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通的大量银子,后来都去哪儿了?

“大人,这五百两银子是小的孝敬您的,xx的事就全仰仗您操劳了。”

这是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送礼场面,往往一边说一边命人抬进来大箱子,揭开箱盖,里面是白得晃眼的银子。

除了送礼,我们还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吃完饭后,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再潇洒地说一句“不用找了”,留下店小二捧着银子两眼放光,高喊一句“谢谢客官”。

这样看下来,仿佛古代人天天都在使用银子。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累积下来,古代银子得是多么庞大的数量了,可为何现代人很少见到银子,古时候流通的那么多银子都去哪儿了?


白银并不是

所有朝代都广泛使用的货币

首先,古装剧中使用白银的情节并不准确。在明朝之前,白银并不是官方货币,在民间也没有被大量使用。

白银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货币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白银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首要货币的时间,无疑是在明朝中后期在这之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宋朝出现了纸币。

明朝前期甚至禁用金银作为货币,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违者罪之。永乐年间,白银的禁令愈加严厉,民间敢有以白银交易者,以好恶论处。

但是,民间使用白银的人越来越多,白银的竞争对手纸币和铜钱逐渐被淘汰。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廷发行纸币“大明宝钞”。钞票表面有“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字样。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大明宝钞便陷入了无休止的贬值之中,因而在民间不受欢迎,被民众拒绝使用。有大臣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户部”。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宝钞的贬值是钞票滥发造成的。洪武朝的统一战争和永乐朝的郑和下西洋使得朝廷开支骤增,更是大量印发钞票。宝钞的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钞票大幅贬值。当时的御史陈瑛表示:“皆缘朝廷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最开始的规定是钞一贯折合钱一千文,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两浙”钞一贯折钱“百六文”,宝钞币值已贬值到原先的六分之一。朝廷无计可施,索性禁止使用铜钱,倒逼人们使用宝钞。然而到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更是“钞贯值二三钱”,宝钞几乎贬至面值的千分之一,终于是废纸一张。

除了纸币,白银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铜钱。从秦朝统一货币铸圆形方孔钱开始,铜钱是普遍使用的官方货币。当刘邦还是泗水亭长时,想到上司家里去,撒谎说以“万钱”作为见面礼,吓得他的上司迎到门口来。隋朝有隋五铢,唐初发行开元通宝。在民间以“腰缠万贯”来指代富豪。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物贸易和商品买卖,使得货币的交易量增长,而铜钱沉重,不方便大量使用搬运,且由于仿造容易,民间出现了大量私铸铜钱。由于铜钱价贱体重,且易于盗铸,明朝又没有能力供给完好充足的铜钱,导致私铸盛行,质量恶化。明清时期,铜钱先是宝钞的辅币,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

明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开始松弛用银的禁令,“朝野率皆用银”。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令民间货薪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成化、弘治以降,实行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复本位体制,宝钞废弛。再后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时,干脆连铜钱都舍弃了,只征收白银。至此,无论是日常买卖,还是缴税都使用白银。

白银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久藏不坏,从而被人们欢迎。但是古代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大国,这些白银都来自哪呢?在明代的货币选择面临挑战时,世界上的白银浩浩荡荡流入中国。当时西方发现新大陆,获取了殖民地大量廉价的银矿。这些白银随着贸易流入中国。明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使得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强烈。中国民众很少购买西方的工业品,但是西方却需要大量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大量的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


买鸦片、战争赔款

导致晚清白银流失

明清时期,中国成为美洲白银主要的流入地之一。清朝的对外通商口岸,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以后集中在广州一处。按照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的说法:“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英贸易中,英国常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每年要运来大量白银来抵付货款。对此,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以改变状况。嘉庆、道光年间,英国非法输入中国的鸦片不断增加。道光初年,每年输入7000余箱。鸦片战争前几年,每年输入平均达35000箱。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的对英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部分用白银抵付,导致白银外流。鸦片战争前几年,中国每年的白银流出量达1000万两以上。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赔款条约又损失了数亿两的白银。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需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日本在其他殖民势力干涉下放弃辽东半岛后,又勒索清政府以白银三千万两将其“赎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又要求清政府向八国共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巨额的赔款早已掏空了国库,清政府于是摊派税款,向民间征收白银。


民国金融危机下的白银外流

中华民国建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银元和银两是中国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辅之以铜元和银角,此外还有由各地林立的银行发行的流通价值极低且贬值严重的纸币。仅作为主要货币的银两的制式就有超过100种,如碎银、银锭、银元宝等等。银元的制式也有将近20种,如俗称“袁大头”的“袁洋银元”、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为标志的“孙洋银元”,还有从日本、西班牙等国流入的银元。复杂散乱的货币制式,给民国时期的经济、商业等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银本位的货币政策又将中国卷入一场“白银风潮”之中。

1934年下半年,还沉浸在经济快速发展美梦中的国民政府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白银大量流出,先是银行、钱庄及工商企业大规模倒闭,各行业迅速走入萧条,最糟糕的是农村经济,可谓全面破败:“鲁东向称富庶之区,地价每亩百元者,刻已低落至四五十元;鲁西、鲁南贫瘠之区,向之每亩五十元者,刻竟落至二十元或十元尚无人过问,农民破产之普通、痛苦之深刻,实为近古以来所未有。”

导致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将中国推入严重金融危机中的正是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以下简称《购银法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为了遏制提现风潮,缓和金融危机,开始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继而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政策。1933年6月19日,罗斯福签署《购银法案》,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美国在全球高价收购白银,同时禁止本国白银出口。通过《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美分涨至1935年5月的每盎司74.42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美分以上。伦敦银价也跟随纽约银价的上涨而不断攀升,到1935年4月,几乎是1931年银价的两倍多。

因为中国每年的银产量并不高,一旦国际银价浮动过于剧烈,使用银元作为主币的中国货币体系必然会受到世界银价涨跌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

国际银价的异常上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几乎可以换回3倍的美元购买力。中国民众的直观感受是,外国进口的商品一下子便宜了很多,而中国出口的各类商品竞争力却大大降低,白银成了唯一可出口的高利润商品。暴涨的银价让国内外的投机商、冒险家迅速行动起来,外商银行趁机将白银大量运出,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从中赚取高额利润。1934年1月,上海的外商银行存银约27500万元,占上海中外银库存银的49%,年底仅仅剩下5400万元,为1月的五分之一。这一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中华民国建立以来最高,也是历史上白银外流最高年份1907年的5倍。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全年白银出超总额达到2.59亿元,同比增长1750%。其中仅8月21日这一天,汇丰银行用英国轮船从上海运出白银1500万元。

为阻止白银外流的凶猛势头,1934年底,国民党政府加收白银出口税十个百分点。但被美国推高的国际银价吸引了不少中国人从事白银走私业务。根据民国财政部估算,1935年,白银走私规模超过2亿元。从1934年4月至1935年11月,中国的白银储备(银元)一下子从6.02亿元降到了2.88亿元。

美国《购银法案》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多米诺效应”。首先是各大城市人心不稳,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银行银根收紧,不再放贷,一些银行甚至不得不宣布停业;其次,美国商品借机在中国大量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逆差;最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跌,很多工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而迅速倒闭,工人失业,商业萧条,国民经济完全脱轨。恐慌情绪不断蔓延,一时间,工商业凋敝、物价下跌、人心惶惶,公众急于将钞票兑换成现银,引发银钱业挤兑风潮。1935年,中国陷入了金融恐慌和全面经济衰退。

这种局面逼迫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银本位,建立新的金融货币体系。


国民政府强行搜刮白银

为了阻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不断推出新政策,但始终不能解决白银问题。时任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直接向罗斯福喊话,希望美国在购入大数额的白银时提前告知中国,以便中国能够作出反应。但是,罗斯福拒绝了中国的这些合理请求。

万般无奈之下,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改革以挽救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而白银作为中国通货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法币钞票取代白银成为货币,并且通知民众要将持有的白银按比例到银行兑换成法币。

大额法币。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货币改革令规定,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收拢货币发行权, 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强制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南京国民政府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法币钞票作为一切市场流通之货币形态,原来公私持有的银本位币应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银行兑换成法币。1法币与23.49 公分纯银等值,也就是说,银元可按照1:1的比率等值兑换法币。

国民政府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用纸币强行将白银收归国有,变相搜刮了民众财富。到1936年年中,国民政府大约从个人和银行集得了价值3亿美元的白银,仅民营银行就贡献了2.25亿元。改革令的发布,使得白银在法律上已经不再作为我国的流通货币,银币、生银、银锭及其他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的流通领域。

法币发行总额变化表。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解放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开始携带大量白银逃往中国台湾。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自此之后,白银只作为饰品出现,货币意义上的白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罗斯福   法币   银元   国民政府   铜钱   美国   中国   银子   钞票   货币   古代   银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