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德意志王国是如何重建王权的集权统治

文|清言谈史

编辑|清言谈史

前言

1065年,海因里希四世成年亲政,年轻的国王从亲政之初就试图要削弱教俗诸侯在德意志王国中的政治影响,重建王权的集权统治,收复王室失去的领地和经济权利。他首先派遣施瓦本地区的王室封臣进驻萨克森,在曾经是德意志王室重要经济命脉的萨克森多处地方修建城堡,尤其是在戈斯拉尔行宫附近建立的哈尔茨堡。

化解贵族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强化国王在地区的政治势力

海因里希四世封王室封臣为城堡的领主,以城堡为据点化解萨克森贵族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强化国王在萨克森地区的政治势力。他还把哈尔茨的林区和矿区划为王国特辖区(Reichsvogtei),由王室封臣组成的军队作为国王的代理人常驻在特辖区修建的城堡,以此加强对特辖区的管理。海因里希四世实施的这些措施直接地危害到萨克森诺特海姆的奥托伯爵的利益。奥托曾经在摄政时期在政治上给予年轻的国王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反对阿达尔贝特大主教力图控制德意志的斗争中助了他一臂之力,为此奥托被封为巴伐利亚公爵。然而,奥托家族的封地位于哈尔茨山脉西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无疑对国王在哈尔茨地区施行的经济政策有着很大的阻碍。

1070年,海因里希四世以奥托指使一名强盗企图谋杀国王为罪名对其进行起诉,判处其接受参加决斗(Zweikampf)的处罚,奥托拒不服从,海因里希四世废黜其巴伐利亚公爵的头衔,收回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将其分封给韦尔夫家族的韦尔夫四世(WelfⅣ.,1030或1040—1101)。愤怒的奥托立刻与萨克森比隆家族的马格努斯(Magnus,1046—1106)结成联盟,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屈服国王,奥托的部分封地被国王收回,部分世袭领地也被国王剥夺。

德意志王室在萨克森的领地大多是广袤的森林和荒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被开发利用,当地的贵族和自由农民依照萨克森地区的习俗,把王室领地内尚未开发的森林和荒野看做是公有地,任意砍伐、开垦。海因里希四世亲政之后在萨克森圈围荒地,废除萨克森地区长久以来实行的习惯法,颁布森林禁令,渔猎也成为王室的经济特权。开垦荒地、伐树烧炭、捕鱼围猎等经济活动都被王室掌控,由来自施瓦本的王室封臣管理,征收赋税和利用森林和河流的费用,这些都成为王室经济收入的来源。海因里希四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加重了当地的各种赋税和徭役,致使许多自由农民破产沦为依附农民,激起当地农民的强烈反抗,拆毁城堡、破坏银矿的事件常有发生。

农民的反抗与德意志贵族们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巴伐利亚的公爵韦尔夫、克恩滕的公爵贝特霍尔德也都因为海因里希四世追讨王室领地的政策与之对立。1073年7月,诺特海姆的奥托以及马格德堡的大主教维尔纳(Werner vonSteulingen,?—1078)、哈尔伯施塔特的主教布尔夏德(Burchard II.,1028—1088)在哈尔登斯莱本附近的霍滕斯莱本盟誓,共同起兵反抗国王。这次反抗在当地农民中获得热烈的响应,起义很快就席卷萨克森东部和图林根地区。起义军占领了众多的城堡,海因里希四世陷于危机重重的困境中,仓皇出逃,危急中沃尔姆斯市的市民赶走该市的城市领主、沃尔姆斯的主教阿达尔贝特(Adalbert Ⅱ.,?—1107),打开城门,迎接处于危难之中的海因里希四世。

得到沃尔姆斯市民支持的海因里希四世有了些许的喘息之机,1074年1月,率一支小军队回师萨克森,以归还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为条件争取诺特海姆的奥托的支持,2月2日在盖斯通根的行宫与萨克森的大贵族们签订和约。和约中商定,海因里希四世必须拆除在萨克森地区修建的众多城堡,尤其是哈尔茨堡,但因为这个和约只涉及到萨克森大贵族的利益,依然未能消除其他社会阶层的不满。海因里希四世利用这一机会,采用赦免、许诺等各种手段分化萨克森的贵族,破坏起义军的团结,以便各个击破。

重建王权的集权统治

1075年6月9日,养精蓄锐后的海因里希四世在波希米亚公爵弗拉季斯拉夫(VratislavⅡ.,1035—1092)、班贝格的主教赫尔曼(HermanⅠ.,?—1084)等其他地区教俗诸侯的支持下再次率军进入萨克森,在温斯特鲁特河岸的洪堡大败萨克森贵族的联军。诺特海姆的奥托再次成为海因里希四世瓦解萨克森贵族政治同盟的一个重要政治筹码,他对海因里希四世行了臣服礼,获得萨克森作为采邑,分崩离析的萨克森贵族们也纷纷效仿奥托臣服国王,于1075年圣诞之际在戈斯拉尔行宫向国王宣誓效忠,行了臣服礼,并且承诺拥立国王年仅2岁的王子康拉德为德意志王位的继承人。

德意志摄政统治时期,罗马教会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利奥九世开始的改革给教廷注入新的生命力。罗马教会通过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和纪律,宗教组织机构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1059年颁布的选举教皇敕令宣布禁止包括德皇在内的所有世俗势力对教会事务的干预。教皇的实际领地进一步扩大,有了自己的世俗封臣,有了一定的军事力量,罗马教皇在西欧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增大,与各地修道院的关系更为直接。利奥九世和海因里希三世之后,罗马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不再携手共进。1061年7月27日,尼古劳斯二世教皇辞世,罗马教会中的改革派在枢机主教希尔德布兰德的主持下,以教皇选举敕令为依据,在卡普阿推举卢卡的主教安塞尔莫为教皇,称亚历山大二世(Alex and erⅡ.,1010或1015—1073,1061—1073年在位),新教皇于10月1日回到罗马登上圣宗座。

从利奥九世担任教皇时期起,希尔德布兰德就是罗马教会改革派中的核心人物,如果说洪贝特是主张教会改革的理论家,那么希尔德布兰德就是教会改革的实践者,他曾多次担任前任诸教皇的特使,在西欧各王国、各地区实践罗马教会改革的各项主张,为罗马教廷决定处理各地教会事务提出建议。教会改革派拥立的新教皇遭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米兰地区的世俗诸侯、大主教和主教们的反对,他们不承认亚历山大二世为合法教皇,在巴塞尔召开宗教会议拥立意大利帕尔马的主教卡达鲁斯(Cadalus)为对立派教皇(Gegenpapst),称洪诺留二世(HonoriusⅡ.,?—1072,1061—1072年在位)。1062年4月,洪诺留二世率军向罗马进发,途中遭遇洛林公爵戈特弗里德的阻拦,被迫返回帕尔马。


同年10月,在奥格斯堡召开的宗教会议上亚历山大二世教皇的合法地位再次获得确立,不甘失败的洪诺留二世于1063年重又率军前往罗马,再次遭遇戈特弗里德公爵的抵制。1064年圣灵降临节之际,亚历山大二世在意大利曼托瓦主持召开宗教会议,洪诺留二世因拒绝前往参加被处以绝罚,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无可争议的合法教皇。这场两个教皇的争斗表明,在罗马教廷与德意志国王和诸侯之间有了公开的抗衡。

亚历山大二世继续教会改革的立场更坚定,并且通过强化修道院改革,把教皇权威的影响扩大到西欧各个大主教区和主教区,通过对各大主教和主教的任命权进行实际的控制。他多次以买卖圣职为由罢免由海因里希四世任命的主教,以此证明教皇的绝对宗教权威,也以此干预德意志的宗教事务,这就与正在加强王权的海因里希四世之间产生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引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主教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strei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德意志   王权   巴伐利亚   亚历山大   海因   王国   罗马   教皇   王室   主教   公爵   国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