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西汉为何实行屯田制,屯田制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西汉时期,屯田制迎来了飞速发展。这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政治制度,它一方面能够保证前方征战的军队的后勤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源。

统治阶级将屯田制视为一举两得的制度,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地完善这一制度,从而使之成为了西汉政治的一枚名片。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西汉的发展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和藩王的野心,始终冲击着中央集权统治。

要想牢牢掌控权力,要想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汉皇帝必须将军政大权结合起来,也必须全力推动国家的军队建设。

只有军事实力上升,国家安全才会有所保障。那么西汉为何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行屯田制呢?屯田制又给西汉带来了什么?

屯田制虽然是西汉时期的政治特色,但并不是西汉政治的独特产物。实际上,早在周朝,屯田制就已经出现并不断发展了。

早期的屯田制,其实是适应小农经济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制度。由于小农经济具有极大的封闭性,社会民众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完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因此农民成为了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力量。

在农民当中,又有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所以,农民和士兵当时并没有完全分家。两者具有极高的重合性,共同构成了奴隶制贵族社会的基本特色。

农忙时分,农民就是社会的主流。他们在土地资源之上发挥生产价值,为国家创造收入,满足生活需求。

而在战争之时,农民只会丢下锄头,拿起武器,摇身一变成为士兵,与敌人开启作战状态。

这种转变的前后反差是巨大的,有的人可能早上还在自家的土地里劳作,晚上就已经跟随着大部队一起踏上了征战的道路。

当时,社会职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农民或者战士也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职业。因此,这两者高度重叠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显然不再适应社会现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他们都只是短暂地在混乱的局面当中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时间里,各个诸侯国都在相互制衡,各个诸侯王互相算计,却始终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对方。

正因为如此,战争的爆发才会成为家常便饭。因为只有战争,才能决定出最后的胜负。

现在的战争不像之前一样,只会在农闲之时爆发。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燃起的战火,让农民失去了在土地上安稳劳作的环境。

他们只能做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要么选择彻底成为一个农民,把土地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

要么完全丢下土地,成为一位彻头彻尾的战士,把军队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很显然,选择后者的人数远比选择前者的人数要多。因为只有参军入伍,在征战当中立下战功,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且,国家的军事需求非常旺盛。以供需关系为导向,大部分社会民众都还是会选择成为一名士兵。

如此一来,国家的军队人数需求当然是得到了保证。可是,国家的农业生产却失去了大部分的劳动力。

有土地,有耕牛,有农业生产工具,但是偏偏缺了生产者,农业经济就没有办法完全发展起来。

而失去了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后,军队当中的大部分士兵也失去了后勤资源的补给。

众所周知,军队的资源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在战争过程当中,军人们每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所以也急需各类食物来补充能量。

如果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整个军队的战斗力都将一降再降。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整个军队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粮草,等到资源耗尽,敌人不需要多做任何努力,己方势力就有可能完全崩溃。

可是在全社会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国家没有办法为军队提供补给。没有资源生产,供需关系便形成一个巨大的缺口,只有需求,没有供给,整个社会都将乱套。

所以,农民和士兵分离的模式,必将彻底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农业生产的缺失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下降,经济水平的下降又让士兵的征战得不到完善的保障。

长此以往,一个国家都将成为敌人的囊中之物。

秦朝建立以后,社会的供给和军队需求之间的矛盾又被不断放大。

秦朝本就是通过武力夺得的天下,秦始皇也一直致力于发动扩张战争,增加我国的领土。战争是需要人去打的,人是需要食物来补充能量的。

如果连最开始的源头都无法保障,那战争只可能成为拖垮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在秦朝的社会背景下来说,这个道理是完全成立的。

秦朝的灭亡有着许多原因,君王的残暴,法治制度的严苛,大型工程的劳民伤财,农民起义无法得到有效地抑制。而在种种原因的背后,社会矛盾的凸显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所以,秦朝走向灭亡,当然也是必然的结局。

或许正是因为秦朝的消亡实在太过惨烈,汉朝统治者才从前朝的社会运转过程中吸取教训,开始改善本朝代的政治制度,使之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

西汉时期的屯田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提起西汉政治,许多朋友第一时间一定会联想到汉武大帝。汉武帝刘彻在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更别说对于汉朝来讲,他几乎成为了强大实力的奠基者。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把汉朝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汉这个字,从此也成为了一个团结的民族的象征。

但是,汉武帝是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之上发挥价值的。在汉武帝登基之前,几位皇帝就已经奠定了汉朝的基调。

比如说汉文帝,他的名气虽然不如汉武帝那么大,但他却是开创了西汉屯田制先河的那个人。

汉文帝在执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政治弊端。前文提到的军队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汉朝大规模的军队大多都驻扎在边疆地区,军队发生征战的方向,也是边塞以外的方向。而边塞往往是贫瘠地带,这里没有土地,缺少水源,没有草场,更不可能有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存在。

所以生活在边塞地区的军人们,他们的日常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朝廷要想为他们提供后勤资源,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运输成本,从遥远的平原地区把资源运输到边塞地区。

运输成本看似不起眼,但是长年累月地叠加,却让最终的数字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汉文帝决定,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

所谓移民实边,就是号召老百姓向边塞地区移民,通过社会生产和劳动力,提升边塞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近距离解决军队的生活问题。

一开始,汉武帝其实并没有想过大规模地移民。他只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要求一些有罪之人和社会地位极低的奴婢前往苦寒的边塞之地。

这群人在社会生活中本来就丧失了人权,对于个人的生活也没有选择的自由。朝廷竟然颁布了强制性的命令,他们也只能乖乖听话,前往边塞。

这就是屯田制的开始,自此以后,移民的数量也就不断扩大。

随后抵御匈奴进攻之时,大部分军队更是在边境地带集结了全力。普通老百姓也开始往对应地区移动,在那里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就地创造生产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军事防御和生产劳动在这一阶段已经达到了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汉的屯田制也就逐渐成熟。

屯田制发展起来,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边塞地区必须有地可屯。大量土地资源的荒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产资源浪费现象,也降低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如果能够把这部分荒地利用起来,那么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农民需要生产,社会需要发展,正好边塞地区又拥有土地资源,那么朝廷与农民当然一拍即合。

第二个条件,那就是汉朝需要有民可依。

随着休养生息的时间增长,汉朝老百姓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中原地区土地资源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因此许多中心地带的老百姓都有向边塞地区移民的意愿,这也符合他们的生活利益。

第一个条件的存在,让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社会资源。第二个条件的存在,让屯田制有了可以实施的劳动力基础。

如此一来,这一制度自然能够得到畅通无阻地发展,也能够为汉朝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助力。

屯田制是西汉时期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对西汉的统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上文我们提到,在屯田制正式建立之前,西汉地区的军队需求与社会生产的矛盾极为严重。

中原地区的生产资源要想满足边塞地区的军队需求,朝廷就必须付出一部分运输成本,这也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

屯田制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距离被不断压缩,因地制宜的发展让军队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保障,也让农民有了更为充实的生产劳动。

另外,屯田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极有可能成为攻击中原王朝的威胁。

但是在屯田制的影响下,他们逐渐改变了游牧的生产方式,学会了农业生产种植,渐渐安定下来,对于稳定的政治秩序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原和边塞地区的矛盾,也在不知不觉间化解。

结语:

屯田制是一项相当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制度,也是一项社会各方主体受益的制度。

军队能够通过屯田制得到保障,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社会矛盾在不断化解的同时,民族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减小,秩序更为稳定。

参考资料:

《史记》

《论土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西汉   边塞   秦朝   汉朝   军队   需求   农民   制度   地区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