政策上,他一直沿袭先祖太公的方略,大力发展农、工、商,促进渔盐业,简其礼,用人才,稳定民心,国力随之迅速恢复。

正因齐国国富民安,无形间吸引了很大一批自由民投奔齐国。这批自由民来到齐国之后,开垦荒地,努力务农,有手艺者从事百工,大大促进了齐国国力增长。

庄公六十四年,庄公去世,其子禄甫即位,史称“僖公”。

齐僖公画像

僖公即位之后,依旧遵照其父及其先祖的为政韬略,为齐国积蓄实力,同时他还敏锐地察觉到周王室自齐庄公二十四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就已逐渐衰微,无力管控各大诸侯。

他于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实现齐国小霸。

从当时的实力来说,齐国属于大国,但僖公依旧想稳扎稳打,于是他将小霸分为了三步走。

第一步:尊周室

自平王东迁之后,国力日衰,诸侯不宁,朝中同时有权臣把持,欲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这把持朝政的权臣,正是郑武公、郑庄公两父子。郑武公曾帮助平王东迁,故而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周王室执政之官)。后来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既为地方诸侯,又是周王室的卿士。有鉴于此,僖公准备借郑庄公的卿士身份,打通周王室与齐国的这条通道。随后齐国与郑国于石门举行会盟,确认正式结盟关系。后来在郑庄公的引荐下,僖公觐见了周天子,同时向周天子表现出尊王的姿态。

第二步:盟诸侯

有了郑国这一位盟友还远远不够,僖公随之将目光转向了鲁国。于是在僖公十四年,齐国鲁国在艾地正式结盟。此后不久,僖公又将女儿嫁给了鲁桓公为夫人,以彻底巩固齐鲁联盟。

有了郑国与鲁国这两位盟友助阵,僖公开始着手准备多方会盟之事,以实现小霸的目的。当时犬戎为患,僖公于是想借此机会平息诸侯之间的干戈与纷争。因为郑国与宋、卫两国不和,互相攻伐,僖公随即以团结诸侯力量对抗犬戎的名义,先去劝说了盟友国郑国,请郑庄公高抬贵手,放过宋、卫两国。郑庄公同意之后,僖公又去劝宋、卫两国,放下恩怨,一致对外。最后在僖公的主持下,郑国、宋国、卫国结束了互相征战的局面,从而奠定了齐国的小霸地位。

第三步:讨暴逆

成为了小霸之后的僖公,并没有多少得意,而是更加用心地维持得之不易的霸主地位。在当时来说,所谓“暴逆”,一方面指的是不尊王道,不敬天子,另一方面就是犬戎时常叩边为患。

身为霸主对这两件事自然零容忍的态度,如此才能让其他诸侯宾服听从。

僖公十七年,宋国不朝拜天子,郑国欲伐之,随即请了齐国、鲁国作为帮手。当时伐宋的事情还通知了成国、许国,只是两国并没有响应参与。所以伐宋之后,有先后讨伐了不作为的成国、许国。

僖公二十五年,北戎来犯,进攻齐国。僖公为了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邀请郑国联合出兵,讨伐北戎。两国合兵之后,北戎不敌兵败,将领被俘,从而增强各大诸侯对僖公的信赖。

之后不久,各国之间又出现了一些摩擦,其中比较令人头疼的就是鲁国与郑国之间的纠葛,但是在僖公的斡旋之下,虽有所损伤,但都维护住了应有的尊严,自此巩固了齐国的小霸之位。

5.尚武霸道的襄公

齐襄公影视形象

僖公三十三年,卒。其子诸儿即位,史称“襄公”。

从庄公到僖公,一共经营齐国将近百年。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齐国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在对邦交方面,也取得了小霸的骄人成绩,襄公鉴于此,决定沿袭祖父、父亲道路继续走下去,同时向往日的仇人磨刀霍霍。

襄公较他的父亲来说,少了一丝稳重,多了一丝霸道,这也是当时齐国国力所决定的。有了庄公与僖公打下的底子,襄公自然会更随心所欲一些,久而久之造就了他有仇必报且不计后果的性格。

【对待兄弟】襄公元年,他刚一上位就迫不及待降低了昔日“仇人”公孙无知的配置,包括出门所使用的马车,穿着的服饰佩戴以及随从人数等。

公孙无知,姓姜,吕氏,名无知,乃是庄公的孙子,是僖公同母弟弟的孩子,从关系上说,无知是僖公的侄子。庄公死后,僖公上位,僖公很喜欢这位侄子,在僖公三十三年时,给予他太子的待遇。当时襄公正是太子,所以看到僖公如此地对待无知,自然恨不打一处来,所以当他成为国君之后,第一个要报复的就是这位曾经与他争宠的人。

【对待爱情】对于兄弟是这样,对于爱情,襄公也有一番自己的认知。先前我们说过僖公曾将女儿许配给鲁桓公,以求得齐鲁联盟的稳固。那么僖公所嫁之女,正是襄公同父异母的妹妹,名为文姜。

文姜在嫁给鲁桓公之前,就已经与襄公在一起了,但出于邦交与国家的考虑,文姜只能同意父亲僖公的安排,然而她与哥哥襄公却从未真正断绝。

或许也是因为文姜生的极美,所以在襄公四年时,襄公趁着鲁桓公与文姜来齐这个时机,两人再续前缘。后来没过多久,两人之事被鲁桓公发现,鲁桓公斥责文姜,文姜转而告诉了他的哥哥兼情郎襄公。

于是,襄公心生一计,以国君身份宴请鲁桓公,鲁桓公果然赴约,襄公趁机将其灌醉,并派大力士彭生,将已经醉的不省人事的襄公抱上了马车,并将其折断肋骨杀死。这件事自然引发了鲁国上下的不满,决意就此事声讨襄公,襄公为平息众怒,将彭生杀了以做替罪羊。

【对待发小玩伴】襄公四年七月,襄公沿袭父亲的邦交政策,召开会盟,郑国国君郑子亹也被迫参加。郑子亹原先与襄公是少时的玩伴,当时齐国与郑国交好,公子之间必有所往来。郑子亹因此欺负过襄公,这一次两人再见面,让襄公回想起很多不美好的回忆,郑子亹也没有为先前的事进行道歉(估计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于是襄公在会面期间,叫埋伏好的刀斧手将郑子亹杀死了。

【对待仇敌】齐国这些年来,不是忙于立国安民,就是忙于内斗,或是会盟讨伐叛逆,所以真正意义上齐国的仇敌很少,唯有纪国。当年哀公被周天子烹杀,皆因纪侯的谗言,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这种仇恨却始终没有散去。如今齐国强大了,小霸于诸侯之间,也是时候让纪国卫为当年的事付出代价了。

襄公本就有仇必报的人,对于这种百年宿怨更是一刻都等不了,在襄公八年的时候,齐国讨伐纪国,纪国被迫迁都。这时纪国国君纪侯迫于压力,将国家权柄让给了自己的弟弟纪季,自己仓皇出逃他国,自此之后纪国灭亡,纪国领土归齐国所有。

【对待臣子】襄公的霸道除了对弱小的邻国,同时也对自己的大臣。他曾派遣连称与管至父戍守葵丘,原本说好戍守一年就可回到国都,但到了一年,襄公却反悔了,索性不提回都城这件事了,两人认为其不守信用。这件事在两位大臣的心中,彻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襄公如此不计后果的行事风格,也将自身推到了众矢之的。他的有仇必报,自然也激发了仇人的报复。在他诸多的仇人之中,要属公孙无知对他仇恨最大,是襄公的霸道处事将他从云端一下子踹到了谷底,这种骤然跌落与失去宠爱的心情,在公孙无知的心中弥漫开来,他密切留意着“仇人”襄公的一举一动。所以在他得知襄公不守信用地对待连称与管至父时,就第一时间与之取得了联系,并成功说服他们与他一起讨伐襄公。

然而,讨伐君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与毅力,更需要勇气与对时机的精准判断。所以,他们请连称在宫中的堂妹,对襄公进行密切监视,并许给这位堂妹事成之后即为公孙无知夫人的好处。这位连称的堂妹本来在宫中就不受襄公宠信,面对如此好事,自然同意,进而成为了他们三人在襄公宫中的眼线。

襄公十二年十二月,襄公去沛丘打猎,不小心扭伤了脚。当这位堂妹将此事告诉他们三人时,公孙无知认为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出现了,正所谓“趁他病要他命”。于是,公孙无知带领徒众,杀奔了宫中。

对于公孙无知的反叛举动,襄公焉能没有察觉?但公孙无知的速度太快,襄公已来不及调兵抵抗了,这时他准备施展苦肉计,一方面可以拖住公孙无知一些时间,一方面可以趁机隐藏躲避,若幸运或可躲过此劫。他的贴身近侍,平常为他提鞋的茀,在这时自告奋勇,愿意以死报之,为取得公孙无知的信任,随后两人上演了鞭打的戏码,襄公共抽了茀三百鞭,理由是因为茀没有提好鞋,才造成的襄公受伤。

茀被鞭打之后,就被襄公“赶”出了宫。这时茀正巧碰到了公孙无知等人,先通过身上的伤取得无知的信任,而后再顺理成章地抢先进宫并趁机拖延公孙无知。茀进宫之后,先将襄公藏在房门之后,又让人伪装襄公躺在床上,同时集结襄公的死党,准备反抗公孙无知。

因为茀进去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无知害怕有变,当即率众进入宫中,正巧遇到了襄公的死党。这些死党在茀的带领,与公孙无知周旋反抗,但很可惜没有击败公孙无知,最终全都被杀死了。公孙无知乘胜进入内殿,杀死了躺在床上“襄公”,但公孙无知很快就发现这个“襄公”是假的,随后在房门后面发现了真的襄公。襄公最后依旧没有避开一劫,死在了公孙无知等人的手中,也为他的霸道而彪悍的人生画上了并不完美的句号。

公孙无知在连称、管至父等人扶持下,终于继位为君,史称“齐前废公”。

因为公孙无知是靠阴谋抢夺的君位,在朝中本就没有太多的支持者,其中大夫雍廪曾与公孙无知有仇,传闻公孙无知曾虐打过雍廪。雍廪于是趁着公孙无知去雍林玩的机会,率领雍林人将之诛杀了。公孙无知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杀死了,君王美梦彻底终结了。

6.齐国首称霸

齐桓公画像

雍廪杀死公孙无知后,就召集大臣,商讨立国君之事。

此时,齐国公室宗族中的两大支柱,国氏、高氏准备拥立襄公的弟弟小白即位。

在这里做个简单说明,国氏源出于姜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因世代担任辅国正卿的职位,因此后代以“国”为氏。高氏同样源出于姜姓,是文公次子一脉,因封地在高邑,因此以“高”为氏。这两大氏族在后面的齐国宗族内乱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常是国君信赖的两股势力。

因为高氏中的高傒自幼与公子小白交好,所以当即给小白送信,请他火速回国继承君位。

当初,襄公因为妹妹文姜,杀死了鲁桓公。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逃亡他国,以求自保。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因此他去了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逃往了莒国。

这两位公子除了自己逃跑之外,还各自带了信赖的谋臣,公子纠带的是管仲与召忽,公子小白带的是鲍叔牙。

当公子小白得到消息之后,就火速从莒国向齐国进发。公子纠则在鲁国大军的保护下,也赶往了齐国。到了此时此刻,拼的就是速度,谁先到齐国,谁就可继承君位。

为了让自己的主子可以顺利拿到君位,两边的谋臣可谓各尽其能。管仲从公子纠那里分了一部分兵力出来,去阻拦公子小白。管仲见到公子小白后,二话没说,抢先发箭,公子小白当即中箭倒地。管仲随后派人给鲁国送信,通知这一消息。鲁国当得知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后,随即让护送公子纠的军队慢了下来。

只是管仲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钩,并没有真正射死他。公子小白死里逃生,而后躺在温车中,抢先进入了齐国。因为国中有高氏、国氏的支持,所以公子小白不但顺利即位,而且抵抗了后来到的鲁国军队。

公子小白即位,史称“桓公”。

鲁国军队被击退之后,公子纠也就随之返回了鲁国。桓公对于曾经的竞争对手始终不放心,因此立即发动了战争,于乾时与鲁军大战,鲁军大败,同时齐国切断了鲁军的退路。大败鲁军绝不是桓公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公子纠和他的谋臣,所以他给鲁国君主写信,请他杀掉公子纠,并将召忽和管仲押送回齐国。

鲁国国君只得依从,公子纠随后被杀,召忽随之自杀,管仲则沦为阶下之囚,被押回了齐国。

先前争夺君位的时候,管仲向桓公动手,如今桓公再见到,自然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准备杀掉管仲以泄心头之恨,此时管仲的昔日好友鲍叔牙说话了,给管仲求情。

鲍叔牙为管仲开解,已不是第一次了。管仲曾经十分贫困,为了改变现状,他就与鲍叔牙做生意,但他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可以谅解。后来管仲为鲍叔牙谋划事情,但却令鲍叔牙更加困窘,鲍叔牙却说是自己时运不济,和管仲无关。再有一次,管仲与鲍叔牙同上战场,管仲总是往后跑,别人认为他是逃兵,只有鲍叔牙理解管仲,并为之辩解,因为他家中有老母要侍奉。最后,管仲自己都说,生我者父母,知我鲍叔牙。

这一次,鲍叔牙作为桓公昔日的谋臣,现在的信赖之人,不顾及自己的安危与未来,再次向桓公谏言,请他放过管仲,因为管仲有王霸之才,桓公欲成霸业,绝少不了这个人。最终桓公同意了,将管仲放了。

这份恩情,管仲始终记得,没有鲍叔牙,莫说是毕生功业,就算是性命都会不保。所以后来管仲在临死之前,在桓公面前举荐鲍叔牙继任相位,以此回报昔日恩情。

桓公随后让管仲、鲍叔牙、隰朋、高傒共同辅政,并拜管仲为丞相。管仲承蒙桓公厚待,准备以国士报之。

自太公开始,又蒙庄公、僖公鼎力维护,虽有公孙无知所引发的内乱,但却并未整体上影响齐国国力。但桓公却不想只是小霸,而希望继往开来,登上霸主的神坛。

管仲对于桓公的这种心愿诉求自然十分了解,所以他适时地提出了他的“新政”,从整体上改变齐国现状。齐国这些年来,其实都在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开发渔盐业,吸引自由民,士农工商同时发展。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起初“小国寡民”的治理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大国的发展与格局。为了帮助桓公有实力开创霸业,管仲将新政分为三个阶段去实施。

第一阶段:富民

管仲看到了这些问题,同时也抓住了一个核心,那就是“民心”。欲成霸业,需上下齐心,人民依附。试问民心如何归附?《管子》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只有百姓丰衣足食了,才能去要求他懂得礼节、知道荣辱,同时为君者做事当符合法度,这样百姓才会听从,如臂使指一般。

为了实现百姓富足这个目标,管仲对齐国进行了全面管理,包括居住的地点,官员的设立,行政区域的划分等等,其中还推出许多利民政策,如“相地而衰征”。这个政策是基于公正的原理,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产量多少,来收取相应的税赋。这样就不会让土地不好的民众,因缴付高额的税收而入不敷出,从而令国家丧失劳动力,荒废土地。对于齐国的立国之本渔盐业,管仲也做了明确的管控,以免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此外,管仲还铸造统一货币,鼓励商业消费,从而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

第二阶段:举才

随着新政的实施,齐国百姓逐渐富足起来。但若想维护这种当前的大好局面,则需要人才源源不断地引入。当时处于东周时期,人才这一块几乎被权贵垄断,国中任事的官员大多都是权贵或是权贵亲戚,虽然权贵中不乏明睿之士,但更多的是庸碌自私之辈,这对于霸业有损。

然而,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的君主,对于人才的选拔,往往能打破常规。管仲趁机向桓公谏言,准备颁发新政,让乡里的官员举荐人才,其中有三个维度:慈孝、聪慧、拳勇。后期汉朝的举荐制也是参考这个维度。如果乡里官员隐瞒不报,则要接受处罚。这一举措大大冲击了贵族垄断人才的现状,同时给齐国朝堂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第三阶段:强兵

拥有了上述两点,可让国力在短时间内提升,但却还不足以称霸。小霸靠的是纵横捭阖的韬略与国力震慑,真正的霸主则需要强兵悍将作为后备力量。管仲从内政中延伸出了军队组建管理。他的这种韬略,在我看来是从儒家思想中演变而来。儒家很强调家国天下的理念,修养自己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同时强调父子人伦,邻里友善。

管仲将其邻近的五家编成一体,为一轨,设立轨长。这五家本就相互住在一起,彼此熟悉,互相影响,同喜同悲,并且有了共同的目标,那么到了战场上必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团体,同进同退,一家有难,其余四家必然支援。管仲利用这种方式,将人伦之情、战友之情、邻里之情高度整合,并与家国情怀结合到了一起,再通过军令予以管控,利用春猎、秋猎的时机加以训练,自然形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

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是称霸的标志之一。桓公很荣幸,成为了第一个主持天下会盟的诸侯。这件事于桓公而言,于齐国而言,是想做却又不得不小心谨慎去做的事情,因为一旦会盟失败,则会令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各诸侯国必将群起而攻之。

为了这次会盟的成功,桓公先做了一番武力震慑。桓公二年,齐国讨伐了谭国,谭国国灭,国君逃往了莒国。桓公之所以拿他第一个开刀,是因为当时桓公在去莒国的路上,经过谭国而遭到其国君的侮辱。

有了谭国的前车之鉴,其余诸国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得罪齐国。桓公五年,宋国发生内乱,桓公迅速抓住机会,以帮助宋国平息内乱为名,于北杏召开诸侯会盟,当时参加的国家有齐国、宋国、陈国、蔡国以及邾国,史称“北杏会盟”。这一次会盟比较成功,并没有引起公愤,但唯独美中不足的是遂国拒绝了桓公的邀请。于是,桓公在会盟之后,发兵灭了遂国。再一次震慑了诸侯,并向天下昭示了齐国的霸主权威。

曹沫劫持齐桓公

有了北杏会盟的成功,桓公再一次征伐周边国家。这一次倒霉的是鲁国,齐鲁两国原先是有姻亲与结盟关系的,但随着襄公的那件事后,两国的关系越发紧张。

桓公五年,桓公攻打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献城求和,于是两国展开会盟。然而,鲁国将领曹沫却当场反悔了,公然劫持桓公,逼其交还先前侵占鲁国的土地。曹沫本来与齐军交战,三战三败,乃败军之将,鲁庄公不计前嫌准予他参加会盟,却没有想到他竟然来了这么一出。

桓公随即同意交还土地,这才免于一死。事后桓公有些后悔,想要毁约,不归还土地,管仲却建议桓公遵守承诺,这样才能取信于诸侯,否则将失信于天下,于霸业有损。桓公从其言。果如管仲所说,因为桓公守信誉的行为,各国诸侯开始真心依附。桓公七年,各大诸侯于甄地与齐国会盟,共推桓公为盟主,确立了齐国霸业。

夷狄之患始终困扰着各国诸侯,齐国的称霸政策之中,也皆以此团结各国。桓公称霸之后,更将此奉为长期坚持的国策。不但对外攘夷,而且如各国受到了夷狄的侵略,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桓公当即率军击退了山戎,直到孤竹一带。燕国国君为表示感谢,送桓公到了齐国境内。古来除天子外,没有一国君主将另一国君主送回本国领土的规矩,桓公于是将燕国国君所走过的领土,全部划给了燕国国君,并嘱咐其重修召公之政。

无独有偶,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被狄人侵伐,桓公率领诸侯为其另选安置之处。

正是桓公的保护弱小,对抗夷狄的行为,使得各路诸侯越发佩服,并真心归附。

在桓公的心中,有两种威权不容挑衅,其一是自身霸主的威权,其二是对周王室的威权。这两种威权,倘若有人胆敢冒犯,则必兴兵讨之。

桓公三十年,桓公率领诸侯共同讨伐蔡国,蔡国大败。桓公之所以会如此做,其原因还要追溯到桓公二十九年的时候,桓公有一美姬,名为蔡姬。蔡姬有一日与桓公泛舟水上,蔡姬凭借水性好不停地晃动船只,桓公虽一力喝止,但仍然摇晃。船靠岸之后,桓公依旧怒不可遏,随即将蔡姬遣送回了蔡国。可能当时桓公也是一时之气,想要蔡姬回娘家反省一下,并没有想彻底与之断了关系。但蔡国君主蔡侯却对此大为不满,随后又将蔡姬另嫁他人。蔡侯的这一举动,大大扇了桓公一耳光,桓公于是兴兵伐蔡,以维护自身霸主的尊严。

尊王攘夷一直以来都是管仲为桓公制定的称霸之策,在攘夷方面,桓公做的相当出色,尽收诸侯之心,对于尊王,维护天子威严这件事上,则更加用心。

讨伐完蔡国之后,则趁机兴兵向楚国进行问责。原因是楚国在进献给天子的贡品中,缺少包茅(一种茅草,祭祀之用),以致天子祭祀用品不全。经过管仲与楚成王方面的交涉,两国很快达成约定,楚国答应恢复向天子进贡,并与齐国以及众诸侯结成“召陵之盟”。其实,从两国实力与战场形势来看,齐国虽拥有霸主地位,且新胜蔡国,锐气正盛,但依然不可能撼动楚国的地位,或者说无法真正击败楚国。桓公之所以会去碰楚国,一方面有耀武扬威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机会与楚国建立邦交,并借助尊王策略,使楚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以此巩固住天下霸主的位置,同时抑制楚国北侵。

《史记》中记载:“昔得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所谓“九合”,就是桓公有九次以盟主身份召集天下诸侯,展开会盟,商讨军国大事。至于“一匡”,则是指他匡正周室之功。

桓公三十一年,周王室再度上演夺嫡大戏,因惠后喜欢小儿子王子带,欲废太子郑,另立王子带为天子。桓公闻听消息之后,随即召集各路诸侯,正式拥立太子郑即位,史称“周襄王”。

也正是桓公的鼎力相助,周襄王才在天子之位上坐稳了。随后在桓公三十五年时,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进行会盟,周襄王为感谢桓公的匡扶之功,特赐给他胙肉,弓矢,以及天子所乘的马车,此等封赏无疑是周襄王向天下宣示,天子承认桓公的霸主地位,并准许他代表天子,召开会盟。有了天子的官方认证,无疑将桓公的霸业,推上了顶峰。

7.霸业尾声

春秋诸侯分布图

历史中经常有“盛极而衰”的事情出现,这主要取决于霸主本身的心态以及贤臣的提点辅佐。齐国很不幸,这两点都没有做好,致使国君更迭频繁,内政混乱,丢失了霸主之位。

随后,桓公又在葵丘召集了诸侯会盟。只不过这时的桓公,已经无法掩藏内心中的狂傲,脸上逐渐露出骄傲傲慢的神情,各路诸侯虽对他颇有微词,却碍于霸主地位,始终不敢直言。

从当时的整体形势来看,中原一共有四大强国,分别为齐、楚、晋、秦。秦国地处偏远,身后随时有戎狄部落滋扰,国内事务繁杂,无力东进展开会盟,因此无法称霸。晋国当时正处于内乱时刻,献公病重,朝中波谲云诡,朝外两大公子蠢蠢欲动,依旧不适宜称霸。楚国从国力与疆域来说,确实有资格称霸,但楚国对于中原文明,始终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其中,一方面渴慕着中原的富庶,另一方面却又刻意地将自己放置在中原文明之外,试图保留原有的本色,比如楚国的丞相称为“令尹”,从这一点看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楚国不愿召开会盟。故而,齐国趁机而起,会盟天下。

或许是没有竞争的缘故,桓公越来越骄纵,甚至提出想要泰山封禅。幸好当时管仲提出封禅需要许多奇珍异物,这才罢休。后来又因为给王子带求情,得罪了周襄王。

桓公四十一年,是桓公,也是整个齐国伤心的一年。两位辅政大臣管仲、隰朋骤然去世。

管仲作为桓公霸业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他的离去对齐国霸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事实证明,没有管仲的桓公,无法成就霸业,只会距离霸业越来越远。在管仲病重之时,桓公向管仲询问了三个人,看看这三个人是否值得信赖与托付。但最终都被管仲否决了。

【易牙】这个人是桓公的厨师,烧得一手好菜,被奉为“庖厨祖师”。桓公之所以会提到他,是因为有一次桓公对易牙说,自己已吃遍了山珍海味,希望吃点新鲜的。于是,易牙就将自己孩子的肉弄下来,给桓公做吃的,桓公得知真相之后,自此十分宠信他。管仲却认为一个对自己孩子尚且下得去手的人,又怎会指望他忠君呢?所以给他否了。

【开方】开方原本是卫国人,卫懿公的庶长子,后来被卫懿公派到了齐国,以示求和之诚。后来开方就索性留在了齐国,为齐国效力,二十多年没有再回卫国,更没有看望自己的父母。管仲认为一个对自己双亲都漠视的人,不值得信任。

【竖刁】这个人是桓公身边的一个宦官,极擅谄媚之道,深谙人性。桓公之所以信任他,是因为他为了向桓公表示忠心,竟然自行阉割。然而,管仲却认为一个对自己尚且那么狠的人,是不值得信任并托付大事的。

管仲不但不让桓公重用三人,而且劝告其尽快远离三人,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桓公听了管仲一辈子话,偏偏管仲的临终遗言没有听从,继续任用三人,以致千秋霸业毁于一旦。“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这八个字是对管仲之后,齐国内乱最好的诠释。

桓公本性好色,虽于霸业无碍,但若不加管理,听之任之,则必然导致内乱。在他的姬妾当中,一共有六位有所生育,其地位与夫人无二。

管仲在时,桓公已经确立了太子人选,并将太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太子。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孝公。

只不过长卫姬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无诡当太子,于是她就收买易牙,并通过宦官竖刁向桓公进言,改立无诡当太子。

桓公四十三年,易牙与竖刁联合,将桓公禁制于宫中,不给食物和水,最后桓公不得已自尽而死。长卫姬趁机发难,易牙与竖刁借助宫内势力将诸大夫杀死,并拥立无诡即位。太子昭随即逃往了宋国。三个月后,宋国派遣大军,帮助太子昭返国。齐国众人恐惧,随即杀死了无诡,准备拥立太子昭即位。

只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在桓公病重期间,诸公子都在培植自己的力量。诸公子有意争位,随后集结党徒与太子昭所带领的宋国军队进行对战。宋军大败诸公子的党徒,并拥立太子昭即位,史称“孝公”。

正因为各大公子的混战,致使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了六十七天都无人过问,其灵柩到了八月份才下葬。

孝公即位之后,依然想延续其父桓公称霸的路线,会盟诸侯。许多诸侯因怯于桓公生前的威势力,又感念于桓公的恩德,故而继续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进行会盟。

只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几年,孝公六年,宋国便没有参加会盟。孝公领兵伐之,宋国战败,暂时维护住了霸主地位。

孝公十年,孝公去世。齐国再度陷入内乱,当时孝公上位之后,并没有惩处那些曾经对抗他的兄弟们,致使孝公的弟弟潘,勾结卫公子开方杀死了孝公的儿子,并自立为齐国君主,史称“昭公”。

昭公元年,晋文公强势崛起,展开了践土会盟,从齐国的手中夺去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昭公十九年,昭公去世,其子舍继承君位,但舍在齐国中没有威信,而昭公弟弟商人,在昭公在世时,就暗结党羽,收买人心。所以,舍没即位多久,就被商人赶下了台,自立为齐君,史称“懿公”。

懿公上位之后,渐渐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当初他为了争夺大位,故意显露出谦卑的姿态,以收买人心,现在大位到手,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他因丙戎的父亲抢夺了他的猎物,而斩断了丙戎父亲的双脚,他看庸职的妻子漂亮,而强抢其入宫。这两个人自然对其十分怨恨,随后趁着懿公游玩之机,随之将其杀死在竹林之中。

懿公死后,人心难附,于是齐国人就废黜了懿公之子,拥立其弟公子元即位,史称“惠公”。

8.无力复霸

到了惠公即位,齐国的内乱才终于结束。只是此时的齐国,已然无法抗衡崛起的晋国了。惠公在位十年,死后传位给其子无野,史称“顷公”。

齐国传到了顷公手上的时候,齐国虽为大国,但地位早已大不如前。但顷公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想要恢复桓公时的权威,所以他表面上与各国修好,暗地里却在筹谋再次称霸。只可惜,这一切都被他的母亲毁了。

顷公六年,晋国派大夫郤克出使到齐国。当时顷公之母,出言讥讽郤克,致令齐国彻底得罪了当时的霸主晋国。只是对于这件事,顷公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顷公八年,晋国举兵伐齐,顷公不得已派出太子为质,以求得暂时和解。

顷公十年,顷公原以为齐国与晋国之间的仇怨,会因为先前送太子为质之事告一段落,所以他才开始攻打周围的小国,鲁国、卫国,以求可以恢复桓公霸业。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两个小国转而去求了晋国,令晋国有了再次攻伐的借口。晋国随后派遣郤克为中军将领,士燮统上军,栾书统下军,攻打齐国。顷公率军抵抗,双方于鞍地展开会战。

交战期间,顷公十分英勇,不断鼓舞士气,随后齐军射伤了中军将领郤克,但郤克并没有退兵回去养伤,而是继续向顷公发起猛攻。齐军危急,顷公身边的逄丑父担心顷公会被活捉,当即换上了顷公的衣服,伪装成顷公去取水,顷公趁机逃脱。最后,齐军兵败,被晋军追赶到马陵。为求与晋国和解,齐国只能归还卫、鲁两国的领地。

这一次的失败,让顷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以齐国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更无法战胜晋国。如果单纯凭借勇力,是无法取胜的,所以顷公开始了实行韬晦之策。

因为齐国战败,所以顷公对晋国当时的国君晋景公表示出谦卑的姿态,并希望以朝拜天子之礼朝拜晋景公。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谦逊与尊敬,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捧杀的意味在里面,但很可惜晋景公并没有同意。

计划落空之后,顷公依然没有灰心,回国之后开放自己的园林,降低税赋,慰问孤寡,并且用国家的积蓄回馈于民,此举赢得了民心归附。也因为此举,各国诸侯不再敢打齐国的主意,直到他去世。

顷公去世,其子环即位,史称“灵公”。

灵公的性格是相对复杂的,他内心中胆小怕事,畏晋如虎,但却又心怀大志,想要脱离晋国的掌控,企图再次称霸。

在他即位之初,他就甘愿跟在晋国的身后,去讨伐各国,没有立场可言,只是迫于威压的跟随。然而,这种无底线的逢迎,却并没有引来晋国的青睐,反而招来晋国的欺压。灵公十年,晋国再次伐齐,灵公随即派遣公子光入晋为质,以示妥协和好。

对于晋国的强大,灵公十分畏惧,但他称霸的野心却在每时每刻鼓动着他,所以他将这种野心转嫁到了周围弱小的国家身上,比如莱国。灵公十五年,灵公率领大军灭了莱国,收其土地,进而让齐国版图增加了一倍之多。

灵公二十三年,周灵王赐命于灵公。这时灵公的野心瞬间被天子的夸赞与恩赏点燃了,他随即起了争霸之意。在随后的数年中,他毅然背叛了晋国,五次出兵伐鲁,意欲称霸。

这件事自然引得了晋国的不满,晋国认为自己的霸权遭到了挑衅,随后于灵公二十七年,晋国集合包括鲁国在内的十二个诸侯国,合兵伐齐。这一次灵公真的怕了,他的野心瞬间被浇灭,取而代之的是畏惧。面对浩浩荡荡的联盟大军,面对齐军的接连失败,灵公此刻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逃,逃回临淄。

灵公龟缩在临淄城中不敢发兵,以致让晋军在齐国境内横行无忌,烧杀抢掠,攻占城池,随后肆意离去。这件事气的晏婴都说,国君无勇矣。

经此一役,齐国在天下诸侯面前,颜面尽失,再无力复霸。

9.卿大夫间的斗争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晏婴与管仲并列在了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晏婴连辅三朝,功勋卓著,另一方面正是有晏婴的治理、劝谏以及邦交斡旋,才使齐国没有沦为弱国。可是,才智如晏婴者,依然抵不住卿大夫之间斗争。

崔杼、东郭姜、齐庄公

崔氏源出于姜姓,乃是齐丁公太子一脉,后来太子将位置让给了弟弟齐乙公,而自己去了崔地。后代子孙随即以“崔”为氏。崔杼就是其后代子孙之一。

灵公不但在对晋的问题上胆怯懦弱,而且对于国君传承也是昏聩不明,任意为之。灵公非常喜爱戎姬、仲姬,于是将仲姬的儿子牙,立为太子,废除了原先的太子光。然而,崔杼却趁着灵公病重,迎太子光回齐,继任君位。

灵公二十八年,太子光即位,史称“齐后庄公”。崔杼趁机杀掉了太子牙与辅佐太子牙的高厚。

庄公即位之后,非常喜欢崔杼的妻子东郭姜,每每与其私通,还将崔杼的帽子赐给了身边的人,这件事很快就被崔杼知道了,崔杼十分怨恨庄公,并欲除之而后快。庄公六年五月的一天,庄公宴请莒国国君,崔杼称病没有去。随后不久,庄公去了崔杼的府邸,看望崔杼。然而,庄公趁探病之机继续调戏崔杼的妻子。崔杼和其妻子躲入内室,庄公不明就里依旧在前堂高歌,却不想早已隐藏在周围的士兵于这时冲了进来,并杀死了庄公。

庄公死后,崔杼当即拥立杵臼为君,史称“景公”。景公于是立了崔杼为左相,庆封为右相。对于两位国相,晏婴不愿同流合污,但他们二人迫于晏婴在齐国的威信,也没有向其动手。

两位丞相上台之后,并没有和平共处。庆封欲杀崔杼,灭崔氏而后快,以便独自把持朝政。

只可惜,崔杼后院起火给了庆封以可乘之机。崔杼本来有两个儿子,崔成,崔强,乃是原配所生。然而,现在崔杼的妻子是东郭姜,她与崔杼也有一子,崔明。为了辅佐崔明成为崔氏未来的家主,于是她说服崔杼,让她另外一个儿子,也就是她和前夫所生的无咎以及弟弟东郭偃,做了崔氏的家相。后来崔成犯错,遭到了两位家相的严惩,两位家相随即建议崔杼立崔明为家主继承人。崔杼同意,崔成闻讯请求回崔邑(崔氏宗庙所在),但遭到了两位家相的拒绝。万般无奈之下,崔成、崔强二人找到了庆封,欲借他的力量重夺大位。

此时,庆封趁机怂恿二人,杀了无咎和东郭偃。崔杼眼见二人被杀,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了庆封帮忙(此时他并不知道是庆封怂恿的),讨伐两个逆子。于是庆封顺水推舟,让崔氏的仇人卢蒲嫳趁机杀二人、攻打崔氏,灭了崔氏满门。最后崔杼与东郭姜双双自杀,崔明逃去了鲁国,庆封顺势当上了齐国的丞相,独揽大权。

田氏的祖先名叫陈完,是陈国的公子,因国中动乱,投奔了齐桓公。齐桓公非常赏识他,一开始让他做丞相,但陈完坚决不肯接受,于是做了管理百工的工正。后来齐桓公将同宗的女子嫁给了陈完,陈完就此齐国扎下了根。为了表明忠心,陈完将陈氏改为田氏,以此表示与陈国划清界限,忘记过去。

在齐桓公以及后来的公子内斗中,田氏都没有涉身其中,而是暗自发展自己的家族,积攒实力,渐渐与齐国本土的势力不相伯仲。到了田桓子田无宇这一代,正巧赶上庆封诛灭崔氏。

庆封诛灭了崔氏之后,越发骄纵起来,不理政事,酗酒游猎,致使朝野上下对其颇为不满。景公三年,田无宇趁庆封出外游猎之际,联合齐国三大卿大夫势力,鲍氏、栾氏、高氏,对庆氏展开灭族行动,庆氏被灭。等到庆封回来,听到了这一消息,随即逃往了鲁国,转而投奔了吴国,最后在朱方之地落脚,从此退出了齐国朝堂。

田无宇死后,田乞继承了田氏家主之位,继续侍奉景公。景公对其颇为信任,田乞趁机用大斗米换小斗米的方法,即收百姓小斗米,给百姓却是大斗米,收买人心,赢得信誉。晏婴对此已经有所察觉,并提醒景公提防,景公却对此置之不理,依然对田乞信任有加。

景公执政前期确实是勤于政事,妄图恢复桓公霸业,但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面对称霸无果的窘境,随即变得放任自流起来,景公执政后期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晏婴虽屡屡劝谏,却无能为力。景公四十八年,晏婴带着遗憾离世,齐国唯一的救命稻草,镇国柱石就这样消失了,没有了晏婴的齐国,如同一辆高速行驶却已失控的马车,飞速地向深渊驶去。

景公五十八年,景公病重,欲立其子荼即位,并令国惠子,高昭子以辅佐。此时田乞嗅到了一丝不祥的预感,荼与他素无往来,可能不会再像景公那般对他信任有加。田乞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想到了阳生,阳生是景公另一个儿子,与田乞交好。

然而,此时的朝堂尽在国氏与高氏的手中,田乞身为异姓卿大夫,其地位自然无法和公室两大势力抗衡。于是田乞假意逢迎国氏与高氏,同时对其他大臣散布谣言,说国氏与高氏欲杀其他大臣,以此让整个朝堂陷入一种人心惶惶的状态之中。随后,他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站出来,联合鲍牧(鲍叔牙的后代),带领群臣反抗国氏与高氏,杀入了宫廷。国氏、高氏不敌,国惠子随之逃往了莒国,高昭子被杀。

除掉二人之后,田乞随即宴请群臣去自己家里。在席间,他请出了从鲁国接回来的阳生。阳生随后在田乞、鲍牧等人拥戴下,成为了齐国新君,史称“悼公”。悼公即位之后,杀掉了荼,并且将齐国政权全部交给了田乞。

田常画像

悼公四年,田乞去世,其子田常继承了田氏家主之位。在同一年,悼公因与鲍牧不和,杀掉了鲍牧,这时田常怂恿鲍息联合齐人,毒杀了悼公,并拥立其子壬继任齐国君位,史称“简公”。鲍氏也因鲍牧的死,彻底走向了衰落。

简公即位之后,任命了田常与监止为左右丞相。悼公与简公在鲁国时,就与监止相识,所以简公十分宠幸监止,冷落田常。田常表面接受,实则背地里再次动用其父田乞的手段,用大斗米换小斗米的方法,提升民望,渐渐地与监止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田常有一个远支亲戚,名为田豹。他很想给监止做家臣,于是通过引荐,不但成为了家臣,而且深受监止信赖。监止对于田氏的敌意由来已久,于是他就想借田豹之手灭了田氏直系,让心腹田豹成为田氏家主,以此管控田氏。后来他就将此事告诉了田豹,但没想到的是田豹转而告诉了田常。

田常为求自保,抢先发难,率众进入了宫廷。监止此刻正在宫廷之中,宦官们随即抵挡。监止趁乱跑出了宫廷,同在宫中的简公听说了此事,想要发兵攻打田常。田常闻听消息颇为害怕,准备逃往他国,但在其他兄弟的劝说下,放弃了逃跑的想法,转而率兵继续攻打。

简公出逃,监止虽后来率众反抗,但很不幸被田氏击败并杀死了。其后没过多久,田常在徐州抓到了简公,并将其杀死了。简公死后,田常拥立简公之弟鳌为君,史称“平公”。平公即位之后,不但让田常独揽大权,而且划分封地给田氏。

田常把持朝政之后,借平公之名,将齐国中较为强盛的家族悉数灭族,如鲍氏、晏氏、公室、监止一族等,并强行划分了许多齐国土地给田氏,最后田氏所占有的土地比齐国君主所享有的土地还要多。

10.姜齐悲歌

到了平公这里,齐国朝堂尽在田氏的掌握之中。平公在位二十五年,随后田氏又扶持了其子积即位,史称“宣公”。

宣公在位五十一年,其子贷即位,史称“康公”。在康公二年时,赵魏韩三家已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开启了臣子篡权为诸侯的先例。

于是,康公十九年,田和请魏文侯代为上书,请周天子立他为诸侯。周天子随后同意,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并将康公流放到了一座海滨孤岛上,以一城为食邑。

康公二十六年,康公迈着虚弱的步伐,来到了渤海之滨,看着滔滔东海,心中波澜不定。遥想当初太公立国,辅周公东征,扫除奸佞,何等风光;回首过往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扶天下,何等令人钦佩!然而,这才过去多少年,为何竟落得如此田地,千秋基业拱手让于外人,自己却只能呆在这座孤城中,顾影自怜,望洋兴叹。康公不甘心却也无能为力,田氏代齐非一朝一夕之功,吕氏的腐朽也非一日寒冷所致。想到此,康公心灰意冷了,看着如血的残阳,他已再无力承受命运之重,他缓缓地阖上了双眼,结束了这荒唐的一生。随着康公的离去,吕氏祭祀彻底断绝,一个属于“姜齐”的时代结束了,全新的“田齐”时代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万里有话说

齐国的情况与晋国相似,皆是异姓大臣谋夺了国君之位,窃取了国家。稍有不同的是,晋国彻底消失了,变为了赵、魏、韩三国,齐国则保留下了原有的国号。

姜齐的灭亡,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齐国后代国君昏庸无能,丧失了对卿大夫势力管控所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的,田氏的崛起并取而代之,正说明了原有体制(分封制)的腐朽,底层的奴隶、庶民、士、卿大夫各阶层迅速觉醒,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原有的贵族拉下来,从而获得他们所想要的地位、财富及自由。因此,春秋之后的战国时代,法家学派应运而生,各大法家名士奔走各国,推行变法,在建立自身功业的同时,也将列国诸侯带入了变法大潮之中。

以上观点,大家以为如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史记》《国语》《左传》《公羊传》《晏子春秋》《管子》《尚书》

文:万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晋国   管仲   国君   楚国   公孙   太公   齐国   诸侯   强国   公子   春秋   无知   口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