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身为季汉丞相,为何西晋对他十分尊重?

诸葛亮身为季汉丞相,为何西晋对他十分尊重?

中国历史之所以绵延传承几千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史官在记录历史时大体能做到直书其事。同 时,大量的民间文人也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朝廷对一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并不影响其在民间的 形象。 比如,秦桧死的时候朝廷给的谥号是“忠献”,这是文臣里最顶级的谥号之一——但这丝毫不妨碍民间骂 秦桧祖宗。

诸葛亮死后所获得的认可,大致来自三个方面:朝廷、史官、民间。朝廷这方面对诸葛亮的认可,或多或 少有部分如某些人所猜测的那种因素。但是,《三国志》其实是一部私人所修的历史,并不能代表朝廷的 观点。


而在民间,诸葛亮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自诸葛亮死后,从西晋开始有关诸葛亮的传说 就层出 不穷,众多的文人墨客 也感喟于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大加赞扬。比如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习凿在看到诸葛亮 的旧居遗址时就写到“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 乘踌躇,慨尔而泣”,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更有意思的是,在当时一本名为《汉晋春秋 》的书中,作者更是直接认为季汉是正统、魏晋是篡逆,连带 着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也高了不少。 当然,从后来学者的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关于诸葛亮的很多记载,传说的成分更浓一些。

但诸葛亮能在民 间获得如此推崇,也恰恰证明了其本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这种历代传说不断累加的结果,是使得诸葛亮越 来越被神化,最终成为了今天小说戏曲里的样子。 而从中国历史的传统来看,诋毁敌国的能臣是最傻的行为之一。因为一方面,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 能臣,在民间一般也都会有比较高的知名度,你可以改史书,但堵不住悠悠众人之口的,另一方面,能臣 本身也可以作为对方皇帝失德的一个佐证,为自己夺取天下寻找依据。 就比如说,在初唐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一般在说到开国时都默认是李世民建立了唐朝(如狄仁杰 “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 ,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山东村民高君状“主上提三尺剑取天下, 亿兆蒙德,仰之如天。


王忽驱城中数百人欲为逆乱以犯君父,无异一手摇泰山,何不自量之甚也”)。我 们就假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 反杀了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可李世民在唐朝开国时的那些赫赫战功,是能从 民间和文人嘴里抹杀的掉的吗?虎牢关 一战擒双王的不是李世民还是他李建成? 元朝算是口碑够不好的王朝之一了吧?但《元史》里记载名臣脱脱时说他“仪状雄伟,颀然出于千百人 中,而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 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 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而在整个明朝文人的笔记中,脱脱的 形象也是相对比较好的。

说回到诸葛亮身上,其实很多人即便去了武侯祠 也未必知道武侯祠的真正名字叫做——汉昭烈庙 。这里 面的惠陵也正是刘备的陵墓。但奈何民间对诸葛亮的敬仰绵绵不绝,昭烈庙也就成了武侯祠,甚至成都的 一个区也叫武侯区 。这就是民间信仰的力量。能文能武,忠心耿耿,人格魅力爆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把皇上当亲儿子一样宠着,即便皇上是个麻瓜,即便王国快要gg,一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家殉国,不拉帮结派,不威慑皇权的同时还整顿朝纲,把不忠于皇上的和威慑皇权拉帮结派的收拾掉,死前还都把后事布置好,准备了两个接班人以防万一,真就是把饭喂到皇上嘴里了还不够,又给皇上买了几箱方便面午餐肉应急。


三国争霸的结局就是三国归晋。 晋不能只算曹魏这一系,而是要将吴蜀的法统都要继承下来。否则晋如何在整个长江流域实施统治权? 曹魏是北方黄河流域包括中原地带,吴是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到交趾 ,蜀国就是四川和西 南地区一直到缅北山区。这才是相对完整的帝国版图。 如何顺利继承蜀国的法统地位,能够被原蜀国人民接受认可? 仅仅是让刘禅 归降是不够的。

大肆屠杀蜀国的反抗者自然行不通,就要找到蜀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承认他的地位,抬高其历史地位, 以承认他的政治地位和卓越贡献的方式,换取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这个人只能是诸葛亮。 刘禅投降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了,而且是病逝,晋对此没有责任。 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蜀国历史进行切割划分。 蜀国第一代政治家是优秀的,有能力的,对于蜀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问题出在第二代领导人身上。 刘禅无能,安于享受,不思进取,任用馋臣,导致民不聊生,各地出现规模不等的暴乱,因此晋就是为了 国家安宁,祖国统一,消灭腐败政府,最终迫使蜀国归降。 这就是最基本的政治逻辑。 所以《三国志》才会出现褒扬蜀国第一代政治家,贬低二代领导人的评判标准。 这也被历代所承认,没有多少异议的原因。 所谓季汉 ,本质上就是没有成功。如果北伐成功了,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可能有季汉这个说法。 这是以结果倒推原因,对于历史问题认识不清。

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要认识到刘关张 ,诸葛亮所传承的意义何在。 这就是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地位。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三国志》里面没有提及。但是《三国志》说清楚了一件 事情,那就是刘关张恩若兄弟。 《三国志·关羽传 》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这就是义,也是后来桃园三结义的出处。 诸葛亮对于蜀国政权来说,就是忠。 诸葛亮被季汉认可也就罢了,为什么晋国也认可?一般不是诋毁敌国权臣吗?


忠义就是儒家政治思想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宣扬蜀国第一代领导人,就可以认为是在宣扬忠义,是绝佳的榜样。 为什么吴国 领导人的历史地位就赶不上蜀国? 就是因为实在是找不到可以褒扬的点。 这一套后来被清政府有样学样,来个照搬不误。 清政府保留明皇宫 ,保护大明皇室陵墓,高度评价崇祯皇帝。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 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偏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 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然后给拼命抵抗清军的明朝将领名臣树碑立传。 乾隆《题史可法像 》诗: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可不慎君纲。象 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井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给归降清朝的原明朝将领写《贰臣传 》 本质上还是在讲忠义精神乃国之根本。 晋朝通过对蜀国二代领导人的一褒一贬,成就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同时通过歌颂忠义精神,为接下来的 国家治理树立精神榜样。 这一思路可谓一件法宝,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最佳思辨。


作为皇上,哪怕你比刘禅还过分,每天早上10点再起,起来斗蛐蛐,玩女人,政务全都甩给诸葛亮,诸葛亮顶多上两个奏折劝劝你,绝无任何非分之想,替你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转危为安,每天无偿加班,工资低廉,到死家里就那几棵桑树。还能吓得敌国不敢对你有非分之想。

就算是偶像剧里女主角都没有刘禅这个待遇。

任何一个君王都会鼓吹前朝的能臣。 史可法为什么抗清还被当做人民英雄? 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 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高弘 图、姜曰广皆蕴忠谋,协心戮力,而扼于权奸,不安其位。

盖明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洪承畴为什么投降清朝却被清朝编入贰臣传? 【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 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靦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明季贰臣传 因为评价不仅对于立场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人看的。 一个老师两个学生,一个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差强人意,另一个游手好闲,考试作弊得了高分, 你觉得老师会和你宣传哪个学生好?


一个老板面对敌对品牌,你觉得他会宣传敌对公司优秀员工的事迹,还是会诋毁? 要反对立场,只要反对领头人物,反对对方企业文化就好了,所以各朝代灭亡的时候的老大形象都不怎么 样。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这个外患,司马家要想篡曹魏的权势必登天,简直就是抢班夺权的大恩人。因此司马家从感情上对诸葛亮是非常感激的,这种感情也就在各种文件中被记载下来了。

同时司马家在魏国的地位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是相似的,都是以外姓权臣独掌大权。树立诸葛亮伟光正的形象就是在为权臣这个群体树标杆,告诉天下人,权臣都是好人,都在为国家辛劳。而篡位这事儿势不得已,为了天下百姓亿万苍生不得已而为之。

陈寿:“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 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范文澜: (诸葛亮)在主观上的努力,确是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 施,他几乎都做。


因之,他的攻魏计划虽然失败了,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中确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现在就将他治理汉国作为最有条理的-国加以论述: 首先,三国其他的两个国家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统治阶级之间经常攻杀灭族,而蜀汉自从诸葛亮执政之后 直到它灭亡这个政治斗争都有自己的底线,贬官,流放多,灭族基本很少。

这确实是诸葛亮的遗泽! 诸葛亮自己作为长期执掌国政的权臣。其执掌国政时群臣不以他为越权,君主不会怀疑他要篡权。确实属 于君臣相得的佳话。 诸葛亮长期执掌国政,自己非常廉洁简朴,也要求别的官员照做,其身正不令而行。蜀汉整体的廉洁高效 程度,在当时还是挺不错的。所以才可能以弱攻强。 诸葛亮长期执掌国政。能够调和各派系为国家努力工作,这个比另外两个国家要像样的多。诸葛亮政教森 严,但开诚心布公道,虽然惩罚了别人,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罚当其罪。所以被惩罚者也没有很大的怨 恨。

所以作为皇上,哪怕诸葛亮是敌国的人,你也羡慕,你也希望你的臣子像诸葛亮学习,恨不得手下人人都是诸葛亮,这样你就可以快乐人生了。而且越是敌国越吹捧,才越有影响力,才能促使大家像诸葛亮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国政   忠义   贰臣   权臣   敌国   蜀国   西晋   丞相   朝廷   皇上   地位   民间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