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哪群人

1841年,法国有一个叫古斯塔夫.勒庞的小家伙出生了,当时的法国虽然在7月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社会仍然动荡不安,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勒庞决定悬壶济世,好坏不坏,这个小家伙顺利在1866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当时才25岁,真个是花样年华,悸动的心让小伙想看看这个世界,于是欧洲、北非、亚洲都留下了他勤劳的汗水和脚印。

也许是累了,四年后勒庞回到了巴黎,开始了正儿八经的行医,也许是野惯了,小伙虽贵为博士,但所有学术部门都对他关闭了大门,无情的被排斥在正式的科研圈子之外。

但冥冥中的责任感,让勒庞觉得如果只是行医,治不了社会的病,我还要多元发展,这想法和后面的鲁迅有得一拼,终于1895年,在经历了杂七杂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研究后,《乌合之众》来了。

这是勒庞在观察了欧洲革命史和形形色色的病人史后,呕心沥血写出的一部关于群体心理学的著作,据说深受罗斯福、希特勒、戴高乐的推崇,咋个说呢,可能是这些疯狂的人爱读疯狂的书,爱干疯狂的事。

今天我就给大伙来读读《乌合之众》这本书,分章节来读,讲的都是个人理解,如有雷同、纯属英雄相惜。

乌合之众第一卷第一章,主要讲到了什么才能称得上是群体,以及群体的普遍特征和思维。

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群体?一个场景,万达广场大吧,精雕细琢的石材广场上,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看美女,有的看手机,有的喂狗粮、有的思考人生,这个叫群体么?恐怕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精神纽带,没有共同的情绪共鸣,没有个体自觉性的消退,说白了,我是我,你是你,八竿子打不着。

但换个场景呢,同样是广场,搞了个读书会,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共同探讨人生,这个叫群体么,是的,这个就是群体,因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有了一个共同的方向,这是想要组成群体的个人所必须要表现出的特征,那如果这个读书会是线上举行的呢,答案是同样是群体,虽然他们此时没有聚集在一起,但再次出现一个小的条件或者某个事由时,他们便会迅速的聚集在一起,满足心理群体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有时候五六个人就能形成一个心理群体,但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成千上万人聚集在一起,同样不能形成一个群体。

第二的问题,群体的普遍特征是什么呢?

在说普遍特征之前,我们先来说群体和个体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心理群体所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特征主要如下,不管这个群体中人有多少,也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智力水平、性格特点这些,只要变成了一个群体,相应的就会产生群体心理,这个群体心理和个体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存在于一个集体中,有些感情和念头是不会在某个人身上发生、或者付诸于行动的,说白了就是,群体有一种烘托感,氛围到了,不爱的人也会变得那么可爱,不想犯罪的人也会有犯罪的冲动,一场撒狗粮的聚会,让单身主义的你突然有了爱,有了恨,这就是群体心理的力量。

然后我们来说大部分群体一般情况下的特征,群体从本质上是把个体的潜意识放大了,而个体的潜意受到种族、传统、时代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的刻在个体的潜意识里,个体的时候你会自诩是个达人,是社会的先行者,一旦把个体放入群体里,因为群体的潜意识放大作用,他会磨灭个体的才智,个性也同样被削弱了。

人们在智力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在本能和情感方面是很相似的,在道德、政治、爱恨情仇这些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件事情上,就连杰出的能人异士也无法做到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归纳起来,群体中每个人如果只是把他们拥有的共同品质集中在一起,那么这个群体的归宿只能是平庸。

另一方面,一些群体所独有的、单独的个体并不具备的、非正常化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归纳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单从数量上来说,群体会比个体拥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群体发泄自己本能的欲望,而如果是独立的个人,他是不敢发泄某些欲望的,说白了就是法不责众,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同个人一样承担责任,有了这个念头,那些约束着个人不敢发泄欲望的责任感便消失了,所以说,当面临一个群体的时候,你不要想着通过挑衅来让他屈服。

第二个原因是:传染的存在对群体的特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中,每一种感情和行为都是有传染性的,这种传染的程度足以让每个人,都随时可以准备好,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掉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果不是因为存在于集体中,个体是不会有这样的倾向和能力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有好的也有坏的,传销集团为什么能够洗脑,就是因为他让你不停的待在同一种场景下,而且还是和一群打了鸡血的人在一起,慢慢的你也就信了,同样的,如何让一个颓废的人迅速雄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放入一个上进的集体之中。

第三个原因是:处于群体里的人更容易接受群体的暗示,这是因为第二个原因,群体的互相传染所造成的结果。在群体里的个人,会被带入到一种状态,使他失去独立的人格意识,并且,对将他带入这种状态的人惟命是从,做出一些与自己的习惯和性格非常矛盾的举动,就像群体是一个催眠大师,催眠的对象就是群体里的个体。在群体的催眠和暗示下,个体的冲动力量会更大,轻易就会付诸于行动,个人是无法逆着群体的意识而行动的,顶多只会因为不同的暗示而改弦易辙。就像多年前的电影《盗梦空间》中,小李子也是在被催眠者的梦里虚幻了一个群体意识,聪明的是,在梦里,小李子不会直接去要求被催眠者该怎么做,而是虚构了一个场景,埋藏了一个暗示,让被催眠者误以为,这个暗示就是自己的决定,想想真是细思极恐啊。

好了,我们来为第一章打个总结,群体不仅仅是一群人,还需要这群人中,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有一个相同的纽带作为连接,这种精神的纽带可能是一次带有目的性的聚会,也有可能是相关利益事件的牵引,这种有目的性的人聚在一起就叫做群体。

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潜意识人格的加强,有意识人格的削弱,大部分群体的特质是平庸的、底智的;群体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并且会立刻将这种暗示和观念转化为行动,不管这个行动是不是个体在独立思考时所愿意的。

好了,今天给大家介绍了《乌合之众》第一卷第一章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请多多关注,后续章节正在整理中,如果大家觉得我的介绍和原书有出入,或者是有其他的理解,也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进行解读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乌合之众   纽带   说白了   暗示   群体   个体   特征   感情   原因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