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造成佛教退出印度的重要人物!

印度教众普遍相信,是他们的先贤商羯罗把佛教赶出了印度,重建了《吠陀》经的地位。因为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个体灵魂的吠陀真理。佛教因无法在印度生存,只好转而向东亚地区发展。

事实真是这样吗,佛教真的是被商羯罗赶出印度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佛教与波罗门教在印度的竞争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古印度人早期信奉吠陀教,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吠陀教演变成了波罗门教,它的三大主张是:吠陀天启、祭祀wan能、波罗门至上。认为这个世界都是由“梵”变现出来的。修行者只要亲证“梵我一如”即能获得解脱。

到公元前6世纪时,出现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波罗门教。两大宗教在印度大陆形成了竞争局面。在阿育王时,佛教一度取得优势地位,挤占了婆罗门的地盘。婆罗门教的一些有识之士便转而向佛教学习。他们不再强调种姓之间的差别。经过一番改良后,借着巽迦王朝对佛教的打压,婆罗门教又恢复了往日的声势。

从公元1世纪开始,佛教分化为小乘和大乘。大乘中出了个龙树菩萨,创立中观学,在各种论战中所向披靡,为佛教扳回一局。但佛教的信众数量始终比不上波罗门。为了吸收信众,扩大群众基础,大乘佛教逐渐引入了波罗门教的“诸天”神祉,扩大了佛教的信众数量,婆罗门教曾一度衰落。但两教之间的相互借鉴,使得佛教与婆罗门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很众底层信众甚至傻傻地分不清两教的区别。

为了振兴波罗门教,扩大信众。波罗门教与教义相近的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湿婆教等合并,形成了新的“印度教”。这些新并入的教派因为迎合了底层的信众而扩大了印度教的群众基础。以前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实行种姓剥削,一度将女性和低种姓推到了佛教那边。但性力派也主张信徒人人平等,也反对男女和种姓差别。性力派在民间非常流行,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众,进一步促成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另一方面,波罗门论师重新解释了种姓制度,提升了波罗门教的理论高度,这个工作主要是商羯罗等人完成的。

商羯罗(788-820年),生于印度喀拉拉邦马拉巴尔海岸的伽拉迪,婆罗门种姓。他是印度教吠檀多不二论派大师乔奈波陀(640~690)的再传弟子,一生中的主要学术成就就是更新了吠檀多不二论。

什么是“吠檀多”,什么是“不二论”呢?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的根本经典是四部《吠陀》,但因太过玄奥,所以每部吠陀的末尾都附有说理性的散文,称之为《森林书》《奥义书》。它们不止一两本,而是有好几百部。但这些《书》虽然是解释性的,仍然非常深奥,于是出现了大量研究和解释《森林书》《奥义书》的文献,称为之“吠檀多”,梵语Veda^nta,意思是《吠陀》的zui终解释。

研究吠檀多的哲学宗派称之为“吠檀多派”,它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之一。吠檀多派内部又分出很多支派,其中主张“不二论”的称之为“吠檀多不二论派”,商羯罗就属于这一派。

商羯罗

商羯罗借鉴龙树菩萨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区别模式,将万物之本的“梵”划分为“上梵”和“下梵”。在他看来,“梵”在本性上是圆满的,没有任何可以言说的属性。而当人们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梵”的时候,它就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否则办法去研究它,这个具有某些属性的梵就是“下梵”。而没有任何属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言说的称之为“上梵”。

商羯罗在完善自己的理论之后,在那个“爱辩才会赢”的时代,他遍游印度各地,在贝纳勒斯曾与其他宗教、学派进行辩论,罕逢对手。他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组织了“十名”教团,追随他的弟子非常多。但他的寿命很短,只活了32岁。传说他是在与佛教的法称论师辩论失败后投河自尽的。这很可能是佛教徒编出来的故事,因为法称早在商羯罗出生之前一百年就去世了,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时代,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除非此“法称”非彼“法称”。

印度教徒也编了一个故事,说商羯罗在与佛教精英的辩论中大获全胜,将佛教赶出了印度。佛教为了报复便派人暗杀了商羯罗。

之后,佛教中又有传言,说商羯罗投河自尽后,因不服气便再次投胎来找佛教高僧辩论。法称也投胎来接受挑战。结果两人三次投胎,商羯罗三次战败,又三次投河。传得神乎其神。

湿婆像

当然,也有传说商羯罗是生病死的。由于印度人不注重历史记载,所以商羯罗英年早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商羯罗主张“梵”与“我”是本无差别的,但众生因颠倒妄想而生出各种差别相,修行就是除去“无明”的覆盖,亲证自己与“梵”的无二无别。了解佛教的人就会觉得这些观点非常眼熟。

但商羯罗的“不二论”与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印度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梵”,整个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的所思所想都是“梵”的变现。以真实之“梵”,对应万法之“空”。

而大乘佛教虽然主张世间万有都是“心识”所变现,但“心识”并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梵”非常相似的“如lai藏”也不是,因为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根本就没有什么“本源”。“因缘”本身也只是一个名言概念,其中并无主宰者。所谓因因无始,果果无终,哪有什么终極存在呢?这就是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关键区别所在,一般人是分辨不清的。

大多数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宁愿相信这个世界存在一个主宰者,这样才获得精神上的支撑。所以,不相信有“终極”主宰的佛教在印度很难长久立足,无法与印度教相提并论。但佛教并没有因为商羯罗的出现而就此退出印度。

为了求得生存,吸引信众,印度的大乘佛教从8世纪开始与当地的性力派结合,产生了秘密佛教,继续在印度流传,后来传入了中国的西藏地区。而纯正的大乘佛教早在7世纪之前就已经西城传入了中原,后来发展成了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在商羯罗之后,印度的秘密佛教又持续了三百多年,直到11世纪时,土耳其人侵入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王朝,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残酷镇压异教徒,所有的佛教寺院都被焚烧一空,佛教信众要么逃亡,要么被迫改信伊斯兰。到12世纪时,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就消亡了。

那烂陀寺遗址

但印度教为何却保存了下来呢?因为它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伊斯兰教对它是除之不尽。到1526年,德里苏丹王朝被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取代,印度教趁机复兴。而佛教在印度却再也没有复兴。

印度本土佛教之所以败亡,真实原因是它的教理日趋繁琐高深,越来越脱离底层民众,仅仅玩理论是吸引不了普罗大众的。而商羯罗复兴印度教、德里苏丹的镇压只是佛教退出印度的助因。

佛教虽然退出了印度,但早期经西域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因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结合,获得了篷勃的发展,算是异地开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佛教   印度   印度教   大乘   德里   波罗   婆罗门教   种姓   王朝   人物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