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给自己封侯?离谱的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亲自下旨,让奉天威武征讨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统率军队南下,去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南征队伍刚离开北京,王守仁的捷报已经送来了——宁王朱宸濠之乱在汀赣巡抚王守仁的吊打下,仅持续43天即宣告失败,宁王本人也成了王守仁的俘虏。

镇国公朱寿决定把捷报压下来,一行人继续南下。到南京后,跟随镇国公朱寿南下的锦衣卫指挥使江彬赶紧找来王守仁,让对方“识趣”些,把朱宸濠放了。等镇国公朱寿大军抵达后,再行俘虏。

朱厚照封自己为将军

碍于镇国公朱寿的神威,王守仁无奈,只能将捏着鼻子把擒获的宁王朱宸濠以“献俘”的形式,押送南京,交镇国公朱寿重新体验一把抓宁王的乐趣。随后,在朱寿及其部将的“围攻”下,宁王朱宸濠二度成为俘虏,论罪伏诛,废除封国。奉天威武征讨大将军朱寿到底官居几品?放眼当时整个大明王朝,官员们都纷纷摇头,表示不清楚。但对于领衔主演朱寿的那个人,官员们无不五体投地,表示臣服。

因为,朱寿即为明武宗朱厚照本人。明武宗朱厚照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聪明明智,通晓多国语言,是一位优秀的皇帝;而另有人则指责他强抢民女,放荡不羁,成为一位昏君。在小说、戏剧和影视中,他更成为了热门IP。

不过,人们对他“好命”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作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从小就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他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从出生开始就经历着后宫的斗争,直到驾崩后才得以告一段落。这样的童年经历让明孝宗重新审视了皇帝和后宫妃子的关系,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奉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在此情况下,朱厚照就成了唯一的成年皇子,自然也就成为了皇位的唯一继承人。这样的好运,朱厚照怎会不放纵自己呢?

作为大明皇族,朱厚照的父母对他溺爱有加。在皇帝父亲的安排下,他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从4岁开始,他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学习经史子集,并逐渐规范言行举止。为了避免他受宫廷奢靡享乐之风的影响,明孝宗甚至禁止太子参加任何宴乐活动,如宫宴、曲戏和元宵烟火等。

然而,明孝宗对于极度宠爱太子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在朱厚照九岁时,明孝宗找来了杨廷和、吴宽、费宏等当世名家为他讲学。这群讲师中,杨廷和是少年成才,曾参与编纂《明宪宗实录》;而吴宽、费宏则是殿试状元,经筵史集烂熟于胸。

正如“名师出高徒”的名言所说,在这些讲师和父亲的精心教导下,朱厚照从小就喜好读书,并且擅长诗作。据《国榷》所述:“他写作总是迅速完成,从不思考。”这证明他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出色的文笔。朱厚照本人也喜好运动,尤其热爱骑马和射箭。虽然明孝宗早已看出儿子的顽皮,但由于他希望朱厚照能成为像朱元璋、朱棣等雄主一样的人物,因此并没有过度限制他。按照常理,像朱厚照这样经过名师调教,且具有文武才华的太子,只需稍加磨练就能有所成就。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开始有所改变。

历史记录显示,自从太子朱厚照开始读书后,每日都是重复地阅读四书五经和祖训遗言。而长时间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任何人都会感到厌倦,但身为太子的他不仅不能停下来,甚至连表现出厌恶的情绪都不允许。在讲师们的敦促下,他必须保持“气度端庄”的形象。每次听完讲课,还必须按照礼仪起身鞠躬,感谢讲师们。这种长期的束缚和规训在他潜意识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即对那些重视礼教的官员的憎恨和报复心理,只待发芽而已。

明孝宗于弘治十八年驾崩,年仅36岁,因长年劳累导致身体疾病加剧。皇位自然应由皇太子朱厚照继承,即明武宗,在当时只有15岁,根据古代男子20岁加冠即可成年的规定,明武宗登基时仍只是个“小孩子”。虽然明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为防止新皇帝上台后做出过度的举措,明孝宗在临终前特别安排了大学士刘健等人辅政,并嘱咐他们教导明武宗读书,帮助他成为合格的君主。

尽管如此,明武宗一上台后就有些放纵。在明孝宗及皇太子的老师的约束下,宫廷的奢靡享乐之风对其影响尚有限。但现在他是天子了,拥有了权力,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太监们最清楚新皇帝的想法,八大太监中的刘瑾以及其他人负责安排,让明武宗扮演除皇帝以外的其他身份,像小贩或平民一样穿街走巷,去看看大明社会的奇事异物,满足自己内心长期以来对社会的好奇。

然而,在封建君主的专制时代,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并不是事事可以随心所欲。在日益完善的行政生态系统中,皇帝很多时候只是充当调解各方矛盾的最高调解人。此外,“代天巡狩”是中国帝王的基本要求,代替神仙掌管人间需要营造一种神秘感,而皇帝却在太监的唆使下自贬身份、甘于平凡,这直接违背了这个基本要求。从六科给事中、通政司到六部、内阁,整个朝廷的文官都对皇帝的言行不当表示不满。此外,他们也批评八大太监的曲意迎合和阿谀奉承,并要求皇帝罢免他们。

明武宗视平衡各方势力为皇帝的职责,但若听从顾命老臣的建议将再次陷入礼教束缚之中。相比之下,偏袒身边的宦官虽可握有与大臣抗衡的力量,但此举也让他受到了昏君之嫌。因此,他放任宦官操纵政治,与文官集团对抗。此政治风波中,辅佐明孝宗开创“弘治中兴”的老臣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明武宗信任的宦官和武将。尽管如此,紫禁城仍然束缚着明武宗,他选择了在皇宫之外的豹房独居,并要求奏折由差人送往。豹房的具体作用多说不一,但它成为了明武宗日常起居的新住所,短暂替代了紫禁城。

由于明武宗的放任,八虎集团的权力异常猖獗。其中,宦官马永成主持东厂,谷大用控制西厂,全面掌控着帝国内最具实权和监督权的要害部门。当时,京城中甚至流传着一句歌谣:“大臣赶着内官拜,厂里校尉系銮带。”尽管科道言官不断上奏弹劾“八虎”专权,呼吁皇帝早日恢复常规秩序,但明武宗却对此置之不理,导致事态继续恶化。

正德年间,八位太监当权,称“八虎”

八虎之中,刘瑾更是猖狂至极。在明武宗的默许下,他开始插手国库赋税、征收商税。他派遣亲信到各地直接收取商税,并对每个亲信安排额度任务。他亲自监督,致使各级官吏在商税领域上失去了许多机会,这令他们非常气恼。

刘瑾发现,京城周边有很多百姓因为农田被官僚地主侵占而沦为农奴,生活十分艰难。在他的建议下,明武宗决定强行夺取官员们的土地,纳入皇庄,以终止土地兼并的风险。为了加强对帝国官员的监察,获得皇权特许的刘瑾又成立了内行厂,除了监督官吏外,还凌驾于东西两厂和锦衣卫之上,全面监察他们。

但即便如此,刘瑾仍感到不放心。他要求所有言官每天到衙门上班前,必须到他指定的亲信处报到,否则一律以缺勤罢官免职。这样的做法导致刘瑾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也激怒了“八虎”中的其他成员。正当局势陷入紧张之际,一个大明郡王的叛乱,将刘瑾送上了绝路。

1510年(正德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安化王朱寘鐇在安化(今甘肃庆阳)自立反叛,打出“诛刘瑾”的旗号。虽然在明代,藩王造反并不罕见,但朱棣之后,明代藩王实力逐渐被削弱,郡王甚至只有吃皇粮的命。因此,安化王此次反叛的胆量不可小觑。此事引起明武宗的重视,他紧急下令讨伐叛军,并派遣宦官张永前往甘肃督战。然而,安化王的军队很快就彻底溃败。经过调查,此次叛乱是因为刘瑾奉旨查勘屯田、编审屯粮,而巡抚安惟学为了讨好刘瑾,搜刮银两,导致士兵哗变,并被安化王加以利用。对于朝臣的奏报,明武宗起初持怀疑态度。不过,宦官张永回来后,也证实了刘瑾的犯罪事实。张永离京之际,明武宗曾亲自送行,此幕被同受皇命赴甘肃平叛的文官杨一清看见,杨一清趁机做了张永的思想工作。

杨一清对张永说:“公亦上信臣,今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藩宗乱易除,国家内乱不可测,奈何!”他暗示说,安化王的叛乱本身并不算大事,但刘瑾所做的事情是多么的恶劣,居然能让一个郡王起兵反叛。这说明刘瑾是个巨大的祸害。最终,张永听从了杨一清的话,回到京城后,在明武宗召见他的时候,揭露了刘瑾的罪行。刘瑾遂被抓。

然而,明武宗很难决定是否要杀死刘瑾。他始终不愿相信刘瑾真的有篡位之心。他决定开展调查,亲自率领团队去搜查刘瑾的住所。结果,他们发现了大量财宝,包括龙袍、玉带、盔甲和武器。刘瑾最终被判处极刑,西厂和内行厂也被废除了。虽然百官以为杨一清揭露刘瑾的罪行会让明武宗重新回归朝政,但是对于明武宗而言,刘瑾虽然在他的权势下让整个朝廷处于混乱之中,但是他也帮助明武宗抵御了来自文官集团的批评。

失去了刘瑾之后,江彬、张永等人成为了明武宗身边的新贵。江彬原是宣府人,曾经是大同游击将军。因为勇猛作战,他得到明武宗的赏识,成为了他的义子,并加入了豹房。

江彬等人怂恿明武宗逃离京师,因为他们已经对京师的风景感到厌烦。明武宗于正德九年(1514年)开始计划逃离京师,直到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他决定微服“巡视”居庸关,然后前往北京近郊的长城一线领略边塞风光。然而,负责镇守居庸关的御史张钦极力反对,因为明武宗是皇帝,宗庙安危系于一身,如果出事,即使有十个脑袋也赔不起。明武宗却不理他,张钦只能紧锁城门,逼退明武宗。半个月后,听闻张钦不在居庸关,明武宗再度前往居庸关,并由此走向宣府、大同等长城一线。

张钦得知后,率人追赶不及。明武宗并没有罪责他,反而关心他的近况。事实上,明武宗去往宣府、大同的微服巡视并不简单。达延汗与满都鲁汗的遗孀满都海成亲,继承了满都鲁的领地,并以此为基地,发展实力,翦除其他势力,再度整合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实力大增。同时,他也联络亲明的朵颜三卫,派兵多次骚扰大明边境。明武宗抛下政务巡边,也是未雨绸缪之举。到了宣府,明武宗发现普通士兵对将军非常忠诚。他为了拉近与士兵们的关系,增进感情,给自己发明了一个好玩的头衔: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这样,他可以好好地过一把从戎瘾。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让明武宗感到更加刺激。在他巡边期间,蒙古鞑靼部小王子率领五万大军攻打应州,这让明武宗非常震惊。但他也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亲率大军前往驰援。这场应州大捷在历史上得到了详细的记载,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录,明武宗于冬十月癸卯驻扎在顺圣川,小王子于甲辰犯阳和,掠应州,最终寇退驻扎在大同。然而,这场战役历时五天,投入了数万兵力,但双方伤亡惊人的少。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有人质疑是否有造假的嫌疑。

不过,应州战役的确存在,并且从结果上看,明武宗是胜利的。在他去世后,大臣们在给他起尊谥的时候,认可他在此期间的军事成就。即便被指责为吹捧皇帝,但这些赞美的话语都被纳入了正式文件。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造假呢?或许这与文官集团和明武宗之间的直接矛盾有关。几十年前,明武宗曾祖父明英宗就是一个贪玩的皇帝,他不仅把明成祖朱棣时期留下的大明精锐尽数断送,还亲征蒙古部落,自己竟然成了俘虏。而现在,明武宗却再次“发扬”明英宗亲征的精神,这让文官们感到非常危险。为了守护大明江山,限制君主权力,他们不能直接反对皇帝,但在青史上留下几笔不满的言语,还是可以做到的。

除此之外,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被认为是明代文官集团最为满意的皇帝,如天启朝内阁首辅朱国桢所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明武宗在他们的教导下长大,因此作为儿子,他应该向父亲看齐,成为圣君明主和文官大儒的楷模。然而,明武宗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令人大跌眼镜,使人们开始考虑将一场大捷改写成一场失败的历史事件,以作为规劝明武宗和警醒后世大明皇帝的案例。

自应州大捷之后,明武宗追封三代,加封自己为奉天征讨大将军、镇国公,赐名朱寿,并给予丹书铁券。他的行径被大学士梁储、毛纪等人以“贬损陛下祖宗”之言极力劝说,但没有效果。不久之后,明武宗决定南巡,大臣们愤怒不已。大学士杨廷和直接要求明武宗昭告天下:“自今以后,不再巡游。”并警告明武宗,做皇帝就应该有皇帝的样子,不要总想成为将军。为了阻止皇帝南巡,大臣们不惜拼命,例如金吾卫指挥使张英“肉袒挟两囊土数升,当跸道哭谏”。明武宗对此也不甘示弱,将带头闹事的官员全部下了诏狱,罚跪、廷杖者不计其数。但大臣们始终坚持死谏的态度,即使被皇帝处罚,他们仍然上书劝谏。在这种情况下,明武宗只能妥协。

恰巧的是,在南巡返京三个月后的正德十六年三月,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叛乱,攻下九江,包围安庆,给了明武宗一个实打实的南巡理由。于是,在江彬等人的陪同下,明武宗率军南征,打着剿灭宁王的旗号。然而,宁王叛乱与安化王叛乱结局基本相同,明武宗并没有机会亲手将其剿灭。虽然没有战果,但明武宗依旧匆匆返回京城,失去了南巡的理由。为了充实自己的南征日子,他决定绕道执行南巡计划。不料,在一次泛舟钓鱼中,船翻落水,明武宗不幸殒命,享年31岁。临终前,他下旨将边兵全部遣返回原镇,加强边防,并照会身边大臣:“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他认为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与大臣们无关。明武宗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历代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冲突并未停止,这也在各个朝代中均有体现,此乃后话了。

诸君,于明武宗朱厚照之身前生后,有何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安化   正德   奉天   大明   皇帝   文官   宦官   叛乱   大臣   离谱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