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人推崇岳飞,地位不断提高

读《说岳全传》,毎每看到岳飞惨死风波亭,均叹惜不已。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再被人推崇,而且地位不断拨高呢。他适应了当时人的期待,满足了后世人的期望,人们希望有个人来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民族和人民,而且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例如南宋北伐,抗战时期等。

岳飞生于河南汤阴县,家贫,学武参军。适值金人入侵,岳飞因军功快速升职。北宋灭亡,军队解体,岳飞被迫南下,组建了“岳家军”,成为抗金的中流砥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尔”,何等的豪情壮志!岳飞屡破金兵,已成包围开封收复中原之势。在形势大好之时,宋高宗赵构却连下十二道金牌的班师诏,岳飞被迫回师,兵权被夺下狱,惨死于大理寺狱中。据说,岳飞死状颇惨,用了“炒排骨”的酷刑。

岳飞,忠孝才厚功高,惨死狱中,后虽平反,加封“鄂王”。为何岳飞被杀,是高宗昏聩,秦桧构陷?主要是

一、岳飞的主张与朝廷战略意图发生明显冲突。

宋金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金军手中。靖康之变后,“虏人用兵不已。今日陷一城。明日陷一邑,侵夺而南,有并吞席卷之志”。宋军败多胜少。比如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战,号称40万的宋军与数万金军在陕西决战,宋军大败,金军几乎取得陕西全境。这一时期的宋金战争,在战略上,宋军处于守势。

面对金军的进攻,南宋朝廷分裂为了两派,一派是由秦桧、张俊等为主的主和派,主张退守长江,划江而治;而另一派是张浚、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主张伺机北伐中原。高宗则反复摇摆,一旦形势危急便主战,一旦形势好转便求和,朝廷上的和战之争愈演愈烈。随着军事形势的好转,主和派占据上风,宋金和议,而岳飞却仍主张“直捣黄龙,迎回二帝”,尤其是“迎回二帝”之意,深为高宗所忌。虽然以后岳飞不再提迎帝,但芥蒂难除。

二、地方军事力量隐然有军阀化趋势。

宋朝上承五代乱世,对军人跋扈,动辄兵变,记忆深刻,故重文抑武。比如一代战神狄青,因军功升为枢密副使,却在朝堂上屡受排挤打压。南宋初期,朝廷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基层治理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税收征管不力,匪患无法剿灭。在此种局势下,南宋的生死存亡全赖几位大将守护,而这些人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大将们各领一军,各自为政,他们之间或为了争名逐利,或为了保存实力,互不配合,难以协调。如张俊与岳飞之间,张俊与韩世忠之间,岳飞与韩世忠之间均有矛盾。高宗亲自写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谕旨,呼吁各大将暂时搁置私仇,先为国家考虑。

以岳飞之姓组建的岳家军,更像是一支私家军队。岳家军是岳飞从最早的两千人,发展到最后的十万人,是南宋最为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岳飞在收复襄阳六郡以后,以鄂州为大本营,大兴营田,发展生产,其年收入可供岳家军3个月的支出。岳飞己掌控着襄阳六郡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隐然有军阀化之势。此如召回岳家军,若信任,安用十二道金牌班师诏?

三、岳飞对于朝政异乎关注,屡次上疏言事。如岳飞为阻止高宗南行,不顾自己的职位卑微而上疏:“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对于岳飞的越权行为,高宗革除了岳飞的军职、军籍。又如岳飞上疏请立太子,这在封建王朝是极为敏感之事,岳飞以一武人干预储君之立,犯了武人干政的大忌。

四、与上司关系恶化,招致朝臣合伙倾陷。

绍兴六年,刚刚上任的右相兼都督张浚召集诸将,讨论北伐之事。张浚以宰相之名都督各路军马,位高权重,一呼百应,可是,此次北伐在岳飞的强烈反对下居然未能成行。“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于龟山,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张浚十分生气,屡次追问岳飞反对北伐的原因,岳飞却没有回复,这让二人的关系迅速恶化。最后,张浚成为构陷岳飞团伙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五、岳飞动辄请辞,高宗屡次忍让安抚,两人之间形成了颇为特殊的君臣关系。

1137年,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后又扈从至建康。一日,高宗对岳飞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表达了信任依赖之意,且拟将刘光世所部隶属于岳飞,岳飞对此心情异常激动。不意高宗反悔。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奏表,不等批准擅自离开建康,回到庐山为母守制。高宗闻知,即命李若虚去庐山请飞,李若虚苦劝六日,岳飞才答应还军视事。

这时,宋金对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完颜亶继位,呼吁和谈,而岳飞坚持“戮力练兵”,高宗却已“屈己求和”,岳飞却对和议表示坚决反对。

1139年,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成功。岳飞上表,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且对朝廷加封的官衔,三诏而不受,高宗特下“温诏”,温语安抚。其后岳飞又自请至洛阳谒扫先帝陵墓,并窥探金国虚实,未被允许,岳飞又上二表,要求解除军职,字里行间充满讽剌之意,高宗未予理睬,后不允所请。由上可见,岳飞屡次“摞挑子”,高宗屡次温诏安抚,表现了高宗依赖无奈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两人特殊的君臣关系。这种君臣关系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国家安定君主安全,岳飞势必成为“弃子”。

与此对比,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觐见慈禧,两人朝对。慈禧看似平常淡定之问,处处暗藏着帝王的猜忌关注,杀机隐隐,曾国藩的每句答话都谨小慎微,力解君主的猜忌之心,曾国藩才得以荣终。又如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力退回鹘之兵,功高而不震主,一生唯诺惟谨,处处忍让低眉,唯恐处于人上,京剧《打金枝》,反映了这段历史和郭子仪的谨慎。

反观岳飞,功高而不自谨,才厚而不藏芒。杀岳飞之时,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以“莫须有”应之。莫须有,有人解释为“也许有”,但也有人解释说,这是宋代人的口语,意为反问。看韩世忠闻言后的态度,可知矣。而秦桧之答,在教会我们“莫须有”这个名词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传统政治的智慧。

岳飞有一个后代,写了一本书,记载了岳飞的光辉事迹,并流传后世,于是,岳飞的形象就不一样了。譬如陆游,其后代是出版商,于是,陆游的诗词流传后世的数量,就仅次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襄阳   军职   岳家   中原   都督   莫须有   南宋   朝廷   后人   形势   地位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