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印尼排华事件,中国政府曾接回大量印尼华人,系首次大撤侨

自1960年1月20日开始,中国大陆先后租用十多艘客轮到印尼各港口接运难侨回国,拉开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撤侨的序幕(印尼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排华,第一次在1959年至1961年,第二次为1963年,第三次1965年至1967年,中国大陆前后撤侨20余万)。1960年2月29日,首批派往海外接运华侨的四艘海轮满载着印尼的2100多名归国侨胞,到达广州港。至1960年秋,中国大陆在“三年困难时期”共挤出4000多万美元(当时约合一亿多元人民币、折合近115万两黄金或4500万两白银,约为1961年进口粮食总费用的1/10或蒋介石偷运到台湾黄金总量的近1/4。而1960年的大陆全部外汇储备仅1.02亿美元)从印尼接回6万多华侨。在7月的“芝马墟惨案”后,由于不愿看到事态发展失控的苏加诺开始着手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印尼排华态势逐渐平息。

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曾经长期和印度尼西亚本地居民一起劳动、开发和繁荣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图为印度尼西亚勿里洞锡矿开发初期华侨矿工在辛勤劳动的情形。

1959年5月以来,印度尼西亚武装军警强迫华侨迁移,并殴打华侨。图为西爪哇雅加达州芝拉马亚的华侨被迫迁移的情形。

华侨中,小商小贩的经营也居然被印尼当局诬蔑为“殖民主义经济残余”。

华侨被迫进入这样的集中营。

印尼华人被押进尖美士的监狱,穿着囚衣被强迫劳动。

遭到迫害的华侨生活无着,只得返回祖国。图为西爪哇的华侨启程回国时,当地居民前来相送,依依不舍。

1960年2月29日,我国派往印度尼西亚接运归侨的第一批四艘轮船满载着难侨回国。这一批回国的二千一百多名华侨大部分是受到迫害的小商小贩和他们的家属。其中有些人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中立过功。

图中的老华侨在归国的轮船上和船员亲切地交流着。

广州黄埔港码头上举行盛会,热烈欢迎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侨胞。图为当轮船徐徐驶进广州黄埔港时,等候在码头上迎接的人群热烈地挥舞着花束。

这位华侨在码头看到多年不见的亲人时,感到非常快慰、欣喜万分。

时任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中)和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左)热烈欢迎和慰问从印度尼西亚返国的侨胞。

时任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方方来到医院探望曾在轮船上生了孩子的女华侨。

根据华侨本人意愿,中国政府对印尼归国华侨进行了妥善合理的安置。图为被分配到广州重型机器厂工作的印尼归国华侨,他们得到了全厂职工的亲切关怀。

部分归侨参加了广东花县的华侨农场的工作。图为他们在香茅地里劳动。

在云南甘庄农场学习甘蔗种植技术的印尼归国华侨。

图为经过培训,成为公共汽车司机的印尼归国华侨。

图为在广东冶金设计院从事技术工作的归国华侨。

在上海机械工业学校就学的印尼归侨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印尼   爪哇   难侨   印度尼西亚   排华   中国政府   归国华侨   归侨   侨胞   轮船   广州   华侨   事件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