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身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诸葛亮却流芳百世?

司马懿身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诸葛亮却流芳百世?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

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谓逆天。一般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依附自己,势力必然膨胀,皇帝很难不产生忌惮,再加之身边小人离间,保障君臣和睦难度很大。作为实际的执政者,在执行政策时难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从自身而言一朝掌握无上权力难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养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势欺人。霍光对于汉朝也可谓兢兢业业,但其妻霍显为了能让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霍光的家奴也仰仗主子的权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奴冯子都仰仗主子势力胡作非为的嘴脸。


所以自古以来托孤辅政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两种。从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宇文护、杨坚,乃至明清的张居正、多尔衮、顾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不以公谋私,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自表后主》

临终前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却仍不忘以德勉励其子诸葛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论权力司马懿、桓温、高欢、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诸葛亮一人。


以后世晋朝的千古忠孝之人李密的《陈情表》里也只能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愣是不敢提“忠”字。而由司马懿全盘指挥的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取胜后,他竟然诛灭了魏太祖曹操旁支的曹氏亲贵-曹爽的全族。至此性质已经完全变化了。如果说高平陵这件事是政治斗争的自保,那么敢挥出屠刀对曹氏亲贵,那就宣告了司马氏篡权的野心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他在削弱在位实权皇帝家族的统治力,这是绝对的赤裸裸的叛逆。

反观曹操虽然专权,也是基于汉室已经被架空,或者说“皇帝”只不过是一张牌,谁捏着都一样。但是对刘氏亲贵还能以礼相待,更不会痛打落水狗再挥刀相向。这点只能说:曹操只是爱权,他对董承、伏完的这群人的手段只是保住政治地位的专政手段。而不是司马家有着核心目的“篡位”的目标。曹操很爱惜羽毛,是个嘴里大吼着“并让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实际上是个特别爱面子、爱身后名的人。曹操生逢乱世,得天下是靠自身打拼,东汉末年有实力者拥天下无可厚非。而司马懿被两次托孤,尽得皇家信任,却大行篡逆之事。这也是为何司马懿的评价比曹操更不堪。


回顾前汉末年王莽的那种“禅让”制度的创立,让封建政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权臣实力派,只要呼声够高、实力够强,仿佛都可以做皇帝。自此的三皇五帝神圣事才算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出身草根的权臣也敢开始光明正大的觊觎这个“天下独尊”的位置。手下的人也敢学贾充一般开始蹭蹭的“劝进”了。

相比刘寄奴这样敢直接赐死前朝皇帝的人,司马家倒是自己开了先河,曹髦死在成济的戟下,曹灵运作为曹家后人向司马德文读了逼宫诏书,而后司马德文又死在刘裕的白绫下。当然也算是给高平陵的曹家人报了仇了。而宋王刘裕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人,跟中山靖王的后人所建的蜀汉又有那么些许联系。冤冤相报,总是会了。

古代第一道德是忠,忠孝两难全也依然是成全忠。忠的大义缺失,是司马懿作为封建时代人物的最大人格缺失。换言之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光复汉室是他的一生追求,蜀汉虽偏安一隅,但在诸葛亮执掌政权的时代却毫不苟且。


诸葛亮死后,子孙战死绵竹,可谓满门忠烈。而司马懿的子孙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欺辱幼主,弑君犯上,这样的行为都是跟中国传统道德完全所不相符的,甚至是大逆不道。司马懿跟诸葛亮这样的光伟正的忠义两全的人,大概是算得上腐萤比之皓月了。不管是谁,在读《三国志》、《后汉书》、《晋书》时,统治者不想让子孙后代遇上司马懿、读书人不齿司马懿家族的作为、民间贩夫走卒听三国演义也会觉得司马家族是奸佞小人。而诸葛亮从草庐走出、到白帝城托孤,再到六出祁山、他在《出师表》上说到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让人清清楚楚的看得到的。那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的态度更是为中国道德所欣赏的。

唐朝的开国君臣,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诸葛亮的粉丝,《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发问:“魏征和诸葛亮谁更贤能?(征与诸葛亮孰贤)”

宰相岑文本接过李世民的话茬,回答说:“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好丞相,而且是军事家,魏征的才能没法跟诸葛亮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再譬如李靖,历代武将中的诸葛第一吹: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

到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修撰《晋书》,主持修书的两个人,也是诸葛亮的铁粉,为了写《晋书》,这俩人就先开始翻《三国志》,翻着翻着,就翻出了事。

因为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评论诸葛亮的话: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真可谓是治国的良才,能与管仲、萧何所匹肩。然而连年兴师动众北伐,却未能成功,大概将兵韬略,不是他所擅长的。)

捅马蜂窝了。

我家葛公千古完人一个,你一个写史书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你懂个屁的诸葛亮。

有一说一,陈寿的评价算是很客观了,怎么着也算是个路人粉。

但这俩人不管那么多,直接在《晋书》里开始骂:

或云(注意这两个字)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据说丁仪、丁廙在魏国享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可以给我千斛米,我会给你们的父亲写传记”。丁家没有人给他,于是陈寿最终也没给他俩立传)

写史书,讲求的是真实严谨,即便是援引他人的史料,也要注明出处,譬如《三国志》中:

傅子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都是为此,大概类似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而“或云”的意思,是“有人说”、“我听说”。

重点还在后面: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所诛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罚,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所以陈寿给诸葛亮立传的时候才说“诸葛亮不擅长将兵韬略,没有应敌的才能”,又说“诸葛瞻只擅长工书,名不副实”,大家因为这一点都看不起陈寿)

整体概括一下,就是这俩写史书的编了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万恶的陈寿小人,卑鄙贪财,信口开河,修史不正,由于诸葛亮曾经处罚过陈寿的爸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看不起同僚陈寿,所以猥琐的小人陈寿投奔晋朝之后,才会挟私报复说“诸葛亮将略非长”。


诸葛亮的治蜀治绩,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来,治国施政的最高水准,在后世一千八百多年里,被无 数名士贤臣推崇,并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地位更隆高得无以复加。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明法”和“正身”,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 谏,奖励直言,如董和 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蜀军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自作聪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街亭之战 失利。诸葛亮战后自贬三级为右将 军,更向全天下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 【(勤攻吾之缺 )】,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 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廉 洁自守,不蓄私产,大公无私,以国为家。

刘备夺取益州时,曾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诸葛亮却将这 些丰厚赏赐尽数充公府库,他从出草庐起,出仕二十余年,执政十余载,一生宦囊所积,只有桑树八百 株,薄田十五顷,勉强供一家温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诸葛亮这一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不 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 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对比后世许多权臣,虽然也见识高远,试图革除制度弊病,但因为自身难以克制私欲,立身不正,生活奢 靡,因此他们的变革措施便被同僚和世人认为是假公济私,打击异己,难以达到良好初衷,甚至适得其 反。

不免人亡政息如张居正,误国害民如贾似道 。 诸葛亮又安抚百姓、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劝农课桑,在他的执政期,蜀地织锦远销中原和外域,给蜀汉 国家带来大量收入。

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堤 历时一千八百余年,迄今完好,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诸葛亮又亲率大军,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令 南中百姓从此真正接受蜀汉统治,当地的人员兵力、耕牛战马、金银矿产、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断地充作 蜀军军资,使蜀国获得了一个稳定而资源丰富的大后方。(【赋出叟、濮耕牛 、战马、金、银、犀、革, 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因此,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 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 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同样是对付政敌:

诸葛亮以国家利益为先,对李严态度是“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后因李严运粮不力,耽误北伐大事。才对他进行处理,也只不过贬为庶民也并未殃及李严的家人。而且李严也心服口服,以至诸葛亮死后李严感叹不会有人再重用他了。

司马懿对曹爽王凌和他们的亲信皆是屠三族。直接导致掌握大量情报的魏国前线指挥官夏侯霸投敌叛国,并为后来的淮南反叛埋下伏笔。

同样是远征反叛的小国:

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并成功收服南中成为蜀汉北伐的战力之一。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司马懿北伐辽东破襄平之后

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同样是权臣:

司马懿封安平郡公,食邑五万户,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反观武侯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同样是劳师远征: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而宣王这边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刘备六十三岁时,在白帝城,召来丞相,当着所有人的面下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写诏书给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丞相回答:“臣敢竭股弘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他遵守他的承诺,一直到去世。

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二年,所谓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自托孤之后,丞相所有的呕心沥血,忧心忡忡,只为完成那个对故人和知己的承诺。

对待算是政敌李严吧,因为运粮不力,只是去职贬斥,对事不对人,照样任用李严的儿子。

丞相去世后,李严哀叹再无人会复起重用他,抑郁而死。

对比看看司马懿一家在干什么。

军事上被比自己弱小的蜀汉围着打,缩头乌龟一样和魏明帝搞千里请战演双簧。

流着口水在家装死,政变,废皇帝,杀皇帝。

政敌,灭三族。

人家丞相不仅军事上牛逼,军事还是人家的副业,丞相的专长在于行政。

一生为公,只有政敌而无私仇。

至死不过是武侯,家有八百株桑树,田十五顷,够子孙度日,清贫简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没有丞相,后世不知是否会有王猛,是否会有慕容恪,是否会有房玄龄和狄仁杰,是否会有文天祥和海瑞。

千年后,有一个人在孤寂的夜里,走进了武侯祠,读了镌刻在墙上的出师表,挥笔留言:“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

这个人叫岳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南中   晋书   蜀汉   皇帝   司马   政敌   权臣   流芳百世   西晋   丞相   诸葛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