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及调整设想

引言

福建省,简称“闽”,因古代闽越国而得名,省会福州。福建因古代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山地为主,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全省陆域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千米。

福建省人文地图

1.福建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新中国成立前)

1.1先秦时期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百越闽越夏、殷以前,未通中国。在《禹贡》中福建属于扬州。西周时期为七闽地。

禹贡九州福建属于扬州

春秋属百越之地,越国灭亡以后,其子孙逃到福建与福建的原住民七闽共同建立闽越国。

战国时期属于闽越国

1.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省先属会稽郡。公元前222年设置闽中郡,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治东冶县(又称冶县,在今福州市)。福建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闽中郡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和浙江温州、台州、丽水、衢州等区域。秦朝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及东冶县,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有效统治。

秦朝福建属于闽中郡

西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福建正式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定都于东冶(在今福州市)。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为了防止闽越余民作乱,遂迁数十万闽越人至江淮之间,仅留一冶县,改东冶为冶县,此时的福建隶属扬州会稽郡,福建全省仅有这一个县。

西汉时期福建先属闽越国,后属会稽郡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东冶县改为侯官县。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另一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分侯官之地置五县,此时福建有侯官(今福州)、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建平(今建阳)、南平5个县。此时的福建隶属扬州会稽郡。

东汉时期福建属会稽郡

1.3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会稽置设置建安郡,郡治建安(县治在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属扬州。建安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原汉兴,今浦城)、东平(一说今松溪)、将乐、昭武(今邵武)、遂安(今建宁、泰宁)、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厦门同安、泉州南安)10县。此前闽中郡管辖浙江的丽水、温州和台州三个地级市范围设立了临海郡(治今台州临海市),闽浙由此分离。

三国时期,福建属于吴国建安郡

三国时期,福建属于吴国建安郡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建安郡设置晋安郡,郡治原丰(现福州一带)辖原丰(今闽侯)、侯官、罗江、宛平、温麻(连江~霞浦)、晋安、同安、新罗(今长汀)8县,辖除今南平、三明大部分外的福建大部分地区。建安郡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7县管辖剩余福建版图。西晋初期福建归属扬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福建境内改属江州(今江西九江)

西晋东晋时期福建分属建安郡、晋安郡

东晋公元405年建安郡增设绥城县(今建宁)、沙村县(今沙县),公元413年晋安郡增设绥安(今漳浦、东山、云霄、诏安等4县)县。东晋时福建设2郡18县,归属江州。

南北朝时期,福建初属于扬州。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析晋安郡置梁安郡,治南安。梁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建安、晋安、梁安三郡归东扬州管辖。陈永定年间(557年~559年)设“闽州”(后改名丰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安、晋安、梁安三郡。陈天嘉五年(564年)改名梁安郡改名南安郡。陈天嘉六年(公元565年)撤闽州并入东扬州,三郡还属东扬州。

南北朝时期福建分属建安、晋安、梁安三郡

1.4隋唐五代十国

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建安郡设闽县,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同年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县(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此时期光泽、邵武、顺昌、将乐、泰宁和建宁范围归属临川郡。

隋朝时期福建属于建安郡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驻地今建瓯,领6县:建安、邵武、浦城、建阳、将乐、沙县。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南安。武德六年析部分地置泉州(今福州,州治在闽县),辖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今霞浦)5县。贞观初年(公元627年)丰州并入泉州。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有10道,福建省属岭南道。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设闽州都督府,领闽、建、泉、漳、潮五州。后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

唐10道时期,福建属于岭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设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为“福建”地名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全国由10道分为15道,福建隶属于江南东道。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置长汀县,建汀州(742-758改名临汀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增设万安县,今福清);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格为节度使,领福、泉、漳、汀、建五州,计24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置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

唐中后期福建属于江南东道

五代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占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王审知死后闽国分裂为闽国和殷国,分别以福州和建州为都。

五代福建先后属闽殷2国

闽国被南唐和吴越联合攻灭后,除留据有漳、泉两州的清源军节度使(管辖厦漳泉地区)外,其余福建领土被归属吴越的彰武军节度使(现福州宁德地区)和归属南唐的永安军节度使(管辖南平三明和龙岩地区)管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五代末福建分属三节度使管辖

1.5宋元时期

北宋时期,全国行政区划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体制,福建地区属于福建路。福建路于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治福州,辖6个州、2个军和47个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5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979年起)3县

建宁府辖建安、瓯宁、浦城、松溪、崇安、政和等6县;福州辖长溪(现霞浦)、宁德、罗源、古田、连江、长乐、福清、永福(现永泰)、闽清、怀安、侯官、闽县等12县,地域包括现在的福州、宁德两市;泉州以晋江县为州治,辖德化、永春、清溪(现安溪)、南安、晋江、惠安、同安等7县;漳州治龙溪县,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4县;汀州州治为长汀县,辖宁化、清流、长汀、武平、上杭等5县;南剑州治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辖剑浦、沙县、尤溪、将乐、顺昌等5县;邵武军治邵武,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兴化军治莆田,辖莆田、兴化、仙游3县。

福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行政区划,故号称“八闽”。

北宋时期福建地图

南宋时建州升为建宁府,汀州新增设莲城县。南宋时福建路辖一府五州二军共八个府级政区48县——建宁府7县、福州12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6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3县。

南宋时期福建地图

元朝时期福建省屡置屡撤。元初福建隶属江西行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独立设省,为福建行省,治福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在泉州增置泉州行省;至元十七年泉州福建合并,复称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帅府,隶属江浙行省。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后因军事需要,至正十八年(1358年),置建宁、泉州分省;十九年(1359年),又置兴化分省;二十四年(1364年),增延平分省,明洪武元年均废。

元朝时期福建省屡置屡撤

1.6明清时期

吴元年(1367年)福州路、邵武路分别改置福州府、邵武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路、建宁路、延平路、汀州路、兴化路、漳州路分别改为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漳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治福州府,辖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兴化府、漳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行省改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福建布政使司),驻福州府。明成化九年(1473)福宁州升福宁直隶州。1582年(明万历十年)福建省辖8府1州57县: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和福宁州。

此外,明朝政府在澎湖设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由福建泉州府管辖。

明朝时期福建地图

清朝在福建境内设置福建省。在福州设闽浙总督,统辖福建、浙江两省。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台湾府单独设省。清末福建行政区划为宁福、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4道,共有9府2州,58县6厅。9府2州分别是:福州府、福宁府、建宁府、泉州府、漳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汀州府、延平府、龙岩州和永春州。

1894年福建省地图

1.7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仍为福建省。1913年废除府、州制,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1914-1927年改设闽海道厦门道汀漳道建安道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厦门岛成立思明县。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

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发生,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月11日,分福建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四省并设立两个特别市。12月13日,四省分别更名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1934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划四省取消,重归福建省。1934年末,废除道制,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

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1935年10月,福建省改划为1市(厦门市)7个行政督察区(分别驻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1946年,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1946-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分别驻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2市(厦门、福州)、67县。

2.福建省行政区划变革简史(新中国成立后)

2.1 1949-1958年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驻福州市。福建省设2个地级市、8个专区67个县。10个地级单位是:福州市、厦门市、第一专区(建瓯县)、第二专区(南平县)、第三专区(福安县)、第四专区(林森县螺州)、第五专区(晋江县)、第六专区(龙溪县)、第七专区(永安县)、第八专区(长汀县)。1950年3月八个专区分别更名为建瓯、南平、福安、闽侯、泉州、漳州、永安、龙岩专区。1950年4月林森县更名为闽侯县。1950年9月,泉州专区、漳州专区、建瓯专区更名为晋江专区、龙溪专区、建阳专区。1950年10月永安专区的德化县划归晋江专区。1950年11月,设立泉州市(县级),设立漳州市(县级)。

1951年8月设立福州市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水上、盖山、鼓山、洪山9区。1952年2月设立福州市新店区;8月设立厦门市开元、思明、鼓浪屿3区。1954年设厦门市禾山区。1955年撤福州市盖山、鼓山、洪山、新店4区。1956年撤建阳专区,辖县并入南平专区。撤闽侯专区,闽侯县由省直辖,闽清县划归南平专区,长乐、连江、罗源3县划归福安专区,永泰、福清、平潭3县划归晋江专区。撤永安专区,三元、明溪2县划归南平专区,大田县划归晋江专区,永安、清流、宁化、宁洋4县划归龙岩专区。撤福州市大根、小桥、水上3区。撤水吉、柘荣、宁洋3县。撤三元、明溪2县合设三明县。设县级南平市。1958年撤厦门市禾山区。闽侯县划归福州市;晋江专区的同安县划归厦门市。至1958年底,福建省形成2个地级市、5个专区的区划格局。

省际调整:1955年浙江省平阳县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福鼎县。1958年浙江省庆元县1个村划归福建省政和县。

1949-1958年福建省区划调整地图

2.2 1959-1969年

1959年复设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长乐、连江、永泰、福清、平潭7县。南平专区的松溪、政和2县划归福安专区。1960年设地级三明市,南平专区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撤清流、宁化2县,合设清宁县;撤南平县并入南平市;撤松溪、政和2县合设松政县;撤龙溪、海澄2县合设龙海县;设福州市马尾区。1961年复设柘荣县;撤清宁县复设清流县和宁化县。1962年闽侯专区的连江县和福安专区罗源县划归福州市;龙岩专区永安、清流、宁化3县划归三明市。撤松政县复设松溪、政和2县。

1963年设三明专区,三明市改为县级市;三明专区辖永安、清流、宁化、三明县等4县及三明市;撤福州市马尾区;晋江专区大田县划归三明专区;福州市连江、罗源2县和南平专区古田、屏南2县划归闽侯专区。1964年设建西县;三明县更名明溪县。1966年厦门市开元区更名东风区、思明区更名向阳区。1968年设厦门市郊区、福州市郊区;福州市鼓楼、台江、仓山3区分别更名红卫区、赤卫区和朝阳区。

1959-1969年福建省行政区划调整地图

2.3 1970-1983年

1970年撤建西、柘荣2县;撤松溪、政和2县合设松政县;撤福州市郊区,设马江区、北峰区;福安专区松政县划归南平专区;闽侯专区古田、屏南、连江、罗源4县划归福安专区;晋江专区莆田、仙游2县划归闽侯专区;厦门市同安县划归晋江专区;南平专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划归三明专区。南平专区驻地由南平市迁驻建阳县;闽侯专区驻地由闽侯县迁驻莆田县;福安专区驻地由福安县迁驻宁德县。1971年南平地区更名建阳地区;福安地区更名宁德地区;闽侯地区更名莆田地区。

1973年莆田地区闽侯县划归福州市;晋江地区同安县划归厦门市。1974年复设柘荣县。撤松政县复设松溪、政和2县。1975年福州市撤北峰区改设郊区。1978年设厦门市杏林区。福州市红卫、赤卫、朝阳3区分别更名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设福州市环城区,撤马江区并入郊区。1979年厦门市东风区、向阳区分别更名开元区、思明区。1981年龙岩撤县设县级市。1982年设福州市马尾区,撤环城区并入郊区。1983年4月撤三明地区,三明市升格地级市,设梅列区、三元区;撤莆田地区,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莆田、仙游2县划归晋江地区;宁德地区的连江、罗源2县划归福州市。1983年9月邵武撤县设县级市;同月设地级莆田市,设城厢区、涵江区,辖莆田,仙游2县。

1970-1983年福建省行政区划调整

2.4 1984-1993年

1984年永安撤县设县级市。1985年撤晋江地区组建地级泉州市,设鲤城区;撤龙溪地区组建地级漳州市,设芗城区。1987年厦门市设湖里区;郊区更名集美区;设县级石狮市。1988年建阳地区更名南平地区,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宁德撤县设县级市。1989年崇安撤县设县级武夷山市;福安撤县设县级市。1990年福清、漳平2县分别撤县设县级市。1992年晋江、建瓯2县分别撤县设县级市。1993年南安、龙海2县分别撤县设县级市。

1984-1993年福建省行政区划调整地图

2.5 1994-1999年

1994年,撤长乐、建阳2县,分别设县级市;撤南平地区组建南平地级市,设延平区。南平市辖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5县和延平区,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4市由省直辖,南平市代管。1995年撤福鼎县设县级福鼎市;福州市郊区更名晋安区。1996年,撤龙岩地区组建龙岩地级市,设新罗区撤同安县,设厦门市同安区;设漳州市龙文区。1997年设泉州市丰泽、洛江2区。1999年,撤宁德地区组建宁德地级市,设蕉城区。截至1999年,福建省已经彻底形成9个地级市的现有区划格局。

1994-1999年福建省行政区划调整地图

2.6 2000年-至今

2000年惠安县析置东部设置泉州市泉港区。2002年撤销莆田县设立莆田市秀屿区、荔城区2003年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划归厦门市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2014年建阳市改为南平市建阳区;永定县改为龙岩市永定区。2017年长乐市改为福州市长乐区。2021年撤销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设立新三元区;撤销沙县设立沙县区;撤销县级龙海市设立漳州市龙海区;撤销长泰县设立漳州市长泰区。

至2022年底,福建省辖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9个设区市,另设有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共84个县级行政单位。福州市辖6区1市6县(含平潭县);厦门市辖6区;莆田市辖4区1县;三明市辖2区1市8县;泉州市辖4区3市5县(金门县未实际管辖);漳州市辖4区7县;南平市辖2区3市5县;龙岩市辖2区1市4县;宁德市辖1区2市6县。1949年初的67个县,除了合并或者撤县变区外,只有宁洋县和水吉县消失,龙溪和海澄合并为龙海。

3.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设想

3.1 存在的问题

(1)各地市面积及人口分布不均衡,部分地级市面积及人口过少。从面积看,面积最大的南平市,面积达到26280.54平方公里,其次是三明市,面积达到22928.79平方公里,龙岩市面积也达到19028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是厦门市,面积只有1651.98平方公里,还不如很多省份的一个县的面积大,作为副省级城市,处于全国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其次是莆田市,面积也只有4119.02平方公里,不足5000平方公里。从人口看,福建省没有一个千万级城市,人口最多的是泉州市,人口是885万,其次是福州市,人口842万,人口最小的是三明市,人口248万。

2021年福建省9地市面积人口GDP等情况

(2)部分县(市、区)面积过少或人口过少。从人口来看,人口不到10万有柘荣县、明溪县;人口不到12万的县有建宁、泰宁、清流3县;人口不到15万的有光泽、松溪、华安、屏南、将乐、周宁6县;人口不到20万的有政和、顺昌、寿宁3县。从面积来看,部分县、市、区面积过小。福州市台江区18平方千米福州市鼓楼区35.7平方千米泉州市鲤城区面积54平方千米;厦门市湖里区面积72平方千米;厦门市思明区面积84平方千米;泉州市丰泽区面积108平方千米;漳州市龙文区面积113平方公里;福州市仓山区142平方千米;石狮市面积160平方千米。

3.2 调整设想

考虑历史传承、风俗语言习惯,水系流向、地域面积(地级市面积最好超过5000平方公里)、人口(每个地级市人口平原不低于300万,山区不低于200万)、管辖范围,对福建省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设想:

(1)闽侯县面积过大,区域过长,建议拆分闽侯县并撤县设区,将闽侯县南部乡镇(南屿镇以南部分)划归仓山区。市区面积过小,建议鼓楼、晋安、台江三区合并为晋安区;连江县撤县设区;古田与屏南合并为古田县(东部的大甲镇距离宁德市区较近,建议划入宁德市区),古田历史上长期归属福州府,且水系走向流入闽江,建议划入福州市;罗源县距离福州渐远,距离宁德市区很近,建议划入宁德市。自此福州市下辖: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长乐区、闽侯区、连江区、福清市、平潭县、永泰县、闽清县、古田县共6区1市4县11个县级行政单位。

(2)厦门市市域面积过小,缺乏发展空间,建议将泉州市的安溪县以及南安市的翔云镇和英都镇划归厦门市,新厦门市面积将达到总面积5000平方千米。新厦门市辖6区1县共7个县级行政单位。

(3)泉州市市区几个区面积过小,建议鲤城区晋江南岸并入晋江市改名晋江区;鲤城晋江北岸与丰泽区以及台商区合并为丰泽区;泉港与惠安(除南部台商区)合并为惠安区;石狮市改名石狮区;划出安溪县入厦门市。新泉州市辖5区1市2县共8个县级行政单位。

(4)三明市有较多的人口小县,建议宁化、清流2县合并为清宁县(两县曾多次合并);建宁与泰宁合并为绥城县(两县的古名);三元区、明溪县合设为新三元区(历史上共属三明县)。新三明市辖2区1市5县共8个县级行政单位。

(5)南平市有较多的人口小县,建议南平市松溪县与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邵武市与光泽县合并为邵武市(历史上光泽系邵武分置而成);顺昌县与延平区合并,因为延平区距离新南平市政府过远,且中间间隔建瓯市,建议合并后改为延平市。新南平市辖2区3市2县共7个县级行政单位。

(6)漳州市华安县人口过少,且历史上属于龙溪县,建议并入芗城区;龙文区面积太小,建议将龙海区九龙江以北的角美镇以及榜山镇江北部分划入龙文区。新的漳州市辖4区6县共10个县级行政单位。

(7)宁德市人口小县考虑合并,建议柘荣县并入福安市,寿宁与周宁合并,屏南古田合并为古田县划入福州市。此外作为古田划入福州的补偿,并考虑罗源县距离宁德市区较近,建议将福州市罗源县划入宁德市。新宁德市辖1区2市3县共6个县级行政单位。

(8)虽然莆田市面积不大,但考虑到水系走向,语言文化,莆田市一直属于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建议保持不变,莆田市仍辖4区1县5个县级行政单位。

(9)龙岩市保持不变,仍辖2区1市4县7个县级行政单位。

调整后,福建省辖9地级市,32区9市28县共计69个县级行政单位。

以上纯属一家之言,仅当娱乐,如有不妥,请多指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福建省   建宁   建安   南平   福州市   厦门市   晋江   福州   行政区划   福建   简史   专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