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区域格局对辽战略转变,是怎么从两级转变成三级?

宋徽宗时期北宋对辽战略从和辽转变为联金抗辽,其原因需从这一地区结构的变迁与北宋领导人战略决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区域结构当中,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女真作为第三方逐渐崛起,从而打破了原来被迫选择和辽的外部结构。在北宋领导集团内部,出于多种原因使得抗辽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

区域均势格局的变动

国际结构的变动对国家的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在北宋时期,该地区长期处于宋辽两极状态,双方关系在澶渊之盟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关系。在两极状态期间,北宋与辽均因为国家内部因素发生实力衰落。

随着金的崛起,这一地区的政事格局从两极体系转变为三极体系,宋金两大政权也同时对辽怀有敌意,这也是宋金联盟抗辽的结构性和根本性原因。

北宋的衰落:战争下的党争与战略透支

北宋的经济本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北宋中后期,国家实力仍旧呈现出衰落之势,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巨额军事财政支出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在党争的影响下资源消耗不但没得到改善,甚至加剧了消耗,减少了收益,最终形成战略透支。

所谓战略透支是指对战略资源的透支,即战略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获取之间不匹配,也就是常说的入不敷出:当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消耗远超于其对战略资源的获取时,需要国家透支未来的战略资源来保证当前的战略行动得以维继,从而导致过大的战略资源投入,且获得的战略收益无法弥补战略消耗的成本。

判断一国的战略是否透支的标准有三:首先,判断一国是否出现大规模的资源动员行为,以维持其扩张性战略的实施;其次,对比本国可获得的额外资源是否可以满足剧烈上升的资源消耗缺口,具体表现为军队和后勤补给出现困难,财政是否入不敷出,货币信誉有无受到冲击,决策层是否开始出现反对声音等。

北宋时期,中央财政在国防形势的影响下以维持军事财政支出主要目标,尤其是北宋在西北地区的战争。北宋放弃了义务兵制,选择采取雇佣兵制。长期以来北宋的开边战争,使得其需要在西北地区大量驻军,如此便导致了每年需要花费巨额的军费在军士们的军俸、奖恤与军需之上。

这种军事开支依靠当地财政完全无法支撑,需要中央财政提供大量的额外财政支持。尤其是战争时期,地方财政开支更是大幅提高,根据三司使王尧臣的总结,北宋在宋夏战争之前,陕西路年收入一千九百七十八万,年支出两千一百九十一万,在宋夏战争之后,年支出便暴涨为三千三百八十万。

因此,北宋将陕西路赋税全部存留地方,两川上缴中央的赋税也转入陕西路,中央财政还要额外大量向陕西路转移。这种超额的军事财政支出,使得北宋时期中央财政长期捉襟见肘,这使得北宋地方财政税收也出现危机,州县都存在日益严重的财政亏空。

与此同时,北宋的钱荒问题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因为北宋的开边战争,北宋货币大量从东南诸路转移到西北地区,进而流入至西夏等国,这也导致了东南诸路出现了钱荒问题。

首先,由上文可知,西北地区需要大量的现钱收入来填补军费,因此税收占比重的东南地区货币向军费支出多的西北地区流动,导致货币输出地东南地区出现铜钱匮乏的现象。

尤其是战争时期,军费更加紧张,北宋三司就加大对东南地区现钱的剥削,致使东南地区的钱荒愈发严重。宋神宗时期,北宋熙河开边,每年就将东南六路漕运的米减少三百万石,改为现钱两百万贯转移到北方边境地区,持续五年。

等到和平时期,又有大量的货币则通过边境官方与走私贸易和北宋对他国的赏赐等流入其他国家。如西夏地区没有铜矿,因此主要使用的铜钱都是由北宋流入。

北宋中后期的一系列开边行动,在新旧党争、新党保守派与改革派党争的影响下导致了北宋的战略透支。

张一帆和马荣久指出,宋神宗与宋哲宗时期,北宋富国强兵与对外开边的战略目标固化,党争导致的精英分裂导致拓边政策低效甚至逆转与波动,进而导致战略资源浪费,最终使宋神宗、宋哲宗两代出现了严重的战略透支现象。

这种战略透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战略手段反复、缺乏战略延续性,导致大量无效的沉没成本。第二,剧烈的党争导致北宋主动放弃仅有的战争胜利收益。

最突出的表现是“元祐更化”时期北宋主动放弃熙宁、元丰时代宋夏战争获胜所取得的熙河地区。“元祐更化”指宋哲宗年少继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任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人士,废除新法,转变对外政策。

在党争的影响下,司马光等人反对所有王安石新政,宣称要“罢尽一些新法”。因此,新法中可以大幅度补充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地区长期军费的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均被废除。

而保守派并没有能提出十分有效的改善财政问题的办法,因此军费与维持宋夏战争新获得地区的费用问题让旧党停止与西夏的战争,并放弃这些地区。最终,元佑四年,北宋选择放弃除兰州外的其他地区,并花费大量金帛来赎回战俘。

至此,宋神宗时期的宋夏战争胜利成果在党争之中被消耗殆尽。

在长期的开边战争与内部党争影响下,北宋的经济发展无法弥补战略透支所带来的损耗,综合国力在客观上自然逐渐衰落。

辽朝的衰落:糜乱与自然灾害

辽朝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其政事地位是略高于北宋的。宋辽之间虽有摩擦和对抗,但是实质上还是基本维持了和平关系。辽朝本身也深受澶渊之盟的利好。首先,北宋每年输送的岁币就有絹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其中絹又可以反过来倒卖为金钱。

其次,双方在雄州、霸州、涿州等地相继开设榷场,进行边境贸易,从榷场互市贸易中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因此,辽朝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天拃帝童年生活不幸,自小既经历了祖母与父亲被诬而死,自己又险遭奸邪谋害,之后受到了辽道宗的溺爱,胸无大志、昏庸无能,性格乖戾。在即位之后,更是对狩猎活动十分沉迷,其狩猎之频繁、规模之大空前绝后,极度铺张。

在《辽史》记载当中,其在位不过二十四年,但史书中关于其狩猎的记载足有八处之多,可见其在朝政之上的疏忽,在享乐活动之上的沉迷。此外,天祚帝在选官用人方面也同辽道宗一样,任人唯亲,奸佞小人趁虚而上。

比如天祚帝及其宠幸的耶律乙辛同母弟耶律阿思与皇后及元妃之兄萧奉先皆是贪赃枉法的奸邪之徒,但对于忠贞谏臣萧兀纳的直言劝谏却十分抵触,甚至将其贬黜为地方节度使。

此外,元妃与萧奉先密谋,陷害贤良淑德的文妃及其子,最为贤能和有名望的晋王。辽保大元年,萧奉先进谗言,天柞帝听信后将文妃与晋王赐死,文妃妹夫耶律馀睹被逼反投金朝。

让辽道宗时期的政事动荡再一次重演。政事的的动荡、领导人的昏庸无能、国家之中奸臣当道世风日下,在此背景之下,辽国根基不断腐蚀,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除此之外,辽朝晚期衰落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辽国晚期,尤其到了辽道宗和天柞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加速辽国走向衰败的重要影响因素。蒋金铃对辽朝的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论述。

总结了辽朝自然灾害共有十三种一百三十三频次,其中以水灾(四十三次)、旱灾(三十次)、雪灾(十二次),蝗灾(十二次),风灾(十次)等为主,每次灾害之后除直接灾情外,也往往会导致粮食歉收,接下来如果救济不及时或者官方存粮有限,则会进一步导致饥荒问题。

天柞帝天庆九年,辽东发生饥荒,“辽东失业饥民困踣道路,死者十之八九”。自然灾害与饥荒给辽朝政事生态与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辽道宗大安四年,辽正式设立入粟补官法,即富户可以通过向国家上缴粮食来换取官位。

天柞帝时期,更是提出“应有诸州富户子弟,自愿进军马,人献钱三千贯,特补进士出身,诸番部富人进军献马,纳粟出身,官各有差”。在这种政事环境之下,辽朝后期官员糜乱糜乱现象愈发严重,而在赋税徭役、自然灾害以及富户的印子钱的共同打击之下。

平民日趋贫困,甚至破产沦为农奴部曲,最终引发社会动荡,盗贼蜂起,甚至威胁朝廷统治。

由上可见,辽朝晚期,领导人宠信奸臣,引发内讧,政事动荡,政事生态吏治糜乱,官员大肆敛财,自然灾害频发,平民民不聊生,因此辽朝的实力也是逐渐衰落,日薄西山。

金朝的蝙起:两极均势向准三极体系的转变

金朝在建国之后,采取一系列战争与谈判,使自身实力大幅增强,在地区结构中逐渐变为第三极,打破了该地区的两极格局。金朝的崛起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并消灭渤海国,此时金朝的物质实力己经可以成为第三极。第二阶段,金朝争取在这一地区的政事大国地位。辽天庆四年,完颜阿骨打率女真反辽,并在宁江州与出河店两次击溃辽军。

次年,完颜阿骨打在铁州人杨朴的劝说下称帝,建立金朝,建元“收国”。同年,天祚帝率军亲征刚刚建国的金朝,却在后者的抵抗之下大败而归,此后就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向金朝发起大规模进攻。

金朝在东北地区站稳脚跟,也使得辽对东北地区的政事影响力被严重削弱。收国二年,高永昌在金朝南方称帝,建立渤海国。渤海国身处被金朝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的辽东,又是金朝南下的阻碍,甚至还有意将高丽设置为自己的藩属国,所以引发金朝不满。

天柞帝派兵征讨渤海国,后者在金朝帮助下击退辽军,并在金朝压迫下向金朝称藩。在这之后,金朝认为高永昌并非真心投降,出兵渤海国,最终擒获并处死了高永昌,进一步占据了渤海沿岸势力范围,与北宋隔海相望也为未来宋金海上之盟提供了地理上的可行性。

自此,金朝彻底确立了自己在东北地区的政事地位,依托自身实力在客观意义上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第三极。但是这种国家身份还需要得到其他大国的承认。

此时,面对辽朝,金朝虽然能击退辽朝的军事进攻,说明就军事能力而言占据上风,但是“想要单独灭亡辽朝,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金朝想用谈判的方式获得辽的承认,并获得与辽平等的地位,进而获得更大的政事权力。

金辽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金朝的利益诉求完全不能被辽朝所接受。天辅元年金朝希望能得到辽对双方对等身份的承认,双方结为兄弟,从而平分北方霸权,不愿成为辽的附属国。

在军事上的胜利又使得金要求辽割地赔款,“岁银绢十五万匹两者”,“割辽东、长春两路者”,此外还要交还逃亡辽朝的女真部族领袖阿鹘产和赵三大王。次年,金朝更是提出了让辽归还上京、中京、兴中府三路州县,并以亲王、公主、驸马、大臣子孙为人质等苛刻要求。

这种要求作为传统大国的辽朝肯定是无法接受,从天柞帝对金太祖的册封文中可看出,辽朝虽然承认金朝,但是仍视金朝为附属国,坚决反对双方对等的地位关系。

天辅四年,在辽朝屡次拒绝承认金朝所期待的对等关系之后,金朝选择放弃与辽的谈判,正式确立了灭辽的战略目标,与宋使赵良嗣签订海上之盟。在金朝崛起之后,该地区所呈现的三极结构就天然产生了冲突的风险。

三极结构如果想达成稳定,则需要互相进行制衡。但是女真尝试与辽国议和,希望以兄弟国相称,但辽国自大,不愿接受,因此女真拥有了灭辽的战略意图。

三极格局的形成是北宋采取联金抗辽战略以图消灭辽国的主要原因。

正如肯尼思华尔兹所说,“三极系统有着独特而不幸的特性,因为其中两个强国可以很轻易地联合起来,攻击第三国,然后,经过分赃,使系统重归两极格局”。当然,华尔兹所言的三极系统结局并不是必然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三个大国共存的时期。

因此,马丁怀特提出了大国间的三角关系,并将其特征描述为在国际体系中,三个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有优势,能够在另外两个国家缺失时起主导作用;三个大国之间则处于相互猜忌、紧张和敌对的状态,使得任何两国都无法暂时形成联盟反对第三者。

女真在崛起后,试图与辽国建立平等的关系,双方平分北方地区的权力,以兄弟国相称。如果辽国接受这一选择,那么宋辽金三方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北宋也无法同时对抗辽金两国。

但是,辽朝并不承认金朝所期待的国际地位,屡次对于金朝寻求对等身份的拒绝,激发了金朝对辽朝的敌视。此时,宋徽宗也开始派人接触金朝,寻求双方联合抗辽,故而华尔兹所言的三极体系的结局,是必然会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北宋   女真   西北地区   渤海   时期   战略   政事   格局   区域   战争   地区   金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