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揭秘”:古代击鼓申冤是否只是传说?

古代能够击鼓申冤吗?我相信在影视剧当中,大家经常看到有冤情的老百姓到当地衙门口击鼓鸣冤,通常口中还会高喊,大人冤枉啊,请为小民做主。县太爷听到之后便会升堂,左右两侧的衙役扶着杀威棒,高喊威 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衙门是怎么运行的呢?难道只有在有人喊冤的时候才需要上班吗?普通人遇到冤情,是否真的这么容易伸冤呢?

衙门最早的时候称为“牙门”,这里的牙是牙齿的牙。因为当时古代当官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会把猛兽的爪牙摆在自己办公地方的门口,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这里叫做“牙门”。但在唐朝以后,为了显得高雅,便改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衙门。在衙门之内,有着不同职能和等级的官吏和从业人员。一般来说,县衙之内有知县、主簿、典史、司法、司户等官员,有书吏、差役、捕块等低级吏员,有讼师、告状人等从业人员,他们分工协作,负责处理各种案件和事务。

而在古代的衙门口,确只有一个大鼓,但并不叫做鸣冤鼓,而是叫堂鼓。它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县官升堂时敲鼓聚众。也就是说,当县官要开始审理案件的时候,就会敲响堂鼓,通知衙役和百姓在堂上等候,这样可以保证审判的公开或及时。是。而第二个作用呢,是百姓有紧急事务的时候,敲鼓呼叫县官。也就是说,当百姓遇到了重大危险或者冤屈的时候,可以敲响堂鼓,让县官出来问讯。所以,击鼓本身并不是为了鸣冤,而是为了引起县官的注意。当然,如果百姓有冤屈,也可以不用敲鼓,直接去县衙递交诉状。

击鼓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可以随随便便敲鼓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敲鼓呢?比如,清代就明确规定,闭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伸冤者,方许擂鼓。这就是说,只有当百姓遇到了涉及国家安全、官员腐败、生命危险等重大问题,并且在地方衙门没有得到公正处理的时候,才可以敲鼓。那敲鼓之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也是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说。有时候敲鼓真的会引起上级官员的重视,会派人来调查和处理百姓的冤情,会给百姓一个公道。

比如在儒林外史当中就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二的穷苦人,因为被地方官员欺压而敲鼓鸣冤,结果得到了皇帝和谏官的支持,最后他还被封了县令。但是有时候敲鼓也会招来反效果,会被地方官员或者衙役打压和报复,会被认为是寻衅滋事或者造谣,会被加重罪名或者刑罚的。比如在红楼梦当中,就讲述了一个叫杨三姐的妇女,因为被贵族欺凌而击鼓鸣冤,结果被衙役打了一顿,并且被判为了奴婢的故事。

所以说,古代的衙门普通人真的能够击鼓鸣冤吗?答案是不一定。且不说具不具备能够击鼓的条件,即便是能够击鼓诉说冤情,最后还是要看地方官的良心以及办事效率。大多数时候,普通老百姓击堂鼓会受到当地官员的厌恶,从而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是有句古话吗,叫做衙门口儿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古代   冤情   堂鼓   衙役   县衙   县官   衙门   官员   真相   百姓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